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英
【摘要】文章認為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主體的思想,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指明了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政治 ; 課堂教學 ;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89-01
眾所周知,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學要以塑造和建構學生主體為主要目標。但是也要看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習慣讓學生跟著自己轉,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樹立起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一、以學生為本,活用教材
應當看到,學生素質的提高,根本點在于教師要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fā)展為”。觀念正確才會設計合理的教學,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當然教學的出發(fā)點在于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教材,引導他們借助教材的學習來發(fā)展思維、分析判斷能力。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科學組織自己的認知結構,掌握理解與運用政治理論的本領,提高認識世界的水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這就牽涉到教材的使用,教師要正確地協(xié)調與處理好教材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鉆研教材的之時,考慮學生的基礎,考慮他們的原有基礎,了解他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認識水平,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學生的實際、處理好教材,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二、構建和諧課堂,啟而有發(fā)
民主平等的氛圍易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和諧的教學活動要依靠教師的建構。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不少老師的課堂嚴肅,刻板。學生不得隨便亂動,不許私下討論,這樣的氛圍中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揮。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活動氣氛,讓學生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師生關系融洽。學生閱讀教材借用媒體充分利用腦、眼、手,在理解教材、領悟的同時,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教師要能迅速地捕捉學生各種反應,調整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及時設疑解疑。學生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富有激情。課堂教學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師生都能產(chǎn)生求知的愉悅,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三、巧妙設疑,提高分析能力
好的課堂教學在于把教學目標轉化成目標思考題,因此教師要設計恰當?shù)膯栴}來引導學生探索求知,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問題的設置要根據(jù)學生知識水平,強調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問題要具有梯度,能讓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問題情境中掌握課本有關內容,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設計“提綱式”閱讀訓練題,按識記、理解、分析的順序排列,課前發(fā)給大家;教師要從實際生活事例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從課本中典型內容出發(fā),提出若干思考題,設計出符合目標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題。通過自讀思考,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培養(yǎng)分析能力。
四、處理好學與導,授學生以漁
政治課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既要掌握知識、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更要掌握概念形成、問題發(fā)現(xiàn)、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序和方法。教師要把結論教學轉變?yōu)檫^程教學,突出學在的地位,重視教師的導,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向深入。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點的形成過程中,主體地位得到突出。
五、科學訓練,提高分析能力
學生層次不同導致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課堂教學中的訓練就要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要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扎實地練,做到全面性強;對于新舊知識易混淆點采用對比練,做到求同存異;對于知識與能力結合點采用創(chuàng)造練,做到舉一反三;對于重點、難點知識采用反復練,做到常練常新;對于同類知識采用典型練,做到觸類旁通。訓練題的設計要思維容量大、思維過程強,體現(xiàn)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遷移的過程。訓練的方式要從實效出發(fā)精心安排,多樣活潑,不拘泥于尋找問題答案。精選實例示范。選擇最能體現(xiàn)基礎知識和訓練目標的實例作課堂講析示范,范例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逐層遞進;一般問題只由學生討論解決,難點由教師示范后再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特別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作用;出示問題時教師提示有關知識、參考內容和資料、訓練步驟;學生討論中點撥思路和方法,簡要評價與鼓勵,及時補充和糾正;在教師釋疑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梳理知識,歸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訓練。通過練習訓練使學生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
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wǎng)絡,掌握結構化知識
學生掌握結構化的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技能、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前提。新課的學習中,學生獲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聯(lián)系的、無序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必須從結構上把握并去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總結概括,連接知識鏈條,將知識重新編碼、排序,使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網(wǎng),由無序到系統(tǒng)。學生懂得了知識的基本結構,不但能較容易理解整個內容,而且有助于記憶、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覃善璞.淺談如何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教育界, 2011(16).
[2]崔秀芳.淺談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J].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4(7).
[3]陳華亮.淺談發(fā)揮學生在《思想政治》課中主體作用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26(s1):173-174.
[4]趙琳麗.淺談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思想政治課中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體會[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1):9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