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要:科學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越來越深入發(fā)展的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擔負著兒童科技創(chuàng)新的啟蒙重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認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可以從激發(fā)科學探究性趣、開展創(chuàng)新實驗、探究生活、探究大自然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小學生 科學 探究能力 培養(yǎng)
【分類號】G623.6
探究是科學的靈魂,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它強調學生要像科學家那樣親身經(jīng)歷探究全過程。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分為課內培養(yǎng)和課外培養(yǎng)。課內培養(yǎng)需要教師在科學課上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課外培養(yǎng)只要是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具體來說,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可以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等方面進行。
一、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還要指導學生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在學生收集好資料后,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tǒng)計與做統(tǒng)計圖表的方法。得出數(shù)據(jù)后,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整個探究的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所以,課內的探究主要是學生的探究。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指導作用,學生應該是探究的主體。
二、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
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不大,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科學課堂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興趣濃厚。如教學《昆蟲》一課,在學生掌握了昆蟲的概念以后,訓練學生能否在眾多的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可以在電腦上出示“送昆蟲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 “拖拽”昆蟲到相應的欄里,學生既引發(fā)了興趣,又強化了知識。同時,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例如,在《讓燈泡亮起來》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構造,看看電池夾、小燈泡電線是怎樣安裝的,接著指導學生合作連接線路,讓小燈泡亮起來。這時,學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燈泡就亮起來了的興趣,進而要學生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2個、3個……燈泡燈座、電池盒連起來讓更多燈泡亮起來呢?現(xiàn)在讓我們合作連起來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情緒高漲,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
《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碧骄考仁强茖W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目的,而實驗則是探究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實現(xiàn)獲取知識、鍛煉技能、培養(yǎng)興趣的目標。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并不是簡單的就能開展得起來的,需要一系列的準備和程序。首先,教師要精心準備或者指導學生精心準備,提供出有結構的探究材料。因為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激發(fā)學生們的靈感,活躍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從而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其次,要給學生科學的搭配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的小伙伴。有了小伙伴,就需要學生相互合作,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和更深層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再次,是教會學生操作技能。學生實驗的作用是讓學生學習、驗證、探究科學規(guī)律,通過對實驗儀器的規(guī)范性操做,提高觀察技能,并嘗試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誤差分析,寫出實驗報告,使實驗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最后,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探索,體驗創(chuàng)新的過程,總結實驗。
四、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科學知識來源于自然也應用其探究自然。然而,在我國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學都是學生安安靜靜的座在教室里接受老師的“傳教”,現(xiàn)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經(jīng)費用于實驗室的建設,老師們又把科學課搬進了實驗室,實驗室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科學學習和科學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盡管這樣學生也會被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所束縛,把學生拘泥于僅僅是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成的知識,不能充分感受到學習科學的趣味與作用,無法體驗到科學的魅力。筆者認為小學科學作為科學啟蒙課程,我們應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方式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內培養(yǎng)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去感受科學的魅力和學習科學的樂趣。文學家卡爾說過:“每個孩子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就是因為他的好奇心驅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每一件事直到掌握為此。作為小學科學老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各種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與生活和自然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體驗自然,充分表現(xiàn)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結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有過落后就要挨打的經(jīng)歷。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小學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關系到我國的前途命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開展科學創(chuàng)新實驗,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培,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相信在我們廣大科學教師的不斷努力下,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科學教學的質量將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克平,《小學科學》·教師版,長春出版社,2010年,第10期
[2]江平,小學生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