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江蘇某夫婦因車禍死亡,沒有兒女,只有醫(yī)院里留下了4枚冷凍胚胎,因為其歸屬,兩家父母對簿公堂,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討論。有主體說、客體說、折衷說,但是每種學說都存在著不同的缺點,在分析各種學說的利弊后,得出較為合適的觀點。
關鍵詞: 法律地位; 準主體性; 準客體性
【中圖分類號】 D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236-1879(2017)12-0011-01
全國首例冷凍胚胎案在無錫中院進行審理,引起了國內(nèi)學者的廣泛關注,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賦予冷凍胚胎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包括,主體說、客體說、和折衷說。冷凍胚體不同的法律地位會有不同的權(quán)利,胚胎作為人類早期的物質(zhì)形體,具有其特殊的物質(zhì)屬性與人格屬性。對于胚胎的法律定性,會影響到人類科學和倫理觀念的發(fā)展。
1 主體說的觀點及分析
主體說認為,“人的生命從受精之時開始”。從這一刻起,胚胎就具有生命權(quán),應受到法律保護。①因為,倘若人們不刻意干預早期人類胚胎,它完全可以孕育分娩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該觀點還主張,受精卵及早期人類胚胎不得銷毀、拋棄,人們應像對待人那樣去尊重其權(quán)利。但是這種觀點有以下缺點:
1.1 侵犯供體處置權(quán):
倘若將體外早期人類胚胎視為主體,任何人既無權(quán)丟棄、銷毀胚胎,也不能將胚胎捐做科學研究之用。按照主體說,銷毀多余的胚胎無異于謀殺,對胚胎進行科研也會侵犯其生命權(quán)。也就意味著所有的試管受精的卵子必須被植入女性接受者,這樣與實際的處理方式不同,過早地承認胚胎的主體地位容易造成被學說的綁架,不利于科學研究.如果認為它是一個人,那么父母將沒有選擇權(quán),也沒有處置權(quán),這將嚴重侵犯精子供體主體的處置權(quán)。從科學社會方面考慮,倘若采納主體說,將會嚴重阻礙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技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不利于增進現(xiàn)有人類的生命與福祉。
1.2 與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不符:
倘若體外早期人類胚胎取得了主體地位,法律必須為胚胎建立特別監(jiān)護制度,以盡最大努力,保護胚胎最大利益。但何為體外早期人類胚胎的最大利益? 冷凍行為究竟合法、還是非法?通常理性的監(jiān)護人都很難甚至無法回答與解決這些難題。事實上,從我國法律對于胎兒預留份額的規(guī)定,即只有當受精胚胎在母體孕育一段時期能夠評價為生物學意義上的胎兒時才能被視為生命體從而可以享有繼承權(quán),也可以隱約推導出我國法律對于冷凍胚胎法律地位及其權(quán)利性質(zhì)解釋,即冷凍胚胎并非權(quán)利主體。
1.3 與實踐活動不符:
倘若將體外早期人類胚胎視為主體,任何人既無權(quán)丟棄、銷毀胚胎,也不能將胚胎捐做科學研究之用。不能解釋實踐中做法。例如:在實踐中,進行體外受精,都會簽訂一份冷凍胚胎保存知情同意書,或者冷凍胚胎協(xié)議,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對胚胎的冷凍時間和處置問題,即在受精胚胎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對其進行了處置,這是供體與醫(yī)院達成的協(xié)議,雙方是具有這樣的權(quán)利。如果把按主體說的觀點,則無法對冷凍胚胎協(xié)議進行合理的解釋,供體方對冷凍胚胎進行銷毀即犯了殺人罪。
綜上,主體說的觀點雖然注重了對胚胎人格權(quán)方面的保護,但是,不利于科學研究和實踐應用。
2 客體說的觀點及分析
客體說認為,盡管早期人類胚胎具有基因的獨特性,也有可能孕育成人,但這種基因的獨特性與可能性并不能立即使其成為權(quán)利義務的承擔者———主體。因此,早期人類胚胎不過是輸卵管或子宮中的一團尚未成型的細胞組織而已。②
筆者反對將早期人類胚胎界定為客體:與傳統(tǒng)的物相比,“冷凍胚胎”具有發(fā)育成為人的可能;并且胚胎具有專屬性,它屬于特定的人;并且它與道德倫理相掛鉤,其價值具有不可評估性。
基于上述將其與一般物相比較之后,客體說存在以下缺點:第一,倘若把早期人類胚胎視為物,則意味當事人可隨意制造或處分人類胚胎。這既嚴重浪費醫(yī)療資源,也容易導致倫理或法律糾紛。第二,體外早期人類胚胎被視為物以后,就具有財產(chǎn)屬性和自由轉(zhuǎn)讓性,進而導致體外早期人類胚胎商業(yè)化,違背人類倫理。對冷凍胚胎的權(quán)利人而言,胚胎作為財產(chǎn)對待,但并不意味著其他人也可以同樣如此對待該胚胎,更不意味著財產(chǎn)法的歸屬和交易規(guī)則都能直接予以適用。胚胎仍應獲得特殊的尊重,因而胚胎不是遺產(chǎn),應該依據(jù)被繼承人明確的表示進行處分。
三、折中說的觀點及分析
折衷說認為,早期人類胚胎既非純粹的法律主體,也非純粹的物,而是介于人與物之間的人體組織,兼有準主體與準客體的雙重法律元素,理應受到特殊的尊重與保護。體外早期人類胚胎雖然不能稱為“人”,不能成為權(quán)利義務的承擔者,但也不同于一般的物。這是由于,早期人類胚胎具有基因的獨特性,具有存活的人體組織,有能力發(fā)育成胎兒或新生兒。
筆者同意折衷說: ( 1) 折衷說可以避免主體說的不足,允許供體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的前提下,根據(jù)私法自治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自由加以處分。在體外早期人類胚胎有剩余的情況下,可以允許供體自主捐獻給其他不孕夫婦或科研機構(gòu),或拋棄銷毀。這有助于預防供體畏于胚胎的主體地位而不知所措。( 2) 折衷說還可避免客體說的不足,避免供體濫用權(quán)利。剩余的早期人類胚胎固然可以作為物、被捐獻給他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任何人都不得為了商業(yè)目的,大規(guī)模故意制造和捐獻早期人類胚胎。這就可以避免體外早期人類胚胎淪為商品,也可以避免出現(xiàn)人類基因單一化的問題。
注釋
① 參見 Davis v. Davis,No. E -14496 ( Tenn. Cir. Ct. Sept. 21,1998) .
② 參見 John A. Robertson,In the Begin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Early Embryos,Va. L. Rev. 437,1990.
參考文獻
[1] 徐海燕.論體外早期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及處置權(quán).法學論壇,2014(4).
[2] 周江洪.法制化途中的人工胚胎法律地位——日本法狀況及其學說簡評.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5).
[3] 張善斌,李雅男. 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及胚胎立法的制度構(gòu)建.科技與法律,2014(02).
[4] 楊立新. 人的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及其繼承問題.人民司法,2014(13).
[5] 韓抒芮.論人體胚胎的法律地位及保護.法制與社會,2015(25).
作者簡介:王宏鈺(1991-),女,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