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喬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的人開始注重對《道德經(jīng)》進行解讀?!兜赖陆?jīng)》中作為核心理念“道”的含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每個人的解讀也是不同的,至今充滿著爭議。因此,本文將對概念發(fā)生與《道德經(jīng)》“道”進行進一步的解讀,運用概念思維對其進行重新的解讀。
關鍵詞:概念發(fā)生;道德經(jīng);深刻解讀
老子的《道德經(jīng)》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我國思想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人都在致力于解讀《道德經(jīng)》,但是迄今為止,仍然存有很大的爭議。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道”更加相互沖突,爭議從未停止,下文將進一步進行闡述。
一、概念的發(fā)生
在人類能夠對自己的理性進行反思時,便在很長時間內具備概念、語言、文字等、概念對于后世的人類而言,具有必然存在的價值,而這是已存在概念的傳播與被學習過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把握相關的概念特點,然后在給出新的概念,并且找出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這便是概念發(fā)生的相關解釋。很多人會認為在學習某種概念時,便是概念發(fā)生的過程。[1]
在進行歸類過程中,是將本體與對象進行有效分離,從而打下了創(chuàng)建概念的基礎。歸類將代替物與對象的一對一關系轉為一對多關系。而概念在歸類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擴大,這一過程具有一般性。概念含義的延伸能夠在歸類中形成。
最初概念的產(chǎn)生,便使人具備了分割自然界面的能力,促使人類可以對大自然中的生態(tài)、事物進行甄別以及所注重的事物。如果沒有一定的概念作為基礎,便不能進行有效的甄別與選擇,這些大自然中的事物便混淆在一起。因此,對于人類而言,很多事物的存在都是由概念而產(chǎn)生。一切事物的產(chǎn)生并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以及固定性嗎,沒有什么是應該存在還是不應該存在,而是對于最早的人類而言,一些事物都是由概念產(chǎn)生出來。
二、《道德經(jīng)》對“道”的解讀
《道德經(jīng)》對“道”的定義是明確和清晰的,“道”的定義基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定義;第二類是對社會規(guī)律的定義。
1、對自然規(guī)律的定義?!暗罌_而用之又弗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段話是《道德經(jīng)》中“道”的定義之一,是對事物本質性質的反思以及說明:①“道”具有“陰”“陽”相對沖突的兩部分,兩者之間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下保證其不被破壞;(道沖而用之又弗盈)②“道”具有神秘的特征,萬物皆由它形成,作為萬物的根本、是萬物的祖宗,是形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淵兮似萬物之宗);③“陰”、“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同一個空間中相互沖突、作用、磨合、彼此影響(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④“道”存在的程度微乎其微,甚至不存在(湛兮似或存);⑤“道”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由什么物質產(chǎn)生的(吾不知誰之子);⑥但是,知道“道”在物質世界產(chǎn)生之前,它便已經(jīng)存在了(象帝之先)。象帝之先的“象”字指的是物體的現(xiàn)象,即物質?!跋蟮邸蓖ǔ1焕斫鉃椋簞?chuàng)造物質世界的“人”或“神”,“象帝之先”可以理解為:在創(chuàng)造物質世界的“人”或“神”誕生之前,“道”就存在了,也可以說:在物質誕生之前,“道”就存在了。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特征與量子力學中基本粒子大小、對稱與守恒定律的特征相似;“道”的“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與量子力學基本粒子的“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相似。
2、對社會規(guī)律的定義?!暗乐隹冢跗錈o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是《道德經(jīng)》中對“道”的另一個定義,即“道”是可說、可聞、可付諸實踐的規(guī)律、常識和道理。
首先,“道”是從個人嘴里說出來的話語,所表達的是內在的思想,是現(xiàn)存的已知規(guī)律,是基本的常識和道理。
其次,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清楚的規(guī)律、常識和道理,認知程度不同的人對其觀點是完全不同的,思想覺悟較高的“上士聞道”后“勤而行之”,認認真真的按照去做;思想覺悟中等的“中士聞道”后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就是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思想覺悟低的“下士聞道”后就像聽了笑話一樣“大笑之”,完全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道德經(jīng)》通過“道”對整個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充滿了辯證唯物思想,認為“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普遍存在于各種矛盾之中,是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和屬性,具有普適性;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世界觀決定人生觀。[2]
三、《道德經(jīng)》“道”的感悟
每個人的思想意識都是不同的,在對《道德經(jīng)》中“道”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閱歷對“道”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只有具備一定閱歷的人才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對于具有一定閱歷的人而言,理解“道”對自身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學生也可以進行教學,內容看起來晦澀難懂,主要講的是對自然、宇宙的規(guī)律,但是教師可以用平實的語言以及通俗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每個人都應該對“道”具有一定的見解,思想覺悟較高的人能夠更加完善自己,思想覺悟中等的人能夠有效提高自己,思想覺悟低的人更應該對“道”進行了解,并自身的閱歷與感受其中的道理,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
四、結語
《道德經(jīng)》中“道”的定義便是老子所理解的概念,并不是當代我們以內涵所定的概念,而是老子以外界的延伸以及不斷移動,對人類的實際應用理解以及表達的概念。在對“道”的解讀中,老子有它自身的理解,而我們今日在解讀中,也有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理解,理解的程度取決于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以及思想覺悟。
參考文獻
[1] 吳漢民.概念發(fā)生與《道德經(jīng)》“道”的解讀[J].學術研究,2016,03:39-47+177.
[2] 李想.發(fā)生、層次和效果:《道德經(jīng)》的知識觀[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