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彥妮
摘要:高中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創(chuàng)作的優(yōu)美詩句,這些詩句涵蓋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高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詩句的同時能夠形成自己的歷史價值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為視角,探討了語文美育教學的問題。
關鍵詞:詩歌教學;高中語文;美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學生在高中語文詩歌的學習中可以對古代的歷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還能有效提高他們對詩詞歌賦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審美能力。學生學習語文詩詞歌賦不單單是為了簡單的應對高考,更重要的意義是使他們的閱讀品位得以提升,加強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培養(yǎng)文學內涵。詩歌與現(xiàn)代文不同,無論是用詞還是意境對于學生理解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也不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如何提高詩歌教學的有效性,通過閱讀詩歌來增加學生對于美的認知,需要高中語文教師不斷探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拿自己的親身經驗與學生分享,使學生自己感受到詩詞的美好,使他們能感受到詩詞的美。
一、高中詩歌的教學對語文教學產生的作用
高中對詩歌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也能讓同學情操得到更好的熏陶,從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與想象能力,提高同學的寫作水平,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通過高中詩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積累到一定的文化底蘊,學會鑒賞文化作品。在詩歌鑒賞的方面同學們要學的就是兩方面:一是鑒賞它遣詞造句的用詞技巧;二是客觀的評價它的中心思想與對不同時代的認識。所以,筆者認為學生在詩歌鑒賞時應該注意下列問題:
(一)詩歌背景與中心思想
詩歌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是詩歌的中心思想與背景,才是詩歌的靈魂。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當時所處的背景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所以,想要對詩歌有充分的理解,就要徹底了解時代背景和詩人自己所處的情境。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要對從這點出發(fā),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所處的情境與背景,讓學生自己對詩歌有所理解,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枯燥講解。
(二)遣詞造句的技巧
詩歌之所以能夠廣泛的流傳,是因其工整的對仗和押運,朗朗上口。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的詩歌更是千百年來的詩歌精華,具有高超的遣詞造句的技巧。教師應該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細細品味詩歌中的句子,使得學生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學習詩句中的各項修辭手法和遣詞造句的規(guī)則,不斷積累語言素材,從而使得學生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特色。
二、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分析
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讓學生在卷面上有漂亮的成績,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要提高學生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幫助他們打下對于國學和美學學習的興趣?!耙o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教好高中課本上的詩歌,教師自身首先要對詩歌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對對學生進行詩歌的教育,從而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夠積累一定的詞匯量與文學素養(yǎng)。下面,筆者就如何做好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淺見。
(一)做好背景介紹,體會詩歌創(chuàng)作內涵
詩歌的表達形式往往言簡意賅,光是從詩歌的短短幾行字中很難看出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內容。對于更加簡短的古詩詞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就更加強調了要充分的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與當時所處的時代大環(huán)境,這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情感與寫作的用意。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教師上課如果就單一的告訴學生當時的曹操求賢若渴,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的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肯定是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在進行詩歌背景介紹時,應該將三國時期“諸侯割據(jù),三國分立”的情況介紹清楚,將曹操所處的政治大環(huán)境分析到位,才能明白詩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p>
求賢若渴的心情。這樣的講解學生就會很容易的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
(二)誦讀詩歌,體會詩歌語言內涵
古詩詞中就有強調朗讀的總要性的詩句:“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的感受詩人當時寫作的情景就應該讓學生大聲并且富有感情的把詩歌朗讀出來,使學生感受帶詩詞的優(yōu)美與神奇,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遣詞造句的背后的情感流露,在誦讀中反復品味詩歌的美感。教師在讓學生進行朗讀的時候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告訴他們詩歌的技巧與基調,這樣學生就能給對詩歌有整體的理解。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你如果沒有朗讀的技巧就讀不出那種秋天美好的景象,也讀不出作者想要立足于天地間的豪情壯志。
(三)詩歌的意境理解
詩歌最吸引人之處就是詩人通過短短的篇幅營造出來的意境,學生美育培養(yǎng)的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詩歌意境的美好。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體會其中“赴”字所包含的深刻意義,作者就僅僅通過一個“赴”字表達出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嘆、對佳人的贊嘆,也表達出了對佳人已一去不復返的悲壯之情。
(四)知識的擴展創(chuàng)新
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有限的,發(fā)揮詩歌美育的功能絕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為了能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更加牢固的掌握,讓學生做課外的訓練是必不缺少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總結在課堂上學的新的知識來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以知識相結合到一起。還能讓學生效仿課堂上所學的詩歌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討論,互相交流意見,這樣才能使班級的同學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在高中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投入其中,教師只能起到指導的作用。教師不能在教學過程中過分的體現(xiàn)自己的重要性,一定要讓學生自己體會、領悟,參與其中,這樣才能使他們對課堂產生興趣,通過詩歌的美育功能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
[1]朱士釗.唐詩宋詞鑒 賞 [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 社,2oo3 .
[2]文建忠.淺談詩歌中的誦讀教學[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 2008, (1).
[3]周慶元.語文教學研究概論[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0 5 .
[4]方浣仙.中學詩歌教學[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9822 ]文建忠.淺談詩歌中的誦讀教學[J].湖南冶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O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