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衛(wèi) 劉寶歡
武術散打與摔跤之別
文/李建衛(wèi) 劉寶歡
武術與摔跤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武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流傳迄今可考證有4200年的歷史,文武相承相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而根據(jù)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梢哉f武術與摔跤二者幾乎同時出現(xiàn),形影不離、相伴相生,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現(xiàn)代武術已經(jīng)完全將摔跤融入到武術散打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合而為一不分彼此。在當今武術理論匱乏的時代,習武者有責任有理由將武術與摔跤研究清楚。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古圣先賢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人類發(fā)展的印記。在歷史上它有多種稱呼,如技擊、武藝、手搏、國術、武術、功夫等。它以技擊為核心,以健身為輔,是具有表演、娛樂、觀賞的一種中國獨有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武術史是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專門史,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想要研究武術必須先懂中國文化、中國歷史。清人龔自珍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毕摹⑸?、西周時期武術萌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武術初始形態(tài)形成,秦、漢時期的角抵手搏活動,劍術的衍變,刀術興起,隋、唐社會注重武備、創(chuàng)立武舉制,形成尚武崇俠的社會風習。宋、元時期的武術主要以軍中的武技訓練為主,由于這個階段統(tǒng)治階級的禁武,民間武術活動匱乏,出現(xiàn)了相撲與套子以及兵械表演。明清時期的武術可以說進入了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黃金期,軍隊中的武技訓練與武舉制的終結(jié),使武術逐漸在民間開花結(jié)果。這也是武術由軍事化的器械搏殺轉(zhuǎn)為徒手格斗的分水嶺,出現(xiàn)了各種拳法,這才有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明清時期已形成完善的武術理論體系,雖然著作捉襟見肘,但是對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清朝末年冷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武術也因此走向衰落。民國時期內(nèi)憂外患,國家提倡強國強種振興中華,在政府的推動下,全國各地成立了國術館,武術也因而得到了大發(fā)展一直流傳至今。
摔跤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希臘、埃及、中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記載。南朝人任昉《述異記》記載:“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边@種“蚩尤戲”就是中國古代摔跤的雛形。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誕生之時,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項比賽,而且一直是歷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而中國摔跤在歷史上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jié)日和宮廷的表演項目。秦統(tǒng)一六國后,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也統(tǒng)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抵”。漢代摔跤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跤的場所。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比賽也出現(xiàn)了裁判員。在山東省臨沂地區(qū)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他們挽袖對視,準備一決雌雄,并有一名裁判員在旁拱手而立,以判勝負。三國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nèi)。在河南省南陽市出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抵戲。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jié)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明朝把摔跤列為六御之內(nèi),作為軍隊作戰(zhàn)訓練的重要手段。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結(jié)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后經(jīng)日本改革和發(fā)展,成為日本現(xiàn)在的相撲和柔道。清朝用武力起家,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zhàn)的風氣,加之清朝歷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布庫”之戲得以廣泛傳播。滿族、蒙族和漢族跤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摔跤技術不斷提高、不斷完善,最終發(fā)展成近代中國式摔跤。
新中國的成立使傳統(tǒng)文化起死回生迎來了春天,武術與摔跤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在武術散打中二者不知不覺相互貫通不分彼此合而為一。在武術散打比賽中,摔跤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了散打運動員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成為現(xiàn)代散打區(qū)別于其他搏擊項目的特色。這種融合作為競技比賽項目來說無可非議,但決不能與真正的武術搏擊相提并論,既然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將他研究清楚、恢復原貌。武術先有器械后有拳法,是搏殺之術。而摔跤如前面所說,國內(nèi)外都承認它是一種競技體育運動,是用于訓練和表演的,對武術實戰(zhàn)有幫助,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但要是喧賓奪主把摔跤硬當作搏殺技那就大錯特錯了?,F(xiàn)代武術散打走入誤區(qū),認為武術技法是踢、打、摔、拿,而抗倭英雄戚繼光早就告訴我們武術技法是“踢、打、跌、拿”。《紀效新書》拳經(jīng)捷要篇第十四章云:“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一字之差失之千里。“跌”是主動倒地的一種武術獨有的實戰(zhàn)技擊方法,并不是摔法,武術的要求是在生死關頭給敵人致命一擊,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摔跤幾千年沒有被列入格斗的行列,這不是古人的無知,而是其在真正實戰(zhàn)中動作太大、速度不夠快,不夠簡單直接。好的拳手出手速度可以1秒達8拳,早已遠遠超出了摔跤手的反應速度。過去的武術家同時教徒弟武術與摔跤,基本都是分開傳授,還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練拳的在屋內(nèi)練,練摔跤的在院子里練,練武術的可以看練摔跤的,練摔跤的不能看練武術的,這種形式是有道理的。摔跤是一種技術,以功力、功夫為主,所以不怕人看,看也看不會,練拳當然也要有功力、功夫,而技術與招法更為重要,如果被人把技術與招法看明白了,那就無優(yōu)勢可言了。這一點也給現(xiàn)代散打一個警示,散打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出人頭地,就得在“術”字上多下工夫。再者如果對手的拳腿不夠快、不夠重、不夠準,加之現(xiàn)代競技比賽對運動員的保護措施比較規(guī)范,運動員不需要擔心有生命危險,只想怎么得分、怎么取得比賽勝利,所以可以在賽場上肆無忌憚地運用抱摔。撇開實戰(zhàn)來說,在競技搏擊比賽中,如果摔法運用占據(jù)拳腳使用率的50%以上,那么比賽的精彩程度會大打折扣。實際上散打比賽有的運動員依賴摔法的程度高達80%以上,這樣的比賽觀眾怎會認可?
現(xiàn)代武術已經(jīng)完全將摔跤融入到武術散打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合而為一不分彼此。
武術與摔跤都是老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二者各有千秋,我們既不能將它萬口和附并為一談,也不能分道揚鑣各行其是,尤其是在現(xiàn)代武術散打中,要運用得當可以增加比賽的精彩度,反之會將搏擊賽變成摔跤大會,甚至會出現(xiàn)死纏爛打的不雅場面,所以我們的散打教練研究者要清楚認識到,摔跤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技能,在武術散打中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搏擊賽成為主流,我們迫在眉睫地需要制定出科學的比賽規(guī)則,能將摔跤在比賽中的使用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nèi),讓散打比賽更能彰顯中國武術特色,成為世界搏擊場上獨一無二的中國風。
(編輯/周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