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
【摘要】目的 針對頸性眩暈的疾病,探析運用中西醫(yī)結合加以內科治療獲得的成效,選擇適當的臨床方案。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100例作為實驗對象;憑借隨機數表法對其予以分組;對照組:臨床單純應用西醫(yī)或者中醫(yī)開展頸性眩暈病癥的治療工作;觀察組:臨床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措施開展頸性眩暈的治療工作;對獲得療效差異給予了內科分析。結果 同對照組患者療效相比,觀察組患者改進程度極為明顯(P<0.05)。結論 臨床在開展頸性眩暈的治療工作期間,合理創(chuàng)建中西醫(yī)結合措施并且充分實施,對于眩暈癥狀的緩和可以加以充分確保,從而優(yōu)化了此類患者的疾病療效。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頸性眩暈;治療方法;內科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3..02
早在50年代,國外學者就給出了頸性眩暈的有關疾病概念。截至目前,針對此類病癥通常都會選擇對癥性的藥物治療,或者借助手術展開相應治療。如果選擇了手術,那么針對椎動脈需要予以切開處理,在剝離外膜的前提下運用突孔處理的措施[1]。然而如果選擇了此類方式,則很可能耗費較多的經費,與之相應的痛苦程度也是相對較高的。與此相比,中藥治療通常涉及到穴位注射、按摩、推拿以及牽引,但是選擇此類措施也可能伴有其他病癥[2]。因此為了改進現狀,可以密切結合西醫(yī)以及中醫(yī)的兩類治療措施,以此來體現頸性眩暈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的便捷性與安全性。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05月~2016年05月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100例作為實驗對象;機數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42.95±3.25)歲;觀察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2.93±2.17)歲。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患病時間施以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對照組:選擇水蛭、地龍、川芎、地鱉蟲以及葛根藥物作為頸復湯的基本成分,叮囑患者每日服用上述藥物兩次,每次服用一袋,持續(xù)時間長達一個星期。如果單純選擇了西藥予以治療,則選擇倍他司汀來完成全過程的內科治療,患者每日都需服用三次的倍他司汀,持續(xù)服藥一個星期。針對觀察組:臨床運用清淡飲食的方式,針對眩暈程度較重的患者施以吸氧治療,對于頸托進行適當的佩戴。在此過程中,還需運用活血化瘀類中藥制劑如參芎葡萄糖或丹紅注射液等靜脈滴注治療。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患者不再感覺到頭部眩暈,平日從事的各項活動也不再受到眩暈的干擾;顯效:患者感覺到明顯減輕了自身的頭部眩暈,偶爾感受到輕微的頭部昏沉,但是并沒有感覺到周圍景物或者自身出現了旋轉狀態(tài),可以實現正常工作或從事其他各種日常事務;有效:患者偶爾仍可以感覺到周邊景物正在旋轉,然而整體上減輕了頭暈程度,在正常工作或者生活時很可能遭受偶然發(fā)生的眩暈干擾;無效:患者患有的頭部眩暈并沒有真正獲得緩解,甚至加重了頭部眩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準備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同對照組患者療效80.00%比較,觀察組的此類患者98.00%改進程度極為明顯(P<0.05)。見表1。
3 討 論
患者如果患上了頸性眩暈,那么通常都會表現為間斷性的頭部眩暈。在情況嚴重時,部分患者將會感受到周邊的景物都在旋轉,因而干擾到了平日的正常生活[3]。如果不慎加以治療,那么還將會加重頸性眩暈,以至于威脅到健康與生命。
目前的狀態(tài)下,針對此類病癥一般來講都會借助服用藥物或者施以手術的措施加以診療。然而實質上,無論選擇了單純的西醫(yī)方式或者中醫(yī)方式,都是存在弊病與缺陷的[4]。這是由于,憑借西藥予以治療很可能消耗了較多資金,患者因而也表現為較強的痛苦程度;單純憑借中醫(yī)予以治療體現為較強的風險性,因而并不適合運用于頸椎不穩(wěn)定、椎間盤突出或者椎管狹窄的部分患者[5]。
綜上所述,針對頸性眩暈如果能夠借助中西醫(yī)結合的措施加以診療,就能獲得更好的綜合性治療實效。相比來看,中西醫(yī)相互結合的措施具備更顯著的規(guī)范性、安全性、便捷性以及科學性,因此在根本上構成了更為可用的內科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霍清萍,梁 芳,魏德芝,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01):7-9
[2] 張永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31):95-97
[3] 魏秀花,王 波,強怒萍,等.頸性眩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及護理研究現狀[J].甘肅醫(yī)藥,2014,33(12):911-914.
[4] 王洪亮.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55):129.
[5] 潘佳蕾,湯聘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癥42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04):213-214.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