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陳柱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中國古代仙俠小說中的文化詞翻譯
——以唐傳奇《柳毅傳》節(jié)選為例
石陳柱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學界廣泛的認為,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文化交互,文學作品對外譯介的類別和數(shù)量都在與日俱增。但所譯介的主題主要為典籍外譯,以名著為為盛,少有涉及更為大眾且世俗的文言小說,尤其是仙俠類小說,目前并沒有作為在當今推行全球范圍內漢語教學漢文化傳播的主流載體。同時,由于源遠流長的漢文化相對于由于殖民史和全球貿易而作為世界語的英語所承載其文化在各自的語言中并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的語義和表達等多方面的完全對等,往往導致仙俠小說類的文本在譯介輸出的過程中難度頗高,結果上并不能盡如人意,由此,本文主要通過對魯迅先生收錄在《唐人傳奇集》中的篇目中篇仙俠小說《柳毅傳》中的文化詞的歸類及在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總結,初步探討文化詞在仙俠小說翻譯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對外延意義和內涵意義對目的語的重視傳達,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達。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term));《唐人傳奇集》;仙俠小說翻譯
《柳毅傳》是為唐代李朝威所撰傳奇小說,共一卷,收錄于《太平廣記》419卷,原題為《柳毅》,魯迅的《唐宋傳奇集》始為校增,汪國垣的《唐人小說》仍作《柳毅》。李朝威,生卒年已不可考,約中唐時人。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見(《太平廣記》)和《柳參軍傳》兩篇。其《柳毅傳》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視為同等地位,后代戲曲家多取為題材。他本人也被后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漢族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本文主要以魯迅《唐人傳奇集》的版本作為源語言文本進行翻譯研究評述。
原文主要內容:在唐代儀鳳年間,有個落第書生柳毅,在回鄉(xiāng)途中路過涇陽,遇見龍女在荒野牧羊。龍女向他訴說了受丈夫涇川君次子和公婆虐待的情形,托柳毅帶信給她父親洞庭君。柳毅激于義憤,替她投書。洞庭君之弟錢塘君聞知此事,大怒,飛向涇陽,把侄婿殺掉并吞下,救回了龍女。錢塘君深感柳毅為人高義,就要把龍女嫁給他,但因言語傲慢,遭到柳毅的嚴詞拒絕。其后柳毅續(xù)娶范陽盧氏,實際是龍女化身。他倆終于成了幸福夫婦。[1]
小說中洞庭龍女遠嫁涇川,受其夫涇陽君與公婆虐待,幸遇書生柳毅為傳家書至洞庭龍宮,得其叔父錢塘君營救,回歸洞庭,錢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即令之與龍女成婚。柳毅因傳信乃急人之難,本無私心,且不滿錢塘君之蠻橫,故嚴辭拒絕,告辭而去。但龍女對柳毅已生愛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幾番波折后二人終成眷屬。此篇神話故事本篇故事富于想象,情節(jié)曲折,而結構謹嚴,柳毅的正直磊落,龍女的一往情深,錢塘君的剛直暴烈,性格刻畫頗為鮮明。對龍女和柳毅的心理描寫,尤細致真切。其文體在散行之中夾有駢偶文句和韻語。文辭亦頗華艷。隴西李朝威敘而嘆曰:“五蟲之長,必以靈者,別斯見矣。人,裸也,移信鱗蟲。洞庭含納大直,錢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詠而不載,獨可鄰其境。愚義之,為斯文?!盵2]
文中對對當時社會風氣,生活方式,世俗觀念進行了深刻細膩的描繪,更為難得的是,原文雖是發(fā)生在唐朝的仙俠故事,對龍女的經(jīng)歷、品性及其抗爭精神更是體現(xiàn)出了前衛(wèi)且超越時代的女性主義精神。
2.1 年代 紀年法
從譯者角度來說,對于中國歷史詞匯的正確理解和翻譯是能否準確地傳遞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的關鍵。中國歷史年代表有我國歷史進程和朝代變更的縮影。對于我國諸多歷史朝代的正確翻譯在有效傳播我國歷史文化、加強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強我國文化影響力以及促進中西方的了解交流起著重要作用。[4]文章開篇出現(xiàn)時間的指示性詞條,“儀鳳年間”,寥寥數(shù)字古漢語,卻蘊含了朝代,年份等事件信息。儀鳳(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本為古漢語常用詞匯;唐高宗李治曾用其為年號,使用4年,是為唐高宗李治的年號。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宛丘“鳳凰”集,眾鳥數(shù)萬,前后翔從,行列整齊,以色別群。676年,以陳州“鳳凰”集,改元“儀鳳”。共計4年。
儀鳳年間
the 24th year of the Shaoxing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the title of Emperor Gaozong's reign in Tang Dynasty]唐高宗李治年號(公元676—679年)
2.2 地點、場景翻譯
原文中對龍宮內的場景以及仙俠人物的出場有著精彩細膩的描繪,對于場景,不應采取簡單的音譯策略,而應音意結合,將地點名次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及仙俠小說的神秘感盡可能通過地點的意譯向目的與讀者傳達出來。
臺閣 the Pavilion in the Air
大室之隅 the corner of the hall
靈虛殿 Palace of spiritual emptiness
涇陵 Jingling County
涇陽 Jingyang County
凝光殿 Palace of Gazing Light
凝碧宮 Palace of Coagulating Jasper
清光閣 Palace of Elegant Light
潛景殿 Palace of Slinking Scene
玄珠閣 Palace of occult Peral
阿房 Epang Palace
2.3 稱謂(官職)
原文中有多位仙俠人物登場,如龍女本身,如涇陽君、洞庭君、天帝等,而這些充滿神話色彩的神仙稱謂,譯者應在充分查證,了解其所指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意義的傳達。例如: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上帝”、“天”。在甲骨文中,「天」與「上」或「大」字通借??鬃釉唬骸爸芤蛴谝蠖Y”。而儒家則繼承了商周的禮制,祭祀的最高神,就是上帝(即昊天上帝,華夏至高神)。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大祀養(yǎng)性,在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其牲方色難備者,聽以純色代。告祈之牲者不養(yǎng)。祭祀犧牲,不得捶撲。其死則埋之。[5]“上帝”也可指五方上帝(東方上帝太昊伏羲,南方上帝神農,西方上帝少昊,北方上帝顓頊,中央上帝軒轅),五方上帝可稱上帝但不可稱天,只有昊天上帝。[6]由是,將“天帝”譯為“the Supreme God”
洞庭君 the Dragon King of the Dongting Lake
涇陽君 the Dragon King of the Jingyang Water
上帝 the Supreme God
太陽道士 the Taoist of Sun
天帝 the Supreme God
2.4 古漢語特色詞 尤以封建色彩文化詞及神話色彩的文化詞為例
原文中有投射并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背景或是神話色彩的詞,如儒生,許配等,這些事物或存在在當今社會或以不復存在,但卻生動了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習慣、規(guī)則,民俗及我國歷史悠久且充滿神話色彩的仙俠文化。例如“儒生”,指的是儒生,指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后來泛指讀書人,而在文中指的是前去應試科舉的考生;“許配”則充分反映了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婚姻觀念;“應舉下第”,寥寥數(shù)字卻包含了“前去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的意義;“寡人”這一第一人稱指示代詞,是封建帝王的自稱,在翻譯過程中,為體現(xiàn)其至高無上的天賦權利,采用了呼告及同位語的翻譯方式落實翻譯。
儒生 Confucian Scholar
許配 be betrothed to
應舉下第 fail the Im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火經(jīng)》
雨工 the God of Raining
寡人I,the sovereign
2.5 古漢語語用習慣及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用差異所致的翻譯難點
由于古代漢語語用習慣,精簡的特點,且具體詞匯于今異義,翻譯過程必須做到在充分理解原文古古漢語的意義,充分查證之后,才能譯入目的語。
例詞
客于涇陽者:客作謂語,是為客居,而非客人,譯為定語從句 who was living temporarily in Jingyang County
疾逸道左:疾為副詞,非為疾病,是為形容馬匹驚散時的急速奔跑,譯為 racing rapidly alone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賤妾:是為封建和會女子對自己的鄙稱,譯為 I,base concubine
巾袖無光,凝聽翔立:巾袖是為古漢語中借代的修辭手法,指全身的衣物,譯為the cloth
恨貫肌骨:古漢語中的“恨”意為遺憾,但此中也包含了怨恨的情感色彩,應增譯為:my hatred and despair were carved on my bones and flesh
配嫁:封建社會婚姻通常由家長主導,應譯為:be betrothed to
厭?。篸etest and despise
不能御黜以至此:defend,scoff
密通洞庭:secretly in inform the Dongting Dragon Palace
子有何術可導我邪:magic arts
脫獲回耗,雖死必謝 If I could get them informed,even if die for it,I do thank you.
不數(shù)十步,回望女與羊,俱亡所見矣:all gone with wind
武夫:imperial bodyguard
走謁大王耳:rush/race
例句:
古今異義:
(1)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
Then she turned to her parents in law.
文言句式:
(1)今日見辱于長者(被動句)
Now disgrace myself before you,my lord.
(2)洞庭君安在哉(賓語前置)
Where is the Gragon King of the Dongting Lake?
(3)念鄉(xiāng)人有客于涇陽者(定語后置,主語缺失)
He reminded that there was some
(4)既而將訴于舅姑(賓語前置)
Then I tuen to my parents in law.
如上所列舉的在翻譯《柳毅傳》的過程中,確實很難純粹地套用現(xiàn)有的翻譯理論,如功能對等等等,單純地用歸化或者異化來應對仙俠小說中所出現(xiàn)的文化詞或將此過程中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是不現(xiàn)實也不可行的。由此,在該案例中,翻譯過程中優(yōu)先采取的是尋找盡可能對應的詞匯、語義和表達;其次,由于是融匯了傳統(tǒng)文化的仙俠小說翻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應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風味和神韻,讓目的與讀者盡可能地感受到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則盡可能優(yōu)先采取傳統(tǒng)二元翻譯理論中的異化策略,再次,才會選擇符合目的語語用習慣及背景文化的歸化策略。
[1] 中國青年出版社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299-301
[2] 李朝威 《柳毅傳》 唐代
[3] 魯迅編.《唐宋傳奇集》 1997年 齊魯書社
[4] 段瑞芳.《此“魏”非彼“魏”——中國歷史朝代翻譯方法探索》科技信息 2013年第十六期
[5] 《隋書》(祭祀規(guī)格)
[6] 《法言義疏》(五方上帝)
[7] 《古漢語詞典》
石陳柱(1993-),男,漢族,浙江寧波人,翻譯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口譯專業(yè),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理論研究。
I206.2
A
1672-5832(2017)07-0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