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君
忠信篤敬:中外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
褚 君
世界分為五大文化圈,本文從各文化圈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攫取人文歷史浪花中一粒典故水珠來解讀它們對于“忠信篤敬”的認知和態(tài)度。
忠信篤敬 認知 態(tài)度
孔子說過:“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據(jù)記載,孔子斯言既出,弟子子張就趕緊掏出筆來把這話寫在自己的衣服上,以便時刻提醒自己,可見他已將其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但是“忠信篤敬”僅僅是針對中華地區(qū)的名言,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或者說,它僅僅是中華文化的箴言,還是世界五大文化圏的普適價值?按照目前流行的說法,世界分為五大文化圈: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
忠信篤敬思想不僅散見于經(jīng)史典籍,更是東亞文化圈中共同的行為準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蘇武牧羊。
蘇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身份持節(jié)出使匈奴,后因受牽連被匈奴扣留。匈奴多次威脅利誘,欲使蘇武背叛漢朝,臣服單于,但都被蘇武嚴辭拒絕。單于見軟硬兼施也無法讓蘇武屈服,最后將他放逐到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qū)牧羊。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歷盡艱辛,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忠信節(jié)操。后世評價蘇武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苯?jīng)過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 “忠信篤敬”,不僅成為個人為人處世的行為標準,而且也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德。
《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圈的文化核心,基督教影響到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基督徒堅信經(jīng)過磨難始終保持對上帝的忠誠,才能通向榮耀之路。約伯就是這樣一位歷經(jīng)磨難而矢志不渝的圣經(jīng)人物。
據(jù)《舊約?約伯記》記載,約伯是一個敬畏上帝的富人。魔鬼撒旦不相信他對上帝的虔誠,便慫恿上帝允許他考驗約伯,上帝默許后,撒旦多次降禍于約伯,使他喪失兒女,失去財產(chǎn),染上可怕的疾病。面對災難,約伯從未放棄自己對上帝的篤信和尊敬,他伏地跪拜說:“我赤身而來,當赤身而去;上帝的賜予,當由上帝取回,上帝英名永存?!庇谑?,上帝使他從苦境中轉回,并賜給他加倍的恩惠。后用他的名字喻指最有忍耐力、最專一和最具忠誠心的人。在約伯身上所體現(xiàn)的忠誠不貳、恭敬專一、無私奉獻精神,成為了后世西方文化圈的價值取向。
古蘭經(jīng)是伊斯蘭教文化圈的共同文化核心,它強調人的心性修煉,要求穆斯林應堅忍、誠實、公平、寬容。先知優(yōu)素福就是這樣的人。
優(yōu)素福小時候受安拉的恩賜而會圓夢,同時他也深受父親的寵愛,這讓他的兄長們非常嫉妒,經(jīng)常蒙受折磨和迫害,后被賣到埃及一權貴家為奴。優(yōu)素福長大成人后,受到美麗的權貴夫人勾引,面對難以抗拒的誘惑,他以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意志排除了心中的邪念,他說:“求真主保佑我,不義的人必定不會成功?!庇谑牵瑑?yōu)素福以所謂的奸淫罪,被權貴夫人誣陷,關進監(jiān)獄。雖然優(yōu)素福歷經(jīng)種種,但他始終堅信阿拉,從不怨恨降臨的災難。后來,優(yōu)素福以堅定的信仰得到了安拉的回報,不僅沉冤得昭,而且被埃及國王任命管理全國的倉庫。最后,優(yōu)素福還寬恕了迫害他的兄長們,他的善行,也讓雙目失明的父親重見光明。優(yōu)素福在遭受苦難、身陷囹圄時,依然保持忠誠信仰、誠實公正、堅韌不拔的高貴品質,使他成為穆斯林世界中的先知。阿拉伯文化中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是伊斯蘭教發(fā)展壯大的基礎,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說:“我被派遣,為了完善美德?!?/p>
東歐文化圈的主要特征是民眾廣泛信奉東正教,民族成分多為斯拉夫人。東正教對斯拉夫文化影響深遠,涌現(xiàn)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柴可夫斯基等舉世聞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其中普希金的著名詩篇《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熱情歌頌了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獻身理想、尊崇信仰、忠誠堅貞的高貴品質。
俄歷1825年12月,俄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專制制度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他們的妻子與“罪犯丈夫”斷絕關系,為此他還專門修改了不準貴族離婚的法律,只要哪一位貴婦提出離婚,法院立即給予批準。甚至頒布法令:凡愿意跟隨丈夫流放西伯利亞的妻子,將不得攜帶子女,不得再返回家鄉(xiāng)城市,并永久取消貴族特權。出人意料的是,絕大多數(shù)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堅決要求隨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亞。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應了她們的要求。這些端莊、雍容、高貴的女性自愿放棄貴族頭銜,離開襁褓中的孩子和親人,告別昔日的富足與優(yōu)裕,義無反顧地追隨丈夫的腳步,踏上寒冷荒蕪的西伯利亞,陪伴丈夫渡過漫長的流放生涯中。其中許多十二月黨人和他們的妻子長眠在西伯利亞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十二月黨人為了自由和解放而犧牲,十二月黨人的妻子為了愛情和忠誠而殉道。斯拉夫在其語系中有榮譽和光榮的意思,在長期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過程中,斯拉夫民族憑借著對君主的服從、對國家的忠誠、對權威的崇敬、對宗教的信仰等特性,爭取到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印度教的最大特點是多神崇拜,它根植于印度文化圈,對印度文化圈的哲學、文化和社會生活影響深遠,印度文化圈的人對家庭、集體和種姓更加忠誠。廓爾喀雇傭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廓爾喀是尼泊爾的一個部落,起源于十四世紀的北印度月亮族契托爾王朝,信仰印度教。19世紀初,英國入侵尼泊爾,發(fā)現(xiàn)廓爾喀人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寧死不屈,對部落非常忠誠。后來,英國專門招募廓爾喀人組成“廓爾喀雇傭兵”。廓爾喀人天生具有不屈不撓的性格,堅韌不拔,沉默寡言,逆來順受,盲目服從。只要廓爾喀士兵宣誓效忠,就會無條件地忠誠雇主,服從指揮、英勇殺敵。尼泊爾政府對廓爾喀士兵的唯一限制就是不能對印度教教徒使用武器。英國王室對廓爾喀部隊厚愛有加,每個廓爾喀戰(zhàn)斗營都以英國歷代君主命名。國王和王室成員還會經(jīng)常參加他們的閱兵儀式和紀念活動。廓爾喀雇傭軍的忠誠呈現(xiàn)明顯的印度教特點。但是它所表現(xiàn)出的堅韌、勇敢、忠誠、持重的品質,使其威名遠振,為其贏得了英勇善戰(zhàn)的美譽。圣雄甘地認為:“對真理之神的忠誠,勝過其他所有的忠誠。”可見,印度非常尊崇忠誠、尊嚴、奉獻、信仰等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
從以上各文化圈中列舉的典故事例中,雖然不同文化圈對“忠信篤敬”精神的闡述和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但它們對種精神都是贊頌不息、奉行不二的,其內涵均包含有“忠信篤敬”的喻意,其核心觀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說明,盡管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膚色各異、“言人人殊”,但是人類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種族,對于真善美、對于文明道德都有大致共同的標準和認識。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統(tǒng)。我們在堅持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的同時,應該將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優(yōu)秀思想向世界推廣,積極地與各個文化圈進行交流融合,積極尋求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點,向世界貢獻中華文化的普適價值觀。如果在對外交往中以不同文化中的共性為基礎,借助對方的文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雙方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進行交流,不僅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還能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提高中華文明的文化競爭力。
[1]李揚帆.難以承受之累:曾國藩的“忠、信、篤、敬”[J].世界知識,2006(7).
[2]劉荒田.中外道德比較談[J].新湘評論,2012(14).
(作者單位:北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