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春
[摘要]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解決為目的,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踐中。采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時,要注意使提出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啟發(fā)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7801
問題教學策略是由心理學家馬秋斯金穆提出的,他認為問題情境包括新的、未知的東西,對未知東西的需要和學生已有的水平這三種成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呢?
一、緊扣教材,設問要具有針對性
學生、教師和教材是教學的三要素。教材作為聯(lián)系師生關系的樞紐,是師生產生互動的基礎。運用問題教學法時,教師要把教材放在首要地位,不可以拋開教材漫無目的地提問。
如在教學《辛亥革命》時,第一個大標題“武昌起義”下面介紹了辛亥革命前的準備條件。為了讓學生了解教材,教師可以依據(jù)教材給學生設計針對性問題:“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具有哪些準備條件?”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武昌起義”的內容,從教材中尋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就會帶著問題去思考,并順利找到問題的答案。
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能夠培養(yǎng)提取信息、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學習由課本出發(fā),但并不僅僅停留在閱讀文本的表面,而是透過文本尋找問題的答案,不斷挖掘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歷史過程和豐富的語言信息,從而達到夯實歷史基礎的作用。
二、難度適中,設問要具有合理性
“問題”是問題教學的內驅力,也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直接載體,所以,問題的難度和數(shù)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許多教師認為提問應多多益善,無論難與易,一下子傾瀉而出,仿佛這樣才能體現(xiàn)師生關系的“互動”。殊不知,不合理、過多的問題不但會起到無用功,還會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當難度適中、數(shù)量適宜,使每個問題都發(fā)揮出自身的價值。
如在教學《蒸汽機到互聯(lián)網》之前,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過去所學的知識:“什么是工業(yè)革命?”馬上就會有學生想起工業(yè)革命的概念。聽到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再順勢提問:“那么,工業(yè)革命首先是從哪個國家開始的?它開始的條件是什么?”學生通過回憶想起,英國是最先開始工業(yè)革命的國家。教師接著提問:“工業(yè)革命最初的標志是什么?”學生通過預習,可以知道在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的出現(xiàn)揭開了工業(yè)革命的序幕,成為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
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因勢利導,完美地實現(xiàn)了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因為已有一定的歷史基礎,所以這幾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只要稍加回憶就可以得出答案。通過提問的方式也巧妙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將要學習的瓦特蒸汽機,形成了知識的連貫性。
三、循循善誘,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
歷史學科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夠提高學生了解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精髓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能力。因此,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但要緊扣教材、難度適中,還應具有啟發(fā)意義,可以調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靈活地解決問題,在探究與辯論中完成知識的遷移與整合。
比如歷史人物李鴻章相對而言比較有爭議性。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的罪人,如過于避戰(zhàn),重視海防甚至不惜犧牲整個新疆;在1885年,李鴻章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讓日本擁有了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在甲午戰(zhàn)爭中由于指揮失誤而導致軍艦在威海衛(wèi)幾乎全被殲滅;中法戰(zhàn)爭勝利后卻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等。但也有人說李鴻章是位英雄,他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實際上他一直在堅持維護國人的利益,將他國對我國的侵略傷害降到最小。那么,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提問:“李鴻章是一個十分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英雄,你眼中的李鴻章是什么形象?請結合史實談談你們的理解。”
這種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緊扣學習重點,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帶著問題去研究歷史,追根溯源,讓歷史人物在他們腦海中的形象立體化,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的情感。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法不但可以幫助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不過,問題教學法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教學方法,在運用時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不斷研究問題教學法的運用策略,引導學生對豐富悠久的歷史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責任編輯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