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連剛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開放的,為了讓小學科學教學的效果變得更好,將小學科學的開放性教學予以實施是極為必要的,以便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接下來,我們就對開放性的小學科學教學進行適當?shù)淖h論,以求讓小學科學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關鍵詞】小學科學 科學教學 開放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016
小學科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進行學習的一門課程,它具體的課程是有著一定開放性的,其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活動組織、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綜合評價、多種學習資源的兼顧等方面。換而言之,小學科學中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它直接影響了學生固有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創(chuàng)新對于教學的積極推動作用,故實行開放性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接下來,我們就對開放的小學科學教學進行討論,以便讓小學科學教學的開放性得以保證。
一、教材的開放,教材教學的開放
“教而不教”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最高境界,這是學生對學習方法掌握到極致后的具體體現(xiàn)。在小學科學的日常教學中,學生需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習方法,以便讓教學中的開放性得以保證。此時若教師進行照本宣科是無法達到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的,故教師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處理。如果在具體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對教材進行講解,那么必定是不會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的,因此創(chuàng)新的科學教學應該是開放的。我們只有做到了教材的真正開放,才能夠讓課堂教學順利的延伸到課外活動中來,將豐富多彩的課外信息傳遞到課堂教學之中,使教學的外延得到進一步的擴展,這樣整堂課的豐富內(nèi)涵才能順利的展示。
(一)課內(nèi)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
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是不受課堂束縛的,學生對科學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要做到課內(nèi)外相結合,因而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對科學課程進行學習。比如,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報刊、觀看一些科教類的影片、組織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只要能夠成功的將學生的好奇心勾起,讓學生產(chǎn)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欲望均可,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科學學習得到有效的促進。
(二)校內(nèi)教學與校外引導結合
學校只是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有效教學的地方,并不是要將學生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了,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使用,用相對開放的方式或方法來向?qū)W生教授教材中的知識,讓學生在接受正常的校園教學的同時,也不錯過校外豐富多彩的生活。特別是小學科學的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采取參觀訪問、調(diào)查考查、外出玩耍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qū)⒗碚摵蛯嶋H聯(lián)系起來,這樣學生的視野才會隨著知識的豐富而變得開闊起來。
(三)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教學結合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各種知識的更新極為迅速,科技正以一種極快的速度發(fā)展著,尤其是教育和互聯(lián)網(wǎng)相遇過后,“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行業(yè)”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使得教學中的各種資源在網(wǎng)絡的信息影響下變得愈發(fā)的豐富起來。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斷融合,小學科學教學也越來越趨近于完美,不光是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此時學生對小學科學的學習就表現(xiàn)得十分的積極主動。
二、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變得更多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極強的探究性,教材中的一些結論和現(xiàn)象不能夠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告訴學生,而是要由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學生花一些時間來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自主探索的形式來進行有效的獲取,這樣還能夠順便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也正因如此,教學的時間必須變得開放起來,以便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對科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
(一)彈性的學習時間
每節(jié)科學課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時間卻不一定是固定的,因為僅憑課堂教學的那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的部分科學探究活動是無法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就得以完成的。因此,為了讓探索活動的效果得以保證,教師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需求來對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行彈性設置,針對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來進行不同的時間安排,可以將一些前期的學習準備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如讓學生在事前就開始收集資料或進行情況調(diào)查等;也可以將一些學習的后期歸納環(huán)節(jié)放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如令學生在課后再來進行部分驗證試驗、應用拓展和學習成果總結等。
(二)學習地點和時間的開放
小學生的能力層次是不同的,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基本需要,教師除了要為學生提供常規(guī)的教學引導和學習機會外,還需要為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進一步的學習可能,向他們開放實驗室和微機室,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做實驗或者查閱資料,以便讓他們的探究活動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深入。
三、學習方式的開放,令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教有法,而無定法”,其實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即“學有法,而無定法”,所以唯有將開放的理念融入到具體的小學科學教學之中,讓學生能夠?qū)W習到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以便使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均得到較好的滿足,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以明顯的提升。
(一)開放地觀察
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要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就需要讓他們?nèi)ビ^察一些感興趣的事物,養(yǎng)成多觀察、樂觀察、勤觀察的良好觀察習慣,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的眼界變得開放起來,為學生多提供一些進行觀察的機會,讓學生學會使用雙眼來發(fā)現(xiàn)自然和生活,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的知識來源得到豐富和視野得到拓寬,又可以為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
(二)開放地思考
“一切皆有可能”這既是一句耳熟能詳?shù)膹V告語,同時也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不變的真理。為此,在學生對小學科學進行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問題來探索到其背后的可能,以此來為學生打開創(chuàng)新的大門。隨著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不斷深入,開放地操作和開放地表達也是極為必要的,它們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的突顯,堅持采取開放的教學策略,以此來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融洽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激發(fā),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能夠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