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推敲自我:菲利普 ? 羅斯小說中的身體書寫①

    2017-11-13 17:55:06程海萍
    世界文學(xué)評論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科爾曼菲利普譯林

    程海萍

    推敲自我:菲利普 ? 羅斯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程海萍

    縱觀猶太裔美國當(dāng)代作家菲利普·羅斯半個多世紀(jì)的小說創(chuàng)作,羅斯對自我的認知模式經(jīng)歷了從求同到存異的轉(zhuǎn)變。求同是以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和認同為目的的對他者的認同,與社會求同是本能的生存策略,主體以他者為視角認知自我,導(dǎo)致自我厭惡、身份困惑,甚至代際沖突和族裔隔閡。存異是主體認識到自我的獨特性,接納自我獨特的精神需求,與社會認同達成和解。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羅斯通過疾病、衰老、死亡等主題強調(diào)身體感受和生命體驗,將身體本身納入自我的認知范疇,身心一體。在羅斯的創(chuàng)作中,身體是種族身份和性別身份的主要社會身份標(biāo)志,也是獨特自我的鑒別標(biāo)志。他者視角與身體視角是羅斯推敲自我的兩個維度,它們反映了作者對少數(shù)族裔自我的認知發(fā)展,后者傳達了在當(dāng)代文化語境下作者對個體獨特性的關(guān)注和呵護。

    身體書寫 他者 獨特自我

    引 言

    從1959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集,到2012年宣布封筆,菲利普·羅斯(1933—)的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jì)。在此期間,羅斯創(chuàng)作主題從種族沖突、身份融合、代際隔閡到私密體驗如疾病、衰老、死亡,關(guān)注視角由外部世界轉(zhuǎn)至自身體驗。創(chuàng)作主題的發(fā)展與視角的轉(zhuǎn)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本人在不同歷史階段和社會背景下的生命體驗和表達方式,且指向同一個問題:“自我”意義的探尋。哲學(xué)人類學(xué)家伯格指出,人是尋求意義的物種,他們要想維持生命,就必須有所作為,并賦予自身及其行動以意義,也就是說,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身體處境及自我的意義。隨著現(xiàn)代性的高度發(fā)展,身體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人自我認同感中的核心要素。作為人文社會科學(xué)的研究對象,“身體研究(embodiment)”是“具體”和“體現(xiàn)”的綜合,包括身體的物質(zhì)特征和身體視角。身體的意義首先在于它是自我認同的核心,圍繞身體所生發(fā)的體驗、觀念和關(guān)系是“我”之所以為“我”的關(guān)鍵。羅斯對身體的現(xiàn)代性書寫反映了“身體”隸屬于理性的“物”的一面,而他對身體獨特性的書寫實現(xiàn)了身體從“物”到“思”的內(nèi)涵衍變,將身體視為“可感的主體”,以身體體驗取代理性反思,從而發(fā)現(xiàn)個體獨特性與更為豐富和全面的自我內(nèi)涵。

    一、他者中的自我

    拉康由他對嬰兒“鏡像階段”的觀察得出:人的自我意識一開始因為偶然一次與鏡中“身體”的認同而得以萌芽,逐漸習(xí)慣于并努力在外界尋求認同的對象,來完成自我的構(gòu)建。因此從鏡像階段開始,人始終在外界尋求某種形狀,將它們視為“自我”。這樣的“自我”基于對外在于我們身體的他者的認同,因此隱含了人類主體“分裂”的本質(zhì),構(gòu)建自我的過程正是遠離主體性和真實身體感受的過程。在戈夫曼的研究中,身體是充當(dāng)人的自我認同與其社會認同之間關(guān)系的中介。特定的身體形式與表現(xiàn)被賦予的社會意義,往往會被內(nèi)化,深刻影響個體對于自我和內(nèi)在價值的感受。外界價值與內(nèi)在價值如不一致就會導(dǎo)致分裂的自我,表現(xiàn)為人的異化、人際沖突和自我認知的困惑。羅斯早期至中期的作品多以身處美國主流文化中的猶太青年為主人公,著力表現(xiàn)個體在文化認同和自我認同過程中的沖突、妥協(xié)或異化。

    菲利普·羅斯在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再見,哥倫布》(1959)中的主人公尼爾·克勒門是一個敏感的猶太裔青年,大學(xué)剛畢業(yè),在圖書館工作,寄居在紐瓦克的舅母家里。小說以尼爾為第一人稱敘述,展示一個猶太裔青年對自我的不確定感和對猶太身體深深的自卑感。他在游泳池邊新結(jié)交了女友布蘭達·帕丁金,他迷戀布蘭達性感、健碩的身體,對布蘭達所屬的美國主流的生活方式充滿好奇和向往。帕丁金家里各式的運動器材、冰箱里豐盛的水果、考究的餐具、輕松隨意的餐間談話,和格拉迪斯舅母家的節(jié)儉、拘束的生活風(fēng)格形成了截然的對比。布蘭達是典型的美國物質(zhì)女孩,她通過鼻子整容徹底消除了自己身體上的猶太人特征,崇尚消費、個性開放,無視宗教、傳統(tǒng)習(xí)俗。尼爾渴望融入他們代表著美國主流文化的家庭,但也察覺到了自己與帕丁金家人在一起時的不適感受:“與這些‘大人國巨人’在一起用餐,一會兒我就感到肩膀仿佛削掉了四英寸,身高也矮了三英寸,更有甚者,我的肋骨好像已被切除,以至胸脯緊貼背部?!毕g尼爾說話“像個唱詩班的男童一樣”,“吃飯像只鳥”。作為美國移民的后代,尼爾自小接受美國自由民主的觀念,但也清晰地意識到猶太民族的獨特性。在新教徒眼中,猶太族群被認為是身體孱弱、個性懦弱的。在和布蘭達及他家人的相處過程中,尼爾愈發(fā)感到力不從心,他對布蘭達患得患失,壓制著“一直對她懷有的反感”,最后遷怒于布蘭達,對布蘭達進行語言攻擊。他痛恨自己的羸弱蒼白、懦弱無能。他對自我的認知在美國人與猶太人這兩個維度間搖擺不定。尼爾的種族意識認知正是通過身體認知得到強化的。出于對布蘭達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同時也擔(dān)心被拒絕,他沒有向布蘭達直接求婚,而是讓布蘭達去安裝子宮帽,以這種別樣的方式試探布蘭達的想法,同時給自己的猶豫不決留了后路。當(dāng)尼爾在猶太新年前夕去波士頓看望并準(zhǔn)備向布蘭達正式求婚時,被告知布蘭達父母發(fā)現(xiàn)了她遺忘在家的子宮帽,羞愧中尼爾狡辯責(zé)備布蘭達,倆人黯然分手。尼爾于猶太新年的第一天回到紐瓦克頗具宗教意味,象征著尼爾對猶太身份的認同和回歸。

    菲利普·羅斯的《波特諾伊的怨訴》(1969)中的主人公從小成績優(yōu)異,誠實,哥倫比亞大學(xué)法學(xué)院畢業(yè)且仕途順利,受人尊崇。以社會和家庭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來看,波特諾伊是一個符合猶太價值標(biāo)準(zhǔn)的好兒子、好青年,但他私底下怨恨父母,以手淫摧殘自己的身體、尋求發(fā)泄。他者視角下的自我認同是與身體自我的不斷沖突和妥協(xié),為獲得社會和家庭的認同,他壓抑了成長經(jīng)歷中的欲望和天性,導(dǎo)致了壓抑的精神世界。波特諾伊向心理醫(yī)生告白時的焦慮、恐懼和懊悔反映出他與生活世界完全撕裂的精神世界。

    二、現(xiàn)代性下身體的缺席

    為了更好地順應(yīng)環(huán)境,猶太移民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在一個較長階段里遵循著與主流文化求同的規(guī)律。他們著眼于外界和他者,不斷調(diào)整他們的身體表現(xiàn)及處境來重構(gòu)或改變種族身份,這是猶太民族血液里的維存策略使然。對身體與其處境的塑造分為兩個階段:逃離原生家庭,重建個體身體處境。以下將通過對創(chuàng)作于世紀(jì)之交的“美國三部曲”中的其中兩部,即《人性的污穢》和《美國牧歌》的文本分析,展示羅斯是如何在其文本中通過猶太身體的社會化塑造完成他者視角下自我的認知構(gòu)建。

    在高度現(xiàn)代性境況下,作為自我構(gòu)成要素的身體特征體現(xiàn)為它的未完成性,是一個處在成為(becoming)過程中的實體。從另一方面看,現(xiàn)代性凸顯了人類的自信:我們對于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逐漸加強,能夠按自己的意愿規(guī)劃身體、建構(gòu)身體的意義,向外界發(fā)出自我認同的訊息??茽柭c瑞典佬都成功地做到按照意志規(guī)劃身體、完善處境,分別成為受人尊重的高校知名文學(xué)教授和成功企業(yè)家。

    科爾曼是一個膚色較淺的黑人,他學(xué)業(yè)優(yōu)異,不僅是跨欄冠軍、短跑亞軍,還是業(yè)余拳擊手冠軍。在東奧蘭治的黑人社群中,他是被崇拜的偶像。他對自我的評價也極高,“他是科爾曼,偉大的先鋒中最偉大的那個我”。當(dāng)走出東奧蘭治去霍華德上大學(xué)時,他遭遇到種族歧視,因為種族身份而導(dǎo)致戀愛挫折,這些事件徹底粉碎了他的理想自我,讓他對原來的自我產(chǎn)生了深刻的懷疑和排斥。在填報應(yīng)征入伍的表格時,科爾曼利用自己較淺的膚色,謊報自己是猶太人。篡改種族身份之后,他從此逃離、背叛了家族,隱埋了黑人血統(tǒng),以猶太白人的身份參軍、求學(xué),躋身于雅典娜學(xué)院的高級知識分子階層。

    塞莫爾·歐文·利沃夫的外貌和體魄是猶太民族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融合:“雖尖尖下巴,呆板面孔,卻金發(fā)碧眼”,是“橄欖球隊的邊鋒,籃球隊的中鋒,棒球隊的一壘手”,冠軍籃球隊的主要得分手,“二戰(zhàn)”時海軍陸戰(zhàn)隊訓(xùn)練營教練。在紐瓦克社區(qū),老老少少尊重和愛戴利沃夫,昵稱他為“瑞典佬”。紐瓦克社區(qū)對“瑞典佬”的集體膜拜折射出“二戰(zhàn)”期間身處美國的猶太移民對民族身份的集體危機感和復(fù)雜的心境:相比在歐洲戰(zhàn)場上或身處險境的親朋好友,他們慶幸自身當(dāng)前雖不如意但也相對安全的處境?!叭鸬淅小背蔀樗麄冃哪恐新?lián)系猶太隔都與外部世界的紐帶,“眾人在這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希望的象征——是力量、決心和極力鼓起的勇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瑞典佬”自我感覺良好,且自認為有別于其他猶太人。成年后的塞莫爾違背父親的意志,娶基督教女孩多恩·德威爾為妻,搬出紐瓦克,購買了一幢地處郊區(qū)的、有兩百年歷史的石頭房子,實現(xiàn)了他的美國夢,開始他正式的美國生活。

    科爾曼和塞莫爾利用身體的可塑性改變自己的社會處境和身份,在附和他者的認同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自我。他們在拋棄原生家庭和種族身份的同時,也力圖遺忘所有的身體經(jīng)驗,與自己種族歷史一刀兩斷。也就是說,他者視角下所構(gòu)建的自我是沒有歷史、沒有體驗的虛構(gòu)自我??茽柭姆N族身份、決定與家庭斷絕關(guān)系是對自己所有記憶和經(jīng)驗的背叛。他母親曾告誡他,“現(xiàn)在,我只能告訴你,無路可逃,你一切逃跑的企圖只會將你帶回你起步的地方”。母親的話預(yù)示了自我與生命起點、自我與身體的緊密聯(lián)系,任何刻意的遺忘都是徒勞的。科爾曼最后因為一次“無意過失”被控告“種族歧視”,被記錄著他作為“白人教授”的二十多年輝煌業(yè)績的雅典娜學(xué)院所辭退。對科爾曼來說,這個解雇的原因很諷刺,他辯解道,“我也許五十年前聽說‘幽靈’有時用做指稱黑人的貶義詞,但現(xiàn)在早已忘得一干二凈”。習(xí)語在現(xiàn)實中起著歸類的作用,我們用這些詞匯來歸類他人,也用這些詞匯來進行自我歸類?!坝撵`”是對黑人帶有種族歧視的習(xí)語,被歸為“有欠缺的”的社會成員,黑人自己也會被這種標(biāo)簽內(nèi)化,形成相應(yīng)的自我認同。戈夫曼有關(guān)污名(stigma)的分析表明,我們在領(lǐng)會自己身體的時候,往往就像是照鏡子,而鏡子里給出的映像是由社會的觀點與偏見所框定的。這種他者視角下的自我執(zhí)著于和社會主流中的他者觀點保持一致,這種認知壓制身體的真實感受,切斷了自我的內(nèi)向反省和認知,是一種單向的自我認知。

    塞莫爾通過各種“越軌”的方式切斷與父輩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想像他自己“不是猶太人,不是愛爾蘭天主教徒,不是新教教徒”,而是當(dāng)下的美國拓荒者。他選擇遠離紐瓦克,在郊區(qū)實現(xiàn)他自己美國田園式的烏托邦夢想,做真正的美國人。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混亂荒謬:此起彼伏的反越戰(zhàn)恐怖活動、水門事件、能源危機,塞莫爾以他強大的理性“壓制住自己的恐懼,學(xué)會戴上面具生活”,極力維護小家庭的秩序,在里姆洛克虛構(gòu)出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他相信他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自己的身份,也可以將家人從當(dāng)時動蕩不安的美國現(xiàn)實社會中拯救出來。但不幸的是,“他將孩子從現(xiàn)實中救了出來,可這孩子把他送回現(xiàn)實中”。女兒梅麗參加反越戰(zhàn)激進組織,炸毀了當(dāng)?shù)剜]局,成了通緝犯;妻子多恩絕望之中投向了代表美國主流文化的沃庫特的懷抱。塞莫爾強大的理性使他偏執(zhí)于虛幻自我的構(gòu)建,以致切斷了身體感受和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

    在與社會認同的過程中,科爾曼和塞莫爾利用了身體的可塑性成功地塑造了社會身份,但這種平面的鏡像認同忽視了身體的另一個維度:歷史性和經(jīng)驗性。當(dāng)科爾曼和塞莫爾執(zhí)著于他者的認同時,他們刻意壓抑了種族自卑感和自我仇恨,而這些也是他們自我的一部分,在認同與成長過程中或隱或現(xiàn),無法回避。科爾曼與瑞典佬以各種方式逃離種族歷史的同時,他們自以為切斷了與民族歷史和自身歷史體驗的聯(lián)系,但這種狂妄的理性認同只會將自身投入虛幻的自我想像之中。

    現(xiàn)代性是一場意義的危機,它讓當(dāng)下與傳統(tǒng)徹底決裂,事物的意義失去了歷史根基,也沒有了原來的邏各斯中心。在現(xiàn)代性意義的廢墟中,人類圍繞身體重建意義,人類開放的意志一次次地突破身體的局限和界限,也讓身體一次次地陷入意義的危機,這種身體知識和意義的循環(huán)互證產(chǎn)生了像“莫比烏斯環(huán)”一樣的悖論,讓人類陷入自我認知的尷尬境地??茽柭哪赣H說他,“你白得像雪,但卻像個黑奴似的思維”。他再怎么樣改變身體處境和身份,也抹殺不了他一路而來由對種族身份的自卑感而衍生出中的對種族的鄙視和仇恨。瑞典佬自以為能通過一次次的身份“突圍”成為美國的拓荒級人物,將美國幾百年歷史置之腦后,最終卻發(fā)現(xiàn),“對于利沃夫家的人來說,進入美國每走一步,前面就有另一步要走,然而這家伙(沃庫特家族)早在那里了”。事物意義只有在一定時空的歷史中才顯現(xiàn),割裂歷史的事物意義純粹是現(xiàn)代人為滿足膨脹的理性而虛構(gòu)的一張自我的平面圖。

    在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身體是潛在的、缺席的肉身,因為理性壓倒一切,支配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行動往往是合目的的行動,我們總是趨向于維持生存和獲得生存的意義。瑞典佬自我克制、壓抑真實情緒,“致命關(guān)注他的責(zé)任”,“總是努力去做正確的事”,“一直從外面窺視自己的生活”,過著“雙重生活”??茽柭鄹牡姆N族身份讓他成功躋身于白人高級知識分子階層,但“幽靈事件”暴露了在他內(nèi)心一直徘徊不去的對自我的恐懼和憤怒。從哲學(xué)人類學(xué)的視角來看,身體對于個體始終是一項規(guī)劃,因為人是“向世界開放”的物種,要想維持生存,就必須完善自身,完善其處境。對身體的完善過程即是與他者求同的過程,但理性的規(guī)劃壓制了個體情感上的獨特性,切斷了自我在道德上、精神上、體驗上的延續(xù)性和一貫性。

    三、獨特自我與身體的回歸

    在他者觀照下的“自我”更多地呈現(xiàn)出社會屬性,是社會文化對人的身心的馴服。羅斯的身體書寫揭示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弊病,同時他也通過身體書寫探討自我的內(nèi)涵,提醒我們尊重身體感官和生存體驗的延續(xù)性,暗示“自我”具有歷史體驗的連續(xù)性和身體的感觀獨特性。菲利普·羅斯后期的作品如《凡人》、《垂死的肉身》和《乳房》等的敘事視角內(nèi)傾,回歸、立足于身體的生物屬性,描寫個體在邊緣狀態(tài)如面臨疾病和死亡等的獨特體驗,通過雙向甚至多向的視角考量自我的內(nèi)涵。

    在《乳房》(1972)一書中,羅斯以反諷和戲仿的寫作手法聚焦于主人公變形了的身體:比較文學(xué)教授凱佩什突然變身為一只碩大的乳房,目不能視,不能行動,只能躺在醫(yī)院里維持基本的生存。小說以第一人稱生動地描繪了凱佩什教授在喪失了所有的社會身份之后的身體感受,以及他努力為自己身體的變形尋找各種解釋。在一次次的闡釋與否定中,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身體針鋒相對。約翰斯通在《自我問題》中說,自我只有在自相矛盾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說,在小說《垂死的肉身》扉頁,羅斯引用了埃德納·奧勃蘭恩的一句話:身體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頭腦一樣多。在羅斯的后期小說中,種族、性別身份逐漸隱去,小說中彌漫的是意志的無力感和對生老病死的軀體的悲哀。心為形役,這個時候意志無法左右身體,“自我”顯露出自然真實的狀態(tài),文化符號逐一從軀體上褪去,人性接受讀者無差別、無偏見的審視和拷問。

    在《人性的污穢》中,科爾曼被大學(xué)辭退后又遭遇喪妻,一下從社會的中心滑到邊緣,他的生活一度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一個社會底層的女清潔工以她充沛的活力和原始的力量激發(fā)了科爾曼對身體的感受和關(guān)注,幫助他恢復(fù)了一直被理性所壓制的激情一面,讓他“從自己生活的殘骸中,游出水面,重獲自由”。身體通常隱沒于我們生命體驗的背景之中,不為我們所覺,只有當(dāng)“自我”呈現(xiàn)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病態(tài)或社會意義上偏離的形式時,身體才會被我們所覺知,身體的感受才會被自我所接納,自我才顯現(xiàn)出它感性與激情的一面。

    羅斯在他七十三歲高齡時完成的《凡人》一書,以倒敘的手法從葬禮開始回顧了一個人的一生。羅斯沒有給他的主人公命名,從頭到尾以“他”稱之。羅斯似乎要以這種佚名的方式告訴我們“他”的存在的普遍意義?!八睆耐觊_始屢屢遭遇疾病和手術(shù),正是這些身體上的疾病讓“他”的一生都在尋找不為肉身所羈絆的出路?!八币淮未纬鲕墸孕碌幕橐龌蚯楦邪凳咀约旱男律?,將過去拋至腦后?!八币宰非笮詯酆退囆g(shù)來回避對于死亡的恐懼,最后卻發(fā)現(xiàn):“老年不是一場戰(zhàn)斗;老年是一場大屠殺。”疾病和死亡將我們推到自身生存的邊界,迫使我們意識到,我們賦予自己身體以及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不確定也不穩(wěn)定的。鮑曼將這種境況稱為“理性的終極失敗”。因此理性與身體的對抗毫無意義,藝術(shù)也不能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只有與過去重建聯(lián)系,增強對于生命、意義和死亡的反思,接納自身的有限和獨特,才能完整地認知自我。

    身體的開放性讓現(xiàn)代人可以自由創(chuàng)造自我的意義。但是這些關(guān)于自我的主觀意義的構(gòu)建在遭遇疾病和死亡等極端體驗時,暴露出其意義的危機和“理性的終極失敗”。羅斯通過讓人物遭遇極端體驗來提醒他們回到身體本身,將獨一無二的生存體驗和感受納入自我認知,將對自我的認知回歸主體。

    他者視角與身體視角是羅斯推敲自我的兩個維度,它們反映了少數(shù)族裔對自我的認知發(fā)展。身體視角解構(gòu)了人物的社會身份,將自我認知回歸身體層面。這是羅斯以文學(xué)虛構(gòu)的方式推敲“身體”的意義,關(guān)懷自我和人性的方式。

    注解【Notes】

    ①本文為以下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欲望的身體維度——菲利普·羅斯小說中的欲望主題研究(2016N13M省社科聯(lián)社科課題);(2016年浙江省教育廳高等學(xué)校訪問學(xué)者專業(yè)發(fā)展項目)菲利普·羅斯小說中的身體研究;(ZWZD2015005浙江省外文學(xué)會專題研究項目)推敲自我:菲利普·羅斯小說中的身體書寫研究。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Goffman, E. "Behaviou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3, p.33.

    [2][美]菲利普·羅斯:《再見,哥倫布》,俞明理,張迪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3][美]菲利普·羅斯:《再見,哥倫布》,俞明理,張迪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頁。

    [4][美]菲利普·羅斯:《再見,哥倫布》,俞明理,張迪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頁。

    [5][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頁。

    [6][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7][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8][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

    [9][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頁。

    [10][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頁。

    [11][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頁。

    [12][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13][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頁。

    [14][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羅小云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6—67頁。

    [15]A.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87.

    [16][美]菲利普·羅斯:《人性的污穢》,劉珠還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

    [17][美]菲利普·羅斯:《凡人》,彭倫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頁。

    [18]Bauman, Z. "Survival as a social construct,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 1992, p. 36.

    Title: The Study of Self in Philip Roth's Body Writings

    Author: Cheng Haiping is from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

    Philip Roth,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Jewish writer, undergoes the change of self-conception from identifying with otherness to co-existence. Identifying with otherness is the efforts made to win acceptance from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nd the survival strategy of the minority group. The adherence to otherness leads to self-disgust, the identity bewilderment, generation conflict and even ethnic segregation. Co-existing with the otherness is the spiritual acceptance of one's unique self and balance with the social identi fi cation. Roth emphasizes the sensationa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when dealing the topics such as disease, aging and death, which suggests his understanding of 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writing. In Roth's works, boby is not only the symbol of ethnic and gender identity, but also the sign of unique self. The above two perspectives are the two dimensions of exploring self. The development suggests the minority's changing concepts of self and the care they diverted to the uniqueness of individual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ody writings the otherness the unique self

    程海萍,寧波大紅鷹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科爾曼菲利普譯林
    內(nèi)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先來后到
    好孩子畫報(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自己的歌
    活跳板
    好孩子畫報(2019年6期)2019-06-30 01:44:00
    蘇炳添60米又跑出亞洲紀(jì)錄
    再續(xù)“趣”緣——以譯林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例談CSS教學(xué)范式
    約瑟夫·科爾曼的歌劇批評(上)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1
    長胡子還能懷孕?變性人服用雄激素10年后產(chǎn)女
    過刊轉(zhuǎn)讓
    譯林(2014年2期)2015-01-19 14:08:07
    大笨熊巴納比
    讀者(2013年6期)2013-12-25 02:06:12
    南郑县| 裕民县| 扎赉特旗| 佳木斯市| 房产| 沁水县| 同江市| 江源县| 桂东县| 双桥区| 眉山市| 鹤壁市| 息烽县| 利川市| 泰兴市| 洪江市| 莱芜市| 梁河县| 洛南县| 千阳县| 桂林市| 扎囊县| 航空| 青铜峡市| 六枝特区| 漳平市| 南川市| 泰安市| 筠连县| 长沙县| 上栗县| 新蔡县| 商丘市| 玉树县| 巴楚县| 达尔| 临夏县| 马龙县| 木兰县| 天台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