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伏助
摘要:信息技術學科屬于實踐性學科,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作為重要的基礎階段,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與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均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正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微課的應用成為了教育發(fā)展當前的一項創(chuàng)新舉措,與此同時,任務驅動教學法也完全符合當代教育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將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微課充分結合進行教學也就順勢成為了當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舉措。本文將以此為出發(fā)點,在分別界定任務驅動教學和微課定義與優(yōu)勢的基礎上,結合實踐分析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與微課相互結合應用的措施,以期能夠為更多教育者提供些許積極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微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7
信息技術學科屬于一門全新的學科,在時代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下,信息技術開始普及到各個階段的教育當中。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具備應有的信息技術能力并提升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與時俱進,增強信息應用能力從而拓展更廣闊的獲取知識的渠道,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其雖然屬于一門獨立學科,但卻同其他學科之間有著特定的內在聯(lián)系和互融性。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教學的最基本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應用的核心目的在于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協(xié)作精神[1]。與此同時,也正是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微課成為了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得以被教育界廣泛認同,憑借著精悍、高效的特點鞏固著課堂教學效果。就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來看,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同微課全面整合促使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便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因此本課題具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任務驅動教學與微課概述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以達成“任務”目標為結果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式,該教學理論衍生于構建主義,以探究式教學作為過程,在任務中嵌入所有相關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式討論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貫徹新課改理念切實賦予學生以主體地位,并通過學習情境與組間協(xié)作等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來切實推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升,以此來構建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最終達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2]。
(二)微課
微課是當前在信息技術作用下的新生教學模式,其基于教學的設計思想,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將一個知識點壓縮為簡短的視頻或音頻,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高度概括與總結[3]。通常情況下,微課的時間均為十分鐘以內,盡管內容短小,卻蘊含著巨大的知識量與精準的教學目標定位。憑借著這樣的特點,微課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于三個方面:第一,教學時間短,有利于在短時間提高教學效果;第二,高度概括所有知識點,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更高效吸收;第三,有利于嵌入互聯(lián)網學習平臺以便于學生學習的即時性。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模式同微課結合的優(yōu)勢
一方面,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該群體對于學習的興趣具有著多重影響因素,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僵化,實踐操作教學也往往都是嚴格按照書本內容進行程式化的教學,比如打字指法的強制約束等等,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自然會逐漸減弱。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還原給予其更多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散空間;同時,微課的應用亦能夠對課堂關鍵知識點進行梳理并通過多媒體平臺以趣味化方式呈現(xiàn),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亦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兩者的結合也就能夠有效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另一方面,初中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信息獲取能力與信息素養(yǎng),通過積極的引導使初中生能夠在充斥著海量多元信息的互聯(lián)網時代不迷失方向進而成為信息的主人[4]。與此同時,就客觀的現(xiàn)實來看,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副科,學科地位決定了信息技術往往被忽視,不僅課時少,知識點也相對散亂。微課的應用,則能夠在這樣的現(xiàn)狀下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以有限的時間為學生傳播巨大的知識量,并憑借其信息技術的應用同信息技術學科緊密相連,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對此,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開展又順勢推動了學生主觀學習意識的增強,立足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來強化課堂主人的定位,有利于通過相互之間的共同學習來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模式同微課結合的運用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階段教學的各個學科當中,其優(yōu)勢已無須贅述。對此,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切實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以教學指標作為基礎,為任務的構建打好提前量。并根據任務的主題來制作微課,加深學生對于任務的理解。比如在進行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Photoshop的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天河一號”圖像獲取的方法并保存,同時鼓勵學生拓展相關圖片的搜索任務,既保證滿足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二)做好教學任務的設計
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設計需要保證以教學指標作為核心,并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和條理性。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引導,使所有學生參與到任務的設定過程中,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任務細化到多個層次[5]。比如在進行演示文稿的幻燈片制作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獨立或者相互幫助來嘗試操作,并在操作的過程中思考一些發(fā)散性問題例如“如何設計幻燈片模板”以及“如何設置背景效果”等等,對學生安排“樹葉為什么變黃”的任務,引導學生分組設計幻燈片。之后,通過微課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高度總結,使學生加深印象。
(三)加大探究式教學力度
探究式教學的開展,是學生主體地位還原的充分體現(xiàn)。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與學生一并完成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以多元化的創(chuàng)新思維來思考完成任務的新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適當穿插微課視頻進行指導,確保學生所學不偏離正確方向。比如在進行“探討信息的奧秘”時,教師可明確該任務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什么是信息。最后通過微課對信息的特征以及概念進行概括,使學生更好地掌握。
四、結論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在新時代,信息化應用已經全面普及,并且成為了推動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重要工具。應社會發(fā)展的切實需要,教育界也開始了空前力度的改革。信息技術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一門新生學科,其重要性越發(fā)明顯。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本質即在于信息化應用,微課借此之機開展應用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并能有效突破課堂的重點與難點;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又能夠通過給予學生以主體地位來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并以能力培養(yǎng)為宗旨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可見,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與微課相互結合運用具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顏士剛,李賽男.網絡教學平臺支持下的知能課程教改實踐研究——《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報告[J].遠程教育雜志,2015(01):100-112.
[2] 王同聚.“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中小學機器人教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02):112-117.
[3] 化希鵬.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信息技術“顛倒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5(01):7-11.
[4]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5] 吳曉茜.利用微課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學研究,2013(0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