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別拉者
摘要:少數民族小學生學習漢語應有怎樣的教學策略?本文從快節(jié)奏求高效率,如何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進行論證。以切實可行之方法改變民族小學生用母語思維的習慣,用普通話思維,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母語;漢語;民族小學生;快節(jié)奏求高效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一、開展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要徹底擺脫貧窮落后,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語文科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小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學習中,小學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為他們將來的認識世界服務社會打下好基礎。
近年來,許多民族地區(qū)的小學教育工作者發(fā)現: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語文教與學費時費力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數民族學生受母語影響。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fā)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教育者應重視民族語文教學策略方面的探索與研究。
二、民族地區(qū)小學生語文科學習的現狀
少數民族學生習慣使用的母語,與漢語差異極大,他們在漢文的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是漢語(而并非母語),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中首先要把漢文口譯成學生熟悉的方言才能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和學生的負擔。所以,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語文教與學出現了種種現象。
現象一:某民族鄉(xiāng)小學一至六年級期末統(tǒng)一考試成績表(春季學期如表)
現象二:某少數民族村完小校領導給教師安排功課前,請大家把自己想教的科目(語文、數學任選一科),用紙條寫給教務處,結果全校16位教師中,有10位明確表示希望安排自己上數學課,有四人表示教哪一科都可以,兩人寫了:“上語文科也可以?!?/p>
現象三:某村是少數民族聚居村,1999年有小學畢業(yè)生27人,全部升入鄉(xiāng)中學就讀。但2000年春季學期就有其中的四人輟學;2000年秋季學期又有三人輟學,究其原因,回答幾乎是:老師講課太快聽不懂,學習成績不好,再讀下去也沒有用……
從以上三種現象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教學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年級越低,語文越難教,質量越差;教師教語文科難、煩;小學時語文學習不好,影響到中學以后的各科學習,使學生極易喪失學習信心……
三、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教學應采取的策略研究
少數民族學生(如壯族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障礙就是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帶來的“轉譯”問題,即把聽到的普通話在大腦中“轉換”成母語,并經過“過濾”“選擇”才能完全理解,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思維。他們的思維需要“轉彎”多,費時也相對較多。壯族學生用母語思維,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現語序顛倒現象。
(一)推行“快節(jié)奏求高效率”策略
對剛入學的民族小學生,還得用方言輔助授課,但隨著時日的增多,師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話的頻率、難度。漢語拼音是學習漢語的拐棍,要讓他們掌握好,但也不宜作過高的要求。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常因學生接受漢語不快而把教學時間不斷拉長的現象在民族教學中較普遍。對此現象我們不妨引進“快節(jié)奏求高效率”這個概念。
“快節(jié)奏求高效率”的快節(jié)奏、多信息似乎違反了“量力性”原則,增加了學生負擔。但要看到學生性格活潑,求知欲旺盛,有的教材內容與他們生活距離太遠,說教那些不著邊際的大道理往往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減退,慢的教學節(jié)奏使他們難以形成最佳學習心理狀態(tài)。信息量少容易造成他們心理上的放松,緊張度不夠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降低了學習的內驅力,不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從民族教育實際出發(fā),緊跟語文教改浪潮,提倡民族學生對漢語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力求教得活,學得樂
1、所謂的自主學習即教師應注意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閱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美的樂趣。民族地區(qū)學生的自主學習包括的內容是很多的。教師應常提醒學生做學習漢文的有心人,隨時隨地學習漢語文。如在看影視時注意聽影視中人物對白,積累講普通話的經驗,積累詞匯。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以自己的認識思考問題,嘗試多思、多問問題。
2、合作學習在民族語文教育中是重要的、很有效的教學策略,應得到重視。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群體間的合作。要從小培養(yǎng)民族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合作學習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啟迪。這樣,他們心情舒暢,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用普通話交流、思維的興趣,提高了漢語的學習效率。
總之,民族語文教學只有使學生對漢語的認識更深更廣,對漢語言的實踐更深入扎實,使他們養(yǎng)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才算是成功的教學。這樣才能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紅壽. 《中國民族教育論叢(五)》[M]. 成教科技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
[2]江平、朱松年.《小學語文教學論》[M]. 上海三聯書店 , 2001年8月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