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季銘
摘要:兒童的成長具有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的特點, 幼兒心理的發(fā)展是幼兒語言、感知覺、注意、情感、情緒等諸方面的發(fā)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它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包括生物、環(huán)境、認知等方面的因素,矯正策略可以通過教會兒童正確地宣泄情緒、教育者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培養(yǎng)兒童移情能力等方法。
關鍵詞:兒童;攻擊性行為;影響因素;矯正策略
環(huán)境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們最早接觸社會,接受教育的第一間學校。因此,孩子們在后天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心理素質(zhì)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長所希望的那樣成“才”,這跟家庭環(huán)境的好壞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然而,家庭環(huán)境又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對孩子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與發(fā)展,則往往起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論述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的作用。首先,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對兒童早期行為的塑造起著關鍵性作用。Dishion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父母有暴力行為、文化水平低兒童受忽視等不利環(huán)境時.兒童不易形成正確的行為標準和自我控制能力。我國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對男孩而言,母親的情感支持行為會減輕男孩的社交退縮、違紀和攻擊行力;對女孩而言,母親過分嚴厲的懲罰、發(fā)脾氣、打孩子等極端不支持行為會導致女孩好動、攻擊性強、固執(zhí)粗暴等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其次,學校準則和學校風氣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兒童的攻擊性。郭伯良等人研究在班級環(huán)境變量方面,老師訓誡對減弱攻擊行為與同伴接受問的負向關聯(lián)有明顯強化效果。教師對攻擊性行為的態(tài)度和行為影響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再次,群體的感染作用、去個性化作用等。會導致兒童相互模仿,降低攻擊他人產(chǎn)生的負罪感,從而直接增加兒童的攻擊性。1992年Pakumt和Asher發(fā)現(xiàn),在不被喜歡的兒童中.非攻擊性比攻擊性兒童更易受到漠視而感到孤獨。攻擊性與拒斥彼此相關.既具攻擊性又被拒斥的兒童更易走上犯罪道路。最后。電視、因特網(wǎng)等社會傳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內(nèi)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教給兒童一些攻擊行為方式。使兒童放松了對攻擊行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班杜拉通過實驗證明.攻擊行為是觀察學習的結(jié)果。ieber&Baron等在20世紀70年代就大眾傳媒與兒童攻擊行為開展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暴力內(nèi)容給兒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樣.這就助長了兒童的攻擊傾向,并且誘發(fā)兒童使用暴力的沖動。
認知因素:認知因素對兒童社會性行為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近年來。國外研究揭示了兒童的社會認知特別是對他人行為意圖的談知對兒童攻擊行為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當兒童把自己所面臨的消極后果知覺為同伴有意造成的時候,他一般傾向于對同伴做出報復性攻擊;反之,如果他認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動機而給他造成了消極后果時,他一般傾向于緩釋其報復動機。同時研究指出.攻擊性與非攻擊性兒童對他人行為意圖認知存在著差異,攻擊性兒童在他人行為意圖不明時傾向于對對方做出敵意性歸因。
物理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氣溫、食糖過多、鉛中毒等也影響兒童的攻擊行為。氣溫與攻擊行為間的關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證實。Anderson提出了熱假設.即生存環(huán)境中較高的溫度能夠增加攻擊動機與攻擊行為,較高的氣溫能夠引起攻擊行為的增加,因為較高氣溫引起個體感到不舒服,進而具有敵意性情感與啟動攻擊他人的想法,并且社會交往的偏見與敵意性歸岡都有所增加。食糖過多町能也與攻擊行為發(fā)生有關。從生理學角度看,糖類的過多或反復攝取可能導致體內(nèi)m糖較低,個體情緒上可能表現(xiàn)為暴躁、易憤怒從而導致攻擊行為增加。鉛中毒可能也是影響兒童攻擊行為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認為鉛中毒能夠引起凡童的多動 癥、注意力分散,這可能間接地引起兒童的攻擊行為發(fā)生。
專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專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現(xiàn)為對孩子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強制多于慈愛,冷酷多于溫情。這一類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條,在家里往往是企圖利用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quán)來建立自己對孩子的絕對權(quán)威,不準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則打,“不聽話”則罵,甚至于捆綁起來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時有發(fā)生,如報上曾報導過的武漢小學生夏輝的慘死,就是這樣一種家教的悲慘結(jié)局?!氨┚健钡募议L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壓抑和人格上的侮辱。這種家庭撫養(yǎng)出來的孩子表面上馴服,內(nèi)心卻充滿著對專權(quán)者的敵意和怨恨,他們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轉(zhuǎn)而對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溫情,覺得無路可走時,還可能離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團伙中去尋找“溫暖”,嚴重時則可能走向輕生。這種專制式的家教,不僅葬送了孩子應有的許多寶貴品質(zhì),還塑造了他們逆反心理極強的反社會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教師和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教育方式,糾正兒童的攻擊性行為:①表揚、獎勵。兒童一旦做出了正確的行為,家長和教師要及時對其給予強化。如表揚、獎勵等,使兒童獲得積極反饋,達到逐漸鞏固的目的。表揚、獎勵形式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口頭表揚、精神獎勵。恰當?shù)剡\用表揚、獎勵,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②批評、重罰。如果兒童打了人,家長、教師默認、縱容,那么,這種不制止、不批評的態(tài)度,就成為兒童打人行為的強化物,使兒童覺得,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以后還打人。所以,當兒童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時,應及時給予批評教育,并且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使兒童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怎樣做才對。如果兒童有非常嚴重的攻擊行為,如打罵他人、無理頂嘴等,應給予重罰,如果聽之任之,這些行為就會得以強化,并迅速泛濫開來。當然,重罰并不等于懲罰。重罰主要包括:取消某種特權(quán),把他一個人關進房問里一段時間,不許他參加他喜歡的活動。此外,對攻擊性的兒童不宜采用與之爭論的方式進行教育,否則,就會把他“錘打”成~名“精明的律師”,助長了他的言語攻擊性。③溝通。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自我認同感較差,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評,自卑自責心理較強,總認為他人對自己不理解,因而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顯得非常重要。要耐心地仔細地傾聽孩子說話,盡量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對孩子講話的內(nèi)容要作出正確的評說和指導。 幫助兒童掌握解決人際沖突的策略、技能攻擊性較強的兒童往往缺乏解決交往問題的策略,不善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不善于與他人進行交往。這就需要向兒童提供一些正常交往的策略,通過榜樣的示范、解釋和說明,幫助他們掌握減少人際沖突的策略,從而改善人際關系,減少攻擊性行為。
以上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人格形成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征。自孩子出生起,最先接觸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環(huán)境是是家庭,家庭與一個人一生的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良好的家庭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是多么的重要。
參考文獻:
[1]鄒泓《家庭與兒童社會化》《人民教育》1993.3
[2]方白虎.家庭環(huán)境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的影響[J].安徽師大學報,1997,2:232-236
[3]曹勝利《夏輝事件說明了什么》《中國教育報》1992.12.17
[4]鮑力銑,魏龍華.家庭對兒童社會影響研究的綜述[J].社會心理學科,2001,(4):1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