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如
“作文難,作文難,作文課上不開顏”。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這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育改革的瓶頸。如何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突破瓶頸,是每個語文老師致力研究探討的問題。小學階段主要是以訓練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為主。說到底,寫好記敘文,是寫好各種文體文章的基礎。以寫景類型的作文為例,小學階段要求寫一處景物、一次游記或鄉(xiāng)村風光,對象明確,范圍清楚,似乎不難寫,但教師們老覺得教學效果不佳,對如何輔導深感困惑,學生們也難有佳作。在批改學生寫景文章中,我總結出了幾個既簡單又嚴重的問題:1.不善于留心觀察景物,導致作文內容空洞。2.不會抓重點景物特征描寫,寫成流水賬,缺乏想象力。3.語言表達能力差,積累少,感受少,導致辭不達意,或表達干巴。
針對以上情況,我在作文教學中幾經摸索,終于對寫景作文教學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于是,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基本功。
一、仔細觀察,讀寫結合,自然逼真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也是作文獲取感性認識和“積蓄”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墩Z文課程標準》在習作部分也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而觀察在寫景狀物中顯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確定好立足點。立足點可以是固定的(空間方位),也可以是變換的(移步換景)。如《鳥的天堂》一文,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先寫遠看榕樹,表現(xiàn)其碩大無比,觀察點在遠處;再寫近看榕樹,展示其勃勃生機,觀察點在近處。觀察點交代清楚,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大榕樹,讀者讀來只覺景物猶如歷歷在目。為了鞏固按順序描寫景物這個知識點,我?guī)W生觀察校園里的景物,先要求選好觀察點,例如站在學校門口,從近到遠觀察:“跨進大門的花壇——操場——教學樓后的感恩主題小公園”。這樣邊看邊說,順序清楚,印象深刻,再回去練筆自然能一氣呵成,文章條理清楚。
同時要五官開放,帶著感情去觀察。人的五官使人對來自外界的刺激,能產生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觀察事物中,如能調動多種感覺細致地觀察,就能把事物描繪得繪聲繪色,不僅可看,還可聽、可聞、可觸,使文章立體化,更能感染讀者。在觀察校園風景時,我要求學生用眼看(形狀、顏色),用鼻子嗅(花的味道),用耳聽(鳥叫聲、讀書聲)用手摸(平滑還是粗糙),用腦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樂趣)……有了這樣仔細的觀察,學生們寫得特別形象生動,具體真實。
在仔細觀察景物的基礎上,我注重結合課文進行練筆教學。如《頤和園》的移步換景順序、《美麗的小興安嶺》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桂林山水》的排比句語言描寫等,都有意識地讓學生學完課文后練筆。有文可仿,仿中學寫,寫中悟變,久而久之,學生寫景狀物就會得心應手。
二、抓住特征,親身體驗,自然生動
寫景物,要善于抓住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里的景物顏色、形態(tài)、聲響、變化等方面的特征,筆下的景物才生動起來。小學生常犯的毛病往往是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描述。針對此情況,我們可以教學生從比較中、變化中觀察。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較,通過把兩種不同事物放到一起比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進行比較,那么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們的異同或變化,從而抓住事物的特點。如《桂林山水》通過漓江的水與大海、西湖相比,寫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除此,還要求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才能真正了解景物特點,有所想所感,而后文思涌動,寫出一篇篇佳作來。例如學《鳥的天堂》該單元習作要求寫“自然景觀”,我給學生充分的寫作實踐活動時空,讓他們就地取材家鄉(xiāng)新會風景,到課堂外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聽一聽、說一說,讓他們有充分的思維與素材準備,這樣就“有米下鍋”,寫來興趣盎然。
三、展開想象,巧用修辭,自然形象
想象力是寫作的翅膀。寫作中開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觸發(fā)點”。眼前的人、事、景、物觸發(fā)點選得好,想象的閥門打開,就如同童話中的魔棒一樣,腦中會閃現(xiàn)出許多奇特的事物和生動的形象。而想象又會常借助各種修辭表現(xiàn)出來。例如老舍在《草原》中用比喻手法把一幅綠意盎然的草原圖比作中國畫,令人迷醉。又如《長城》中,作者站在長城上,聯(lián)想起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情景,令文章頓時豐滿生色。可見,豐富的想象和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在寫作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在寫作時,我們多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巧用修辭,就能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豐富寫作內容。例如學生在寫《葵湖春曉》描寫橋時想象“那座石拱橋看起來像一個老人在做俯臥撐,又像一道彩虹橫跨湖面……”插上想象翅膀的文章讀來確實余香滿口!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感人
情因景生,景為情注,只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樣的文章才顯得有血有肉,讀者才會深受感染和熏陶。例如《荷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課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姿態(tài),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讀來賞心悅目。在指導學生寫景文章時,有時候要感覺景物也像人一樣有喜怒哀樂,只有在“情”上下工夫,用真情澆灌,寫的文章才有活潑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積累知識,廣為采擷,自然生色
許多學生都會遇到這種困境:面對如畫的美景,卻苦于找不到恰當?shù)男稳菰~,心中有話筆下卻寫不出來,只能“望景興嘆”,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魯迅先生曾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這充分說明閱讀積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寫得好,首先要讀得好,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下筆就如有神。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都閱讀定量文章,自備摘錄詞句本,寫讀書筆記,如此日積月累,自然會厚積薄發(fā),筆端涌出精彩紛呈的語言。
說到底,作文方法的掌握,關鍵在練,遵循一定規(guī)律的練,只能在多練、苦練中逐步地“悟”,逐步地掌握。只要我們平時能持之以恒地練習,對于寫景的作文甚至其他類型的作文就會得心應手,熟能生巧,筆下景物自然會熠熠生輝,有聲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