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琳,王金金,韓小琴
(1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護理部,江蘇 南京 210002,sunlin5678@163.com;2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急救醫(yī)學科,江蘇 南京 210002)
急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孫 琳1,王金金1,韓小琴2
(1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護理部,江蘇 南京 210002,sunlin5678@163.com;2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急救醫(yī)學科,江蘇 南京 210002)
目的探索急診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及其效果。方法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流程和開展訪談,構建了人文關懷模式框架,制訂了相應的人文關懷護理措施,并在臨床實施,采用關懷護理滿意度問卷評價實施效果。結果患者對護理人文關懷滿意度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結論構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能顯著提高急診患者滿意度,實施人文關懷必須建立標準化流程。
急診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模式;護患溝通
急診患者多面臨機體突發(fā)的嚴重疾患,并缺乏心理準備,常伴有焦慮、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最合理的診療措施對患者進行救護。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往往重視救護技術和完成醫(yī)囑,不夠重視對患者尊嚴的維護、人性的關注以及需要、情感、權利的滿足[1],使患者及家屬感覺護理人員缺乏同情心、推諉患者和不負責任等,降低護理工作的信心,導致護患溝通困難,造成不必要的護患糾紛和矛盾[2]。為了真正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落實優(yōu)質護理服務,體現(xiàn)護理內涵,我院急診科構建了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并在實踐中推行人文關懷護理,取得了較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急診搶救室30張床位、留觀28張床位、病房20張床位,EICU10張床位;護士112人,其中女性107人、男性5人,年齡21~38歲,平均(26.48±3.22)歲;護士長2人,護士110人;學歷:碩士2人,本科61人,大專47人;職稱:主管護師6人,護師64人,護士42人。月均收治搶救患者990例、留觀患者260例、入院患者30人、ICU患者40人。選取2015年7-12月?lián)尵?、留觀、病房及ICU患者為觀察組,2016年1-6月急診搶救、留觀、病房及ICU患者為對照組,兩組均排除意識不清、精神異常、不能正確表達意見的患者。
1.2 實施方法
對照組護士按規(guī)范化培訓要求實施各項技能培訓,按護理常規(guī)工作,即實行責任護士輪班制,患者搶救護理、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等均由責任護士負責。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構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并實施護理,具體如下。
1.2.1 構建人文關懷模式的內容體系。
組建由護士長、護理組長及骨干共10人組成的人文關懷小組,研討人文關懷模式的構建,并組織培訓及督導。具體是:①查閱資料。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目前國內外關于人文關懷的理論和實踐,并確定以Watson博士的人文關懷理論為框架[3],參照國內學者黃弋冰[4]編制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8個維度及人文關懷標準,建立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理論基礎和依據(jù);②開展訪談。調研50名急診患者的關懷需求及對護士最認可的關懷行為及最反感的行為,了解患者對人文關懷護理的認知與需求,為建立具體的人文關懷行為提供參考;③分析流程。召開護士長和護理骨干會議,采用頭腦風暴法對急診救治流程進行分析,從急診患者的接待、預檢、分診、檢查、救護、轉運、實施健康教育等,討論診療與搶救中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是否都暢通無阻、以人為本;④制定關懷內容及措施。根據(jù)以上的資料查詢、訪談及流程分析,確定人文關懷模式的重點框架內容為:優(yōu)化救護流程、全面評估需求、規(guī)范護患溝通、完善健康教育、關注身心舒適、創(chuàng)建人文環(huán)境,并通過查閱文獻、頭腦風暴法,制定了相應的人文關懷措施,將關懷標準落實到各項護理操作和行為中,使之更具可實踐性。
1.2.2 人文關懷的實施。
一是優(yōu)化救護流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修訂急診救護過程中的護理技術與服務流程,保證患者得到及時、安全、有效救治。①建立完善各項急診工作及搶救流程,②完善各個崗位護理人員的職責和服務規(guī)范,③制定各種針對性的護理應急預案。
二是全面評估需求。Watson[6]等創(chuàng)建的住院護士關懷模式,要求護理人員應從患者的角度,全面評估其關懷需求和擔憂。急診患者起病較急,導致許多生理、安全需求在短時間內不能得到滿足,護士要從患者言語、神情、體態(tài)中了解患者的需求,并針對患者的基本需求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三是規(guī)范護患溝通。針對急診患者存在急躁、憂慮、恐懼心理,希望得到最快速、最優(yōu)先的處置的救護需求,改進溝通方式。①改進溝通流程,②制定《護患溝通手冊》,③建立首問負責制。
四是規(guī)范健康教育。①根據(jù)急診科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②建立健康教育干預小組,③制定急診常見疾病健康教育處方和宣傳板報,方便患者及家屬及時了解相關疾病知識和保健措施。
五是關注身心舒適。急診患者在搶救和留觀期間軀體的疼痛、強迫體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睡眠障礙、隱私等方面都可以導致患者生理和心理的不舒適[7]。①按規(guī)范評估患者疼痛,并給予針對性疼痛護理,②做好患者基礎護理和睡眠的護理,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針對患者表現(xiàn)出的各種不良情緒(如焦慮、恐懼等),分析存在問題的根源,及時灌輸信念和希望、針對性教育、鼓勵宣泄、移情等措施減輕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8-9]。
六是創(chuàng)建人文環(huán)境。①制作完善清晰的標識,②配備便民設施,③減少環(huán)境的不良刺激,④營造個性化環(huán)境,⑤保持空氣溫、濕度適宜,空氣干燥時使用加濕器,每天定時通風、消毒,保證空氣潔凈,無異味。
1.3 評價方法
主要通過發(fā)放由研究小組成員參考劉義蘭等[10]修訂的人文關懷護理滿意度量表修訂而成的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有12 項條目,每條項目均用Likert-5級評分法,從“很不滿意”到“很滿意”,分別計1~5分,分數(shù)越高,對關懷護理滿意程度越高。由專門培訓過的調查人員征求清醒的患者同意后,對其進行指導,并采取匿名填寫后放至滿意度測評箱內。其中,搶救室、留觀室是每周四分別調查10名轉出患者,ICU和病區(qū)是對所有出院患者進行調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前共調查394名患者,實施后共調查402名患者,對結果進行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對關懷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分
3.1 人文關懷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主張人道和照顧性。而讓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接受護理、治療,幫助患者掌握病情、建立積極心理應對,消除其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使患者身心舒適,就是人文關懷管理[11]。研究表明,共情護理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技術,是人文關懷最好的途徑,也是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項;而為病人創(chuàng)造舒適的就診環(huán)境是護士最應該付諸行動的[12]。本研究根據(jù)急診患者的救護特點和關懷需求,以人文關懷理論為基礎,參考相關研究,制定了急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并在救護工作中進行實踐,重點是優(yōu)化救護流程、全面評估需求、規(guī)范護患溝通、完善健康教育、關注身心舒適、創(chuàng)建人文環(huán)境,并將共情融入護患溝通,有效提高了患者對人文關懷的滿意度。調查結果表明,通過人文關懷護理,患者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尤其是對主動關心、及時解決需求、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的滿意度較高。說明在人文關懷護理中,重視護理告知和溝通,在治療前給予說明和解釋,提供專業(yè)健康教育,能滿足患者對各類信息的需求。而護士主動關心患者,及時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痛苦及不舒適,并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讓患者感受到安全及情感上的支持,減輕不良情緒,建立起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積極心態(tài)。
3.2 實施人文關懷必須建立標準化流程
要提高人文關懷質量,提升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必須將較為抽象的、難以測量的人文關懷具體化,即通過護士的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等加以體現(xiàn),才能使人文關懷護理邁向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道路,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Kipp[13]通過構建急診科關懷護理標準,規(guī)范護士在急診分診、患者入院、患者治療及患者出院等護理服務中的關懷行為,促進護士作出關懷行為,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陳莉[14]等對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常規(guī)搶救流程進行增加人文關懷內容的改進,并將改進后的流程用于在臨床護理實踐,使患者感受到關懷、認為醫(yī)護人員可以信任、感受到陪伴、得到關注。本研究也通過修訂完善各項護理流程,將人文關懷護理融入護患溝通和實際護理工作中。從患者搶救、入院、檢查到康復出院,從護理巡視、執(zhí)行操作、交接班,到健康教育,在工作各環(huán)節(jié)融入具體的人文關懷語言及行為,明確了臨床護士人文關懷的行為標準和規(guī)范,為護士實施臨床人文關懷護理工作提供了指南,從而使人文關懷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推行人文關懷護理,必須確立人文護理理念、挖掘人文護理要素,通過建立標準化作業(yè)流程,完善人文護理的細節(jié),才能落實人文護理的舉措,實現(xiàn)護理技術與人文的完美結合,體現(xiàn)個性化、溫馨的護理服務。
[1] 虞鳳,吳文波,齊曉蕾.急診科實施人文關懷的難點與對策[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3):284-285.
[2] 屈紀富,姚元章,李銀燕,等.急診醫(yī)學人文素質建設的困惑與思考[J].創(chuàng)傷與急診電子雜志,2014,2(2):4-6.
[3] 劉義蘭.優(yōu)質護理服務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的思考[J].護理學雜志,2012,27(9):1-2.
[4] 楊劍,張其紅,田鈺,等.對急診護士實施腎絞痛人文關懷情景模擬培訓的效果[J]. 護理學雜志,2015,30(22):4-7.
[5] 張良,欒瑞,張紅利,等.人性化視角下醫(yī)院急診科一站式服務的實施與優(yōu)化[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5,35(7):42-43.
[6] Watson J,F(xiàn)oster R. The attending nurse caring model:integrating theory,evidence and advanced caring-healing therapeutics for transform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J]. J Clin Nurs,2003,12(3):360-365.
[7] 張聰介.急診護理中的人性化服務開展現(xiàn)狀[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118-119.
[8] 唐曉群.心理輔導干預對急診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J]. 河北醫(yī)藥,2016,38(6):956-958.
[9] 林飛英.共情護理對急診患者不良情緒及治療配合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2):50-53.
[10] 劉義蘭,官春燕,胡德英,等.醫(yī)院護理人文關懷規(guī)范化管理及成效[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6,32(3):226-229.
[11] 馬莉.現(xiàn)代臨床護理中人文關懷的迷失與重建[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30):31-32.
[12] 李梁,楊楠,任紅,等.德爾菲法構建臨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J].護理研究,2016,9(30):3376-3379.
[13] Kipp KM. Implementing nursing caring standard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 Nurs Adm,2001,31(2):85-90.
[14] 陳莉,陳彥,余高娟.急性左心衰患者人文關懷搶救流程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2015(12):38-39.
〔修回日期2017-07-01〕
〔編 輯 吉鵬程〕
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HumanisticCareModelinEmergencyDepartments
SUNLin1,WANGJinjin1,HANXiaoqin2
(1DepartmentofNursing,NanjingGeneralHospital,Nanjing210002,China,E-mail:sunlin5678@163.com; 2DepartmentofEmergencyMedicine,NanjingGeneralHospital,Nanjing210002,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umanistic care model and its effects in emergency nursing. Methods: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alysis process and interviews, we constructed the humanistic care model, formulated corresponding humanistic care nursing measures, and implemented them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humanistic car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Results: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humanistic care was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care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and the standardized proces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Emergency Nursing; Humanistic Care; Nursing Model;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R192.6
A
1001-8565(2017)08-1026-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8.25
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