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所謂信佛,指的就是老頭老太太、土大款們到廟里燒香磕頭,往廟里的“功德箱”里放錢捐款。生活在科技時代的人平時是接觸不到佛教的。
其實,佛教早已經融入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遠不止到廟里拜佛這么簡單。
比如,中國人遇到一些萬幸的事,會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佛和菩薩,這都是佛教的概念。
再比如,兩個熟人無意中碰面了,會說:“咱倆真有緣啊,這真是緣分?。 薄坝芯墶薄熬壏帧?,也是佛教概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發(fā)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中一種原因,就叫作“緣”。
再比如,中國人遇到壞事的時候,有時會感嘆說:“真是報應?。 薄@個“報應”也是佛教概念。佛教常說“因果報應”,大致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了好事或者壞事,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受到相應的好報或者壞報。
這么看來,中國人生活中到處都是佛教的影子,中國人應該很熟悉佛教嘍?
這么說也不對。很多人自以為信佛,其實他們所信跟真正的佛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比如有些沒有孩子的婦女,會到廟里去拜送子觀音,去求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佛教主張禁欲、不結婚啊,怎么冒出來一個專門給老百姓送孩子的“送子觀音”呢?
其實這是這么回事。佛教原本并沒有“送子觀音”。在中國,一開始只是道教有“送子娘娘”這么個神靈。另一方面,中國民間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而且佛經上說,觀世音菩薩有很多不同的形象。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很重視生子。婦女生不出兒子來,壓力就會極大。婦女的生子愿望強烈,“送子娘娘”的香火就很旺盛。而中國百姓的宗教概念又很模糊,加上中國的觀世音菩薩也是女性,形象又多,時間一長,中國人就把兩者混為一談,創(chuàng)造出了“送子觀音”?,F(xiàn)在一些很有名的佛寺里,也都塑起“送子觀音”的像,照拜不誤了。
再說一個例子。
有些中國人講究厚葬,墳墓搞得非常華麗,還在墳墓周圍雕塑佛像、在墓碑上刻上佛經,似乎這樣就可以讓故去的人在“那邊”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讓故去的祖先保佑子孫升官發(fā)財。那么,這是信仰佛教的表現(xiàn)嗎?
不是。
這是因為,佛教有一個“輪回”的概念。佛教認為,人去世以后,會輪回成別的生命。既然人死后,真正的生命已經輪回了,那么這個人留下的肉體就是毫無意義的東西。所以沒必要蓋個大墳墓厚葬。實際上,印度佛教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主張人死了不埋葬。僧人故去以后,直接就把尸體放到森林中,讓野獸去啃食。只不過佛教到了中國以后,這習俗和中國人的土葬習慣不符,才沒流傳下來。但無論如何,佛教都不主張厚葬。按照佛教的喪葬習俗,可以給故去的親人念經,厚葬則屬于浪費。
再說一個例子。
有的人覺得,到寺廟里捐錢就是信仰佛教的一種行為,很多信佛的人,遇到造佛像、印佛經的行為,都會慷慨解囊,到了廟里也是把大把的錢放到“功德箱”里。
這些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最早的佛教,也就是印度佛教那里,有一條戒律叫作“不持銀錢戒”,就是說,僧人根本不允許接觸金錢。不僅不能碰錢,除了衣物等少量生活必需品外,僧人不能擁有任何財產。印度佛教這么規(guī)定,是因為積蓄錢財會讓人產生占有欲,這不適合佛教的修行。而且為了不讓僧人擁有財產,印度佛教干脆禁止僧人勞動、經商。也就是說,僧人連耕地都不允許,必須靠乞討生活。
但是我們今天,佛寺收費已經成了很普遍的事。不僅很多信眾都愿意捐錢,有些佛寺還干脆推出收費的“服務項目”:算個命多少錢啊,燒個高香多少錢啊。甚至有的寺廟干脆把自己變成了公司,注冊商標,還上市了。
(摘自《佛祖都說了些什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