楊 楠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204)
從“應用翻譯學”角度看漢日日漢翻譯的啟示
楊 楠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204)
應用翻譯作為一個較新的翻譯學名詞,尚缺乏完善的理論指導。并且,在當前的漢日翻譯中很多時候很難正確把握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使得漢語表達不能很好的傳達給日本人。同時,我國翻譯界對于“應用翻譯”理論的研究大多傾向于文學文本漢英翻譯,對于日漢漢日翻譯領域較少涉足。因此,對于應用文本漢日日漢翻譯的研究值得關注。
直譯;意譯;等效翻譯;功能對等
我們知道,在翻譯中最常用到的翻譯方法,可分為“直譯”與“意譯”兩種。直譯即為譯文既與原文內容一致,又與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譯方法。意譯即為譯文與原文內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
說起“直譯”“意譯”的區(qū)別,二者之間明顯的一點就是翻譯形式上的區(qū)別。例如當遇到廣告,傳單等形式的翻譯時,可采用意譯的方式,因為它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文化和信息,對形式的要求不是很大。而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形式不能打散,不用意譯,要用直譯,因為要保持原文的結構和形式,以突出美感。例如日漢翻譯中,在翻譯和歌等作品時,就要采用直譯來保持對調美感。結合日漢翻譯,簡單舉例說明。
淡海の海(あふみのみ),夕波千鳥(ゆうなみちどり)。
汝が鳴けば(ながなけば),情もしのに古思ほゆ(こころもしのにいにしへほゆ)。
翻譯成漢語是這樣的
淡海渺,夕陽映千島。
聞鳥啼,吾心無限愁。
如果打散作品形式,原文的美感和表達的感情就大大消失了。
“等效翻譯法”是著名翻譯家奈達提出的。所謂“等效翻譯”就是指譯者用盡量接近原著的筆調,再創(chuàng)造盡可能接近原著的形象,讓讀者從譯文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即對原文的忠實傳遞。通過語言過濾,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用讀者的語言來解釋,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
翻譯要想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必須使譯文從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章風格、語言文化到社會因素等方面盡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同時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原語的曲解。
我們可以用英漢翻譯來拋磚引玉。對于“summer”這個詞的翻譯,英文中的“夏日”是一種美好的象征,而在有些文學場合翻譯時,若原封不動的翻譯成“夏天”的話,中國人或許就會曲解,因為“夏天”這個詞在漢語里更多地含有“躁動不安”等意味。
對于日漢翻譯,比如日語中的“小松菜”“青梗菜”等詞,如果原封不懂的翻譯,就會帶來誤解,因為中國沒有這些蔬菜。所以我們要對等的翻譯成“小白菜”“油菜”等詞。在翻譯中,我們必須要深入了解翻譯對象語中特定的文化和實際,用最貼切的最符合對象語的話去翻譯。關于漢日翻譯,有一例很有感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禮儀素養(yǎng)正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完美人格,嫻熟修養(yǎng),豐富感情,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
這句話中的“完美人格,嫻熟修養(yǎng),豐富感情,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等詞在翻譯的時候,如果完全遵照原文的行文,采用字對字的中文是翻譯的話,很多人會翻譯成這樣:
完全無欠な人格、淑やかな教養(yǎng)、豊富な感情、高雅な趣味、高尚な情操。
但是這樣的翻譯對于日本人看來似乎不是很自然,尤其是“嫻熟修養(yǎng),豐富感情”這兩個詞的翻譯,“嫻熟修養(yǎng)”這個詞從漢語層面上來分析,并非是用“嫻熟”來形容“修養(yǎng)”這個詞,看上去更是兩個詞并列的意味。如果直接用“淑やかな教養(yǎng)”來翻譯的話,也會造成翻譯的不對等。同時考慮到日語的模糊表達的特點,翻譯成“嗜みの心”更切意?!柏S富感情”這個詞的翻譯直接譯成“豊富な感情”這樣的話,會給日本人造成一種“情感,喜怒哀樂等心理活動很豐富”的印象,從而造成意義上的不對等,行文也會帶來不自然。翻譯成“センスがよい”的話,更能體會到原文中的”老師感知事物微妙處的能力很強”的意味。
通過分析實例,我們可以看出,翻譯必須要以讀者能明白的話,用最切近的詞來翻譯。而且,中日詞匯基于很多的同形異義的原因,在翻譯時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幾點是:同樣的漢字對不對等,感情表達豐不豐富等因素。當然翻譯策略和文本功能相關,基于萊斯對文本類型的分類,表情型文本倒還好,信息型和操作型有時會引起很大的麻煩。
關于笑話的翻譯。其實是最難翻譯中的一部分。因為既要保持原意,還要表達出其中的笑點。但是由于中日文化的不同,原封不動的去翻譯的話,對方可能不會覺得有笑點,那么翻譯的轉化也就失去了意義。結合奈達的“翻譯效果”原則,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點:就是在翻譯笑話時,如果實在找不到對象語的笑話時,不必遵照原意,甚至有的時候可以翻成一個對象語相同級別的笑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能達到讓對方笑的效果就達到了翻譯目的。例如日語中同音異義帶來的笑話,如果按原意翻譯成漢語的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建立在翻譯的中文笑話在語境中通順的前提下,找一個同音異義的漢語笑話傳達給對方就好。比如在飯桌上翻譯這樣一句話時:
キミ(君)が好きだけど、キミ(黃身)が好きです。
在日本人聽來,會下意識地笑一笑。這就是很明顯的同音異義帶來的笑話。如果翻譯成“我尊敬閣下,但我更喜歡吃蛋清”這樣的話。中國人聽了也許就失去了笑話本意的感覺了。如果將它翻譯成這樣:
蛋清吃多了會腹瀉,是致病的東西。但聽說蛋清美容,看來它也是個治病的東西啊。
這樣翻譯,既可以表達說話者想吃雞蛋清的意圖。同時也用相同的同音異義法,譯成了漢語。中國人聽了的反應,或許比前者譯文的傳達效果要好很多。
本文在結合“應用翻譯”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實例分析,明確了要做好漢日日漢翻譯,需要對中日語言文字有很深的把握。同時翻譯不僅要在內容上實現(xiàn)對等,更要追求在傳達效果上實現(xiàn)對等。另外,本文對笑話部分的翻譯進行了初探,這是一個新的研究點。今后將在準確把握中日語言詞匯的精妙之處的基礎上,對于笑話翻譯做進一步探究。
[1]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 韓子滿,應用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國科技翻譯,2005年04期
[3] 劉小云,應用翻譯研究,電子科大出版社,2009
[4] 許鈞,翻譯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H085.3
A
1672-5832(2017)10-0228-01
楊楠(1993-),男,漢族,天津人,研究生,天津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