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卷毛維安
桂林的年是一條又甜又糯的“板路”
文-卷毛維安
在那個雞蛋是奢侈品,
一塊冰糖舔一天的年代,
吃上這又軟又甜的糍粑,
一年的艱苦都化在口中,
變得軟了甜了。
桂林人把聊天叫做“扯板路”,“板路”意為“名堂”、“故事”。桂林人一閑聊起來就收不住,“胡琴咿咿呀呀地拉著,說不盡的蒼涼故事?!辈贿^桂林的家常故事一點也不蒼涼,而是甜蜜軟糯的。尤其是過年時節(jié),一大家子人圍坐一起邊吃糖邊“扯板路”,從早扯到晚。這路啊,長得沒盡頭。
過年去舅舅家拜訪,說起對于年的回憶,話匣子都炸開了,這胡琴拉得咿呀唱響。外婆和舅娘都是“老桂林”,她們口中的年要“地道”得多。
外婆說,桂林人過年一定要打“粑粑”。“粑粑”就是“水糍粑”,是桂林傳統(tǒng)的本地小吃,更是過年必備的一道吃食?!八亵巍钡闹谱鞣椒◤睦陷厓毫鱾飨聛恚喊丫x的飽滿糯米放在水中泡脹,然后用“鎮(zhèn)子”蒸熟,趁熱再用木棒錘碎,之后把打好的米漿滴干,用荷葉蒸好,制作出圓形的餅狀,晾干即可。
糯米糍粑可以儲存很久,泡在水里可放一個多月,吃的時候從水里撈起來。一般是加紅糖烤著吃,也可以切塊煮著吃,還能油煎,甜咸隨意。特別是加熱之后軟糯又清香,口感極佳。在那個雞蛋是奢侈品,一塊冰糖舔一天的年代,吃上這又軟又甜的糍粑,一年的艱苦都化在口中,變得軟了甜了。
除了“水糍粑”,舅娘印象最深的是西城路步行街的“南糖鋪子”。所謂南糖就是“南方的糖”,以“花生,芝麻”為主料。南糖藝人純手工做好,之后由挑貨郎挑著擔子沿街叫賣。過年時候家家必買些來吃,這是老桂林的味道。
南糖中最受歡迎的是“寸金糖”,不是徽州茶點里的那個“寸金糖”。在《桂林老板路》一書中這樣描述:“‘寸金糖’長約一寸,仿若金條,桂林‘寸金糖’成名于清代道光年間,以優(yōu)質(zhì)糯米、白糖、麥芽糖、芝麻等為原料,口味酥、松、香、甜、脆,數(shù)百年來深受桂林人喜愛?!?/p>
西城路是桂林的老步行街,如今不如市中心的正陽步行街,只好委身化為小吃街。那家南糖鋪子至今仍開著,門口有師傅現(xiàn)場制作花生酥糖,沿街叫賣。店里掛著幾幅大的黑白照片,店員說這是幾十年前老桂林的樣子。那個時候每逢春節(jié),街邊隨處可見叫賣南糖的小販,如今制作南糖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大多都成立了連鎖的店鋪。好在桂林人多年依然改不了口,這份傳統(tǒng)的年味才一直流傳至今。
不僅是桂林,廣西的年大多都要在“滋味”上做足了功夫。因為是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廣西的年充滿了奇異感。
壯族人家在新年時絕對不喝去年的存水,大年初一天剛亮,家家戶戶都要挑著水桶擔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他們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純凈、最吉利,可以給一家人帶來整年的好運氣。苗族過年講究“吃排家飯”,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shù)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盡自家所有,輪流招待來賓。這不禁讓人想起“桃花源”的情景,“見漁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南寧人過年講究好兆頭,必吃“年糕,年粽,粉利”三件。南寧的粽子特別大,抵得過四五個一般大小的粽子,稱為“大粽”。也有重達幾公斤甚至十幾公斤的粽子,稱為“枕頭粽”。還有的大如豬仔,俗稱“豬仔粽”。
廣西東北部的恭城瑤族過年必定“打油茶”,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shù)加生姜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配以油果,船上糕。更有會吃的家庭直接拿油茶來煮雞燉魚,味道更佳。
桂林的年沒有北方鋪天蓋地的雪,沒有大碗的酒或者滿桌子的肉。我們這里的葉子不落,江水不竭,過年的味道一代一代地咀嚼下去,停留在口齒之間。就像一條又甜又糯的“板路”,被“扯”得老長,黏在每一個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心上。
責任編輯:浮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