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寶
[摘 要]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職責的教師,應當作美育的普及工作,而語文教師更是責無旁貸,除去教師的智力及知識水平之外,還要借助于語言的魅力和審美價值,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美育;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27-0008-02
美,這是一個多么迷人的字眼,席勒曾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眻?zhí)教多年的教師,大多有深切的感受:聽一堂好的語文課,就像觀賞一幅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油畫,心動神移、流連忘返;就像欣賞一首悅耳的歌曲,余音繞梁、回味無窮。學生那一雙雙凝視的眼睛、一張張?zhí)兆沓鋵嵡覞M足的面孔,證明高水平的語文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發(fā)展學生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得到美的享受。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美育滲透到教學語言中去指導教學實踐,總結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實踐,其教學的藝術性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的教學,它以語言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進行知識信息的傳遞反饋,還是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對學生個性的熏陶感化,或者是引導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必須借助于教學語言。在講授《故鄉(xiāng)》一文時,教師用深情回憶的語言,先引導學生去欣賞一幅神奇的畫面。你看,那“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海邊細柔的沙地上還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深藍”“金黃”“碧綠”的背景,是沉睡平靜的大海,海灘上是點綴著五顏六色貝殼的潔凈細柔的黃沙,畫面正中立著的是紫色圓臉、頸帶銀項圈、手捏鋼叉的一位小英雄。這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面,它飽含著“我”對少年閏土的友誼、熱愛,以及對美好童年的無限懷念。這是現(xiàn)實的美與作家的思想情感結合在一起的結晶。它必須通過教師輕細、優(yōu)美、深情回憶的語言傳達出來,最后才能熔鑄成光彩照人、扣人心弦的藝術形象,“印”在學生的記憶中。
二、富有啟發(fā)性,力戒一覽無余
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絕不滿足于將自己的見解原封不動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希望通過富有啟發(fā)性的講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舉一反三,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見解去進行“再創(chuàng)造”。語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若能靈活使用不同的啟發(fā)性語言,不僅能促使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也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適時適度、采用富有藝術技巧的啟發(fā)性語言:在梳理知識的關鍵處運用啟發(fā)性語言。例如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探究前問學生:“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同學們圍繞這個題目結合小說三要素去說說本節(jié)部分小說的內容。”這種啟發(fā)就像一條繩子一樣幫助學生串聯(lián)起了全文。在重點知識內容精講處使用思辨性啟發(fā)語言,例如在教授《過秦論》時,教師可以問:“同學們,本文賈誼所要論述的是秦國還是秦朝的過失呢?”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思考全文論述脈絡。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嘗試使用啟發(fā)性語言,例如在教學人物傳記單元時這樣導入:同學們,如果讓你給你的同桌寫一篇人物小傳,你會抓住什么內容去寫?一開始上課,學生便思維活躍,躍躍欲試,然后再對比著所學文本,課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學完后的感悟理解處可使用啟發(fā)性語言。對于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不同,所收獲的東西也不一樣,研讀完后,讓學生合上課本幾分鐘靜靜思考感悟,教師這時只需輕輕地問:“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或者“你在寫作方面學到了什么?”這樣的提問其實很有必要,大多數(shù)學生學完課文后往往不知道反思,經(jīng)過教師的啟發(fā),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三、準確生動且風格多變的表達能力
我國的語言是極其豐富的,一詞多義或多詞同義、近義的語言現(xiàn)實,需要教師在講述中恰當?shù)剡x擇,用最準確的詞語,確切地傳達出文章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做到生動活潑不呆板,以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語文教學語言不同于一般口語,它不俚俗,更精煉,它不同于一般的書面語言,不必過分拘泥,更不要文縐縐的書卷氣。它高雅而淺近,更多親切的生活氣息,應當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精華薈萃。當然這準確生動、通俗易懂的選詞用語,必須依賴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這種駕馭語言的技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的有效性。面對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羅萬象的語文課內容,教師的語言是應與之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活中的美,大概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三類,這些美的因素滲透在各種不同題材的作品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
比如,那“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醉翁亭;那“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蘭亭集會;那籠罩在靜謐之中的荷塘月色;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致;那“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怨,讀來均使人平靜,不乏靜穆優(yōu)雅的美感。對于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教師需用優(yōu)美的語言、舒緩的語調,傳達出它們那清新、優(yōu)雅、秀逸、柔和的特色。又如,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排山倒海、壯闊非凡的錢塘江潮;那氣象萬千的洞庭湖大觀;那“危乎高哉,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及“驚濤拍岸,亂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東去大江,均屬雄起瑰麗之美,動人心魄。教師需要用壯麗的語言、昂揚激越的聲調,傳達出它們那雄偉恢弘的特點,使人襟懷高曠。再如,那大義凜然充塞天地的《正氣歌》;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蘇武傳》;驚天地泣鬼神的《竇娥冤》都包含了一種崇高圣潔的美。對此需要用深情悲壯的語言、肅穆感奮的聲調,傳達出它們的陽剛之美,以感染學生。
四、“真”是教學藝術的靈魂
語文教學的“真”應包括三個方面:對教材內容的真知灼見;教學語言的真情實感;教材分析的真實可信。莊子講:“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真貴也。”
教師的教學藝術必須建立在對教材深入鉆研的基礎上,由深刻理解,取得真知灼見。比如《岳陽樓記》一文,中間第三、第四兩段,是歷來為讀者所喜愛傳誦的精彩片段,經(jīng)過作者著意雕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就全文來講,這兩段文字雖美,它不過是最后主旨段落的鋪墊,作者是用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為全文壓卷的。統(tǒng)觀全篇,教師必須突出重點,用透辟的論述,使學生領略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偉大抱負。如果教師把握不住文章中心,本末倒置,即使有較高的語言藝術,也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運用教學語言的工具去繼承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去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那就必須自身學一點美學,并將美育滲透到教學中去。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研究文學、藝術、心理學的人們如果忽略了美學,那是一個很大的欠缺?!敝祆溆幸皇自妼懙煤茫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確,語文教師應放開眼界,不斷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從各種科學中取得營養(yǎng)借鑒,為自己的教學找到“源頭活水”,這樣才可以保證語文教學像一條涓涓細流,具有不衰的勃勃生機。
(特約編輯 諾 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