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摘 要:科技文本,作為一種闡述性信息文本,更加注重信息的有效傳遞。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無法實現(xiàn)絕對對等的情況下,譯者通常采取變換形式的翻譯策略,譯文在形式上偏離了原文,即“翻譯轉換”現(xiàn)象。本文將以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為指導,對譯文在詞匯、句法、語法等層面發(fā)生的層次轉換、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和單位轉換現(xiàn)象進行探討。
關鍵詞: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科技文本;翻譯策略
一、前言
文學翻譯要求傳遞原著風格和藝術特點,與此不同的是,非文學翻譯更強調客觀真實性、傳達信息的準確性(李長栓,2012:21)。但在翻譯實踐中,由于不同語言系統(tǒng)之間存在差異,原文與譯文之間無法實現(xiàn)絕對對等。因此,譯者通常采取變化形式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文的意義?!胺g轉換”可理解為“譯自源語文本的目標文本中出現(xiàn)的細微的語言變化”(Munday,2001:105)。1965年,卡特福德首次提出“翻譯轉換”這一概念,全面研究了原語與譯語之間在詞匯、短語及句子層面上的差異。
二、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
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在其著名論著《翻譯的語言學理論》 一書中首次提出“翻譯轉換”的概念,其理論建立在弗斯和韓禮德的語言學模式之上,借用了韓禮德的系統(tǒng)語法及其對語言“層次”的分類來說明翻譯轉換現(xiàn)象,對單位、結構、類別和系統(tǒng)四個語法范疇進行了闡述。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拋開語言形式上的一一對應,追求語義的準確表達,保持信息的完整。卡特福德認為,語言交際性功能的發(fā)揮是通過不同的層次和級階實現(xiàn)的,翻譯時有必要進行翻譯轉換,“從源語到目標語的過程中背離形式對應”(Catford,1965:73)。翻譯轉換可分為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兩種。層次轉換發(fā)生在語法和詞匯兩個層次上,范疇是指語法中的詞性以及性、數(shù)、格、體、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等的各種變化,范疇轉換又被分為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
(一)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科技文本 翻譯中的應用
科技英語文本的特點有:名詞化結構和被動句式的廣泛使用、專業(yè)術語、長難句等等。這些特點與漢語表達十分不同,如果過分強調形式對等,則會造成譯文語言生硬、邏輯混亂??ㄌ馗5碌姆g轉換理論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將翻譯轉換進行分類,并運用到科技文本翻譯中,可操作性強。另外,卡特福德翻譯轉換是犧牲形式對等為代價,著重文章意義的傳達,這一點正好符合科技英語翻譯的“內容比形式重要”的準則(曹國英,2000:8-11)。
三、案例分析
科技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重點在于信息的傳達,傳遞信息為首要目的,而并不重視形式的傳達,遵照“內容比結構更重要”準則。如果過分強調語言結構的形式對等,就會造成詞不達意的后果。這條準則同時也說明了翻譯科技文并不追求語言的藝術性,而是意義的準確性?;谶@樣的要求,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非常適合指導科技文翻譯實踐。
(一)層次轉換在科技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當目標語與源語不存在語言表達形式對等的時候,即發(fā)生了層次轉換。漢語語法具有隱含性;而英語語法的特點是外顯性。英文科技文本中常常會出現(xiàn)可數(shù)名詞單復數(shù)變化、動詞時態(tài)和體的變化等,在譯為漢語時這些變化不能通過相應的語法進行表達,因此就發(fā)生了層次轉換。
(1)原文:The motor vehicle population in India has risen from 1.8 million in 1971 to 42.5 million in 2001.
譯文:擁有機動車的人口已經從1971年的180萬上升到了2001年的4250萬。
分析:上述例子用了現(xiàn)在完成時,表示已經發(fā)生的既定事實,并對現(xiàn)在產生的影響,而漢語沒有時態(tài)的語法范疇,因此在漢譯過程中,需要采用層次轉換,增加“已經”,加入時間助詞“了”,準確譯出了英語要表達的時間概念和含義。
(2)原文:The ideal conditions as given in the manual do not include the riding quality of a road, which deteriorates with time.
譯文:手冊中一系列的理想條件并不包括路面行駛質量,并且行駛質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降低。
分析:英語中大部分可數(shù)名詞都有單復數(shù)之分,是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實現(xiàn)的。但漢語只能通過詞匯手段來表達復數(shù)意義。如例所示,原文中表復數(shù)的“conditions”被譯為“一系列條件”,此時,我們可以把“一系列”看作后綴“s”的翻譯等值成分。
(二)范疇轉換在科技文本翻譯中的應用
所謂范疇是指語法中的詞性以及性、數(shù)、格、體、人稱、時態(tài)、語態(tài)、情態(tài)等的各種變化,卡特福德將范疇轉換分為四種: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tǒng)內部轉換。
1.結構轉換
在翻譯過程中,在語法層次上實現(xiàn)的語言結構的變化稱為結構轉換。常見的結構轉換有:主、被動語態(tài)轉換;肯定、否定結構轉換;英語句子的主語突出與漢語句子的主題突出之間的轉換等。
(3)原文:Generally speaking, the installations shall b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highest possible level of safety with regard to both operating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ffording access to the equipment without danger for 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purposes.endprint
譯文:一般來說,在設備設計和制造過程中,操作人員和設備本身都需在最安全的范圍內,同時,在檢查和維護設備時,要確保沒有任何危險。(主、被動間的轉換)
分析: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的應用更加廣泛,是英語區(qū)別于漢語的一大特點。英語中為了強調內容的客觀性,或強調動作對承受者造成的影響,又或動作的實施者尚不明確時,都會使用被動語態(tài)。在(3)中,“be designed”的動作承受著分別是“installations”,保留原文的主語,化被動為主動,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4)原文:The access doors shall be lockable from the outside although it shall always be possible to open them from the inside.
譯文:即使檢修門可以從內部打開,也應在外面上鎖。(主語突出與主題突出)
分析:英語非常重視句子的主語,通常每個完整句子必須有主語,在有些有主語的句子里,要用形式主語占據(jù)真實主語的位置,而把真實主語放在謂語動詞的后面。
2.類別轉換
在翻譯實踐中,類別轉換大多以詞匯為翻譯單位,英漢之間進行詞性的轉換,如動詞與名詞,形容詞與動詞,介詞與動詞之間的轉換等。
(5)原文:All items of equipment shall be designed giving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most recent technical advances.
譯文:設備所有項目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最新技術。(名詞和動詞間的轉換)
(6)原文:All these instructions shall be submitted for the prior approval of the Engineer.
譯文:所有操作指南應提交工程師得到事先批準。(介詞和動詞間的轉換)
分析:科技英語的專有名詞繁多,句式長,句子結構較漢語也更加復雜,于是在科技英語漢譯中類別轉換的方式是較為常用,因其可打破原文詞句結構的束縛,可把許多別扭、生硬的表達轉化的更加通暢、自然。例如,(5)是名詞“consideration”到動詞“考慮”的轉換;(6)是介詞“for”到動詞“得到”的轉換。
3.單位轉換
英語中“級階”從大到小分別為:句子、子句、短語、單詞和語素。單位轉換即指這五個等級間的轉換。
(7)原文:The Contractor shall provide terminal boxes which shall be adapted to the types of cable powering the motor.
譯文:承包商應提供接線盒,并且接線盒應適用于驅動馬達所有類型的電纜。(短語和子句間的轉換)
分析:科技英語的句子結構多繁雜,而漢語多使用小句和短語,(7)中是將作定語的分詞短語譯為車獨的一個分句,實現(xiàn)了短語與子句之間的轉換。因此,語言單位之間的轉換也是必要的,即可簡化原文的結構,又便于漢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
四、結論
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很大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運用翻譯轉換策略對其進行翻譯轉換。轉換并不是自由發(fā)揮,而是要基于原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轉換,以遵照原文信息為主,保證內容等值,脫離原文形式進行譯文的重組。特別是在科技文本的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傳達比形式對等更重要,要靈活運用轉換翻譯理論,縮小英漢之間的語言差異,實現(xiàn)高質量的譯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