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注重傳授知識、突出學科本位、強調機械訓練的現狀,強調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課程的綜合性、多樣性和平衡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課程資源作為開展一門學科教學的基礎材料和出發(fā)點,是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基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同樣需要教師全方位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擺脫教材和練習題的局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新課改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課程資源分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兩大類,課堂教學資源包括教科書、多媒體、師資力量和學校設施等,而課外學習資源則更加廣泛,包括日常生活體驗、自然風光、課外書、影視作品、時事新聞和社會生活等等。小學語文在小學教育中起著基礎學科的作用,學生需要掌握拼音、漢字的相關知識,熟悉教科書上的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備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性和邏輯性的綜合能力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僅僅利用簡單的課堂教學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課外的學習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以及為課堂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學方式。
一、 充分挖掘教材資源
教科書是進行語文教學的第一手素材和基礎工具,其編寫是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段段相適應的,容納了這一階段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要求,且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應該照本宣科、死搬教材,相反,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對教學現狀的把握,在教材的基礎之上設計出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案。比如在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在課上講解課文時引導學生敢于反駁和討論,在課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書面作業(yè)之外的實踐類任務。
如在進行《望廬山瀑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去搜集關于李白、廬山的資料,并讓他們在課上描述作詩的背景,在講解詩文時,還可以在解釋完基本的字詞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自主翻譯,課后則可以要求學生想象出李白吟詩的場景并畫出來。
二、 有效利用現代教育資源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教育的硬件資源越來越先進,為打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創(chuàng)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手段支持。圖像在視覺上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印象和理解,音頻在聽覺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影視作品則在聽覺和視覺上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幫助他們對抽象的概念擁有具體的理解。而教師應善于綜合利用圖像、影視、聲音等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同時,為他們開闊視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營造活躍氛圍。
如在進行《翠鳥》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翠鳥的圖片,播放關于翠鳥的紀錄片,讓他們對翠鳥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有具體的了解,借此加深他們對課文的印象,更容易地理解課文中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
三、 注重對生活、自然中的課程資源
學習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在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的。因此,教師還需要從身邊、從生活和自然中開發(fā)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已經習得的知識理解生活現狀、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滴,同時也應幫助他們培養(yǎng)起對美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日記或者周記,養(yǎng)成日常記錄和反思的習慣,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出游,讓他們在親身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四、 利用時事新聞、社會實踐等課程資源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不是單一的個體,我們在社會、集體中生活,通過對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貢獻獲得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滿足。因此,從小學起就應該引導學生提高對國家大事和社會生活的關注度,使得他們從“小我”的層面上升到“大我”的層面,然后從宏觀的層面理解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科技館、工廠等具體的公共場所,也包括生活經驗、文體活動等抽象的資源。教師應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與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等文體設施建立聯(lián)系,幫助學生開闊眼界;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工廠、公司等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對社會分工和就業(yè)有一定的了解和概念;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文體活動、引導他們參與社區(qū)生活和建設等,使得他們對自己身邊事具備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力。如在進行《有趣的漢字》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的歷史類博物館,讓學生對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具有基本的理解,從而加深印象。
五、 靈活利用師資力量和人力資源
除了對客觀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因素——“身邊的人”,這些人包括家長、教師、親友等等,學生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努力開發(fā)自己身邊的資源,如邀請自己結識的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人為學生進行演講和展示;而在家長方面,家長是學生的第一個老師,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家長的依賴仍比較深,教師應同家長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多與家長交流,并提出適當的建議;在學校層面,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校的教學設施,利用它們?yōu)閷W生提供實踐、表達和交流的平臺,如舉辦演講比賽、才藝展示和話劇表演等等。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不應局限在教材等課堂教學資源之中,而應跳脫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框架,提高對自身的要求,從社會生活中尋找合理有效的課程資源,并應注意把握其教授的難易程度。由此一來,我們才能為學生打造有趣、生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整體上幫助他們提高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紅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問題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2]劉永康,張偉.語文課程與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
作者簡介:
普布旺堆,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奴瑪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