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列
摘要:教育的成敗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針對目前教育中出現(xiàn)的諸多現(xiàn)象,早戀,打架,曠課,上網(wǎng),頂撞,謾罵老師等行為,我認為教師與家長需要及時溝通。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層面,尤其是教師對家長如何尊重這一問題上,也是一個十分值得深思的問題。溝通中的尊重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應(yīng)該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溝通,只有尊重下的溝通才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下的溝通才能有效。那么教師與家長溝通時如何做到尊重家長呢?
關(guān)鍵詞:教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1教師尊重家長是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尊重,不是表面上的尊重
1.1真誠面對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教育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有一些判斷,如這個學生太好動了,這個學生毛病很多,腦子笨,學習習慣不好,不可救藥……,類似這樣的判斷,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的成長也是千差萬別的,要承認差別,承認每一個生命都是精彩的。我們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在成長中走彎路。承認學生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知道這不單單是教師的責任。真誠面對學生成長中的問題,那么就會從心理上接納學生,也就會從內(nèi)心尊重學生的家長。
1.2全面了解學生。溝通中教師對家長的尊重要還表現(xiàn)在對學生、對家長了解的基礎(chǔ)上。要全面了解學生,或者要更為深入的了解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背后的原因。通過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歡什么,討厭什么,生活習慣等。知道學生心理的雷區(qū),清楚這個雷區(qū)是輕易也不能碰的,可以委婉的,不直接的繞過雷區(qū),否則我們的教師也無法預(yù)知什么事情會發(fā)生。了解學生的父母情況,通過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了解父母的情況,因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1.3遇到問題需要溝通時,教師要先冷靜下來,也是一種尊重。什么事可能隔了一天,雙方就不會沖動,家長也好教師也好,行為上或者語言上都不會過激。在教育中我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偷偷拿了同桌的一本練習冊,寫上了自己的名字,調(diào)查中我發(fā)現(xiàn)了書上有被這個孩子擦掉的名字痕跡。后來他的同桌的練習冊子又不見了,我的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一定是被那個偷書孩子拿了。于是打電話告訴家長,你的孩子又拿了別人的書。偷書的孩子一臉委屈,一口咬定自己沒有偷同桌的書。后來我翻了偷書孩子的書包,沒有見到那本練習冊。這不就是冤枉了偷書的孩子嗎,可見,遇到事情時,冷靜下來再與家長溝通,也是一種尊重。
2行為上要尊重家長
尊重要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請家長來,一定要讓家長坐下,這樣就是平起平坐,一杯水,一把椅子就拉近了教師和家長的距離。
3傾聽亦是一種尊重
教師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會事事比家長高明,放不下架子。相反學生的家長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有的時候家長會更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個什么樣子。所以認真傾聽,虛心接受家長的意見,也是教師不斷成長的過程,教師為人師表,教師的修為也體現(xiàn)在這里。在傾聽中教師還可以尋找談話的要點,也給自己留有判斷和調(diào)整的時間。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一到考試考不好,便大發(fā)雷霆,以為只有這樣就是負責任。還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輔導(dǎo)班,省吃儉用供孩子,但是學生卻大把大把的花錢,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這些都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4溝通中教師對家長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教師的語言要得體
4.1溝通中的語言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核心,溝通中教師好的語言如春風拂面,暖著人的心,讓溝通順利。反之教師的語言如秋風掃落葉,會讓人不寒而栗。
4.2在溝通中使用文明用語,如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教師不自責,不訓斥家長。
4.3教師不責備,不訓斥家長。不當著家長的面數(shù)落其子女的缺點與不足。如果這樣家長和學生都會覺得沒有面子,現(xiàn)在的家長文化程度較高,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F(xiàn)在的孩子大多自尊心很強,要顧及到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更不能說侮辱學生家長的話。不使用命令的語言,說話要留有余地,可以建議家長做什么。
4.4要留給家長表達的時間,要學會等待,這也是一種尊重。語言要誠懇,指出溺愛,放任對孩子成長的危害。
4.5談話的方法也要講究。對待不同家長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于急功近利的家長,只關(guān)注學生成績,要適當?shù)闹v一講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語言要誠懇的指出溺愛或者放任對孩子成長的危害。
總之,教師與家長在溝通中要做到尊重家長。從觀念上改變對家長的態(tài)度,從行為上尊重家長,在語言上尊重家長。這樣家長才會推心置腹的和教師交談,才會把教師當成朋友。家長和教師才會站在一條線上,我們的教育才會看到曙光。還是那句話,家庭教育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土壤。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jié)果。
學校教育永遠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常聽有的家長說,我把孩子交給你了。似乎只有掙錢養(yǎng)孩子是家長的事,教育就與家長無關(guān)了。成長下的陪伴尤為重要,對于孩子來說養(yǎng)育中的育比養(yǎng)更重要。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了,我們的孩子如何能補救回來?
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和體諒家長,傾聽中了解問題的所在,用恰當?shù)恼Z言提出建議性的意見。這樣的尊重下的溝通才會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