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雪
摘要:命運觀,是古希臘悲劇中一個永遠無法回避的問題。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也就是在神喻注定的,既無法知曉發(fā)生的時刻又無可逃避的命運。透過悲劇可知古希臘人已告別了“神”的時代而進入“人”的時代,人的價值與意義得到認可.從而使人對神、命運、自身局限的挑戰(zhàn)也拉開了序幕。《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死账沟拇碜鳎鳛楣畔ED悲劇中的經(jīng)典之作,對由“神”到“人”這一時代精神現(xiàn)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一方面,是無所逃避命運神諭的宿命觀,另一方面又是敢于質(zhì)疑抗爭命運的無畏精神。正是這種矛盾的存在才使得劇情的發(fā)展更加跌宕,帶給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
關(guān)鍵詞:俄狄浦斯王;宿命觀;抗爭精神
一、命運的不可逃避性——宿命觀
古希臘人認為,人和神皆有命運,命運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不可抗拒。他們?nèi)税衙\看作神秘的,至高無上的和主宰一切的,并因之誕生了希臘悲劇這樣表現(xiàn)命運主題的不朽藝術(shù)。毫無疑問,也正是恰恰由于命運的確定性和必然性,才造成古希臘人對命運力量的敬畏。
命運往往被賦予一種強大而神圣的力量,能夠預言并掌控人們的生活軌跡,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神性和不可違抗性。而在悲劇中,命運觀是以奇特的“神諭“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預示著即將完成和最終確定的人生圖景。神諭最初可能是“憑自然現(xiàn)象向人類啟示他們的智慧”的,它往往是隱晦但含有確定性力量的,這力量來自于神,因而常常預言并決定求神諭者的命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亞里士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認為它與同時代的作品相比,對“命運”的詮釋更自然、更成熟、更完美。而這種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在《俄狄浦斯王》中得到深刻的展現(xiàn)。故事中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因為渴望得到子嗣,他便向得爾福的阿波羅請問根由,神諭的內(nèi)容卻是:“拉布達克斯的兒子拉伊俄斯!你渴求得到一個兒子。好吧,你將會有一個兒子。但你要知道,命中注定你將要死在你親生孩子手里。這是克洛諾斯之子宙斯的旨意,因為他聽到珀羅布斯的詛咒,說你過去曾搶走他的兒子?!雹龠輫趵炼硭箯纳裰I中得知自己的兒子命中注定要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為躲避災難,便派牧人將幼子棄于喀基山上,甚至在聽到牧人已經(jīng)把嬰兒拋進荒山,他認為這樣就可以逃避命運,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國王夫婦相信那孩子不餓死凍死,也得被野獸撕碎,這樣神諭就不會實現(xiàn)了。他們還以這樣的思想撫慰自己的良心:犧牲了兒子,卻避免了弒父之罪。于是他們才真正過上了輕松愉快的日子。”②但命運的頑固和不可抗拒性,又怎么會讓人輕易逃離,命運最終和他開了一個大的玩笑,他認為必死不可的兒子,卻大難不死被科任托斯國王收養(yǎng),在三岔路口將他殺死,不知不覺間完成了神諭的指示,而這則映照了命運的不可抗性。同樣的,長大后的俄狄浦斯得到神諭暗示:“你將殺死你的親生父親,你將娶你的生母為妻,生下可憎的后代留在人間?!雹勐犃诉@番神諭,俄狄浦斯心里說不出有多么恐懼,因為他心里總是對他說,像波呂玻斯和墨洛珀這樣慈愛的父母,肯定是他真正的雙親,所以他就不敢回家,他害怕命運女神會驅(qū)使他的手殺死他的親生父親,讓他與他的母親結(jié)成邪惡的亂倫婚姻。所以他流浪到忒拜附近時,在一個岔路上與一群陌生人發(fā)生沖突,失手殺了人,他那時還認為:“他干的事只不過是出于迫不得已的自衛(wèi)。他遇到的那個老人沒有任何標志說明自己的高貴身份。但那個被擊斃的老人正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他的父親?!雹芎髞矶淼移炙估盟闹腔劢忾_了斯芬克斯的謎題,解救了忒拜。他也繼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甚至生了兩兒兩女,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弒父娶母的命運。
俄狄浦斯想極力逃脫命運的安排,但最終在逃脫中中了命運的圈套,他的掙扎換來的卻是一步步地跌進命運早已織就的羅網(wǎng)。無論他怎樣的努力,最終難逃命運的掌控。在無盡的痛苦中,他對自己的兒女哀嚎:"你們身上擁有多少恥辱啊,你們的親生父親殺了你們的祖父,把種子播撒在親生母親身上,由自己的親生母親生育了你們。你們將來的生活是多么艱難啊,以后誰敢娶你們呢?你們的一生注定不婚、不育。"索??死账箘t是通過俄狄浦斯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導致其悲劇的原因是無處不在的主宰著人的不可知的命運。在命運的強大的力量面前人類是渺小的。對于這個生來就有的宿命,俄狄浦斯從逃避,抗爭到坦然接受,索??死账估孟ED式的反諷營造了哲學層面上的深刻悲劇意識,表現(xiàn)了人類永遠無法抗拒命運的悲觀主題。
因此,希臘悲劇一般被劃歸為命運悲劇。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命運觀念對悲劇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很重要”。宿命觀,讓一切無法避免的悲劇都被冠以“由命運之神使然”之名。
二、人對命運的質(zhì)疑與反抗——抗爭命運觀
《俄狄浦斯王》這部悲劇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5世紀,此時正是古希臘社會的啟蒙時期,正值古希臘人民由對神的絕對信仰轉(zhuǎn)向?qū)θ说牧α亢椭腔鄣倪^渡時期。其作者索??死账固岢裰骶?,強調(diào)人對命運的反抗,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很少出現(xiàn)神,不再借用神力,而是依靠人物性格的發(fā)展推進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正是對他思想的論證。在這部戲劇中他塑造的英雄人物正從傳統(tǒng)的神的家族體系中分離出來,走向人化,神的特色在漸漸的淡化,人的意識在慢慢彰顯,即使處于命運的掌控之中,也不喪失其獨立的堅強性格。面對作為敵人出現(xiàn)的命運時,這時的人也會質(zhì)疑,也會反抗,體現(xiàn)了古希臘悲劇正漸漸的由神走向了人。
這一時期的古希臘悲劇中,英雄總是因“命運”之重負而感行動艱難,但又從不放棄行動的權(quán)利,敢于反抗命運的捉弄。俄狄浦斯就是一個敢于正視現(xiàn)實,敢于承擔責任,不愿逃避懲罰的英雄。⑤正如在《俄狄浦斯王》中的故事情節(jié)一樣,因俄狄浦斯的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后,將殺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時,用鐵絲穿其腳踝,命仆人拋于荒山野外。盡管這種做法很殘忍,但它體現(xiàn)的是人對命運的反抗,不愿屈從于這種悲慘的命運,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一命運。而在俄狄浦斯身上,無論是從他從神諭中得知自己的命運而選擇毅然離開科任托斯還是得知真相后刺瞎雙眼選擇流放還忒拜城邦和平與安寧,這都無一不體現(xiàn)著他對命運的反抗與質(zhì)疑。甚至是他最后得知所有真相時,他沒有選擇放棄生命,沒有聽任命運的擺布,沒有詛罵命運的殘酷,而是維護作為人的高貴和尊嚴,以尊嚴的方式去和命運抗爭,他要看看命運還能給他帶來什么更大的災難。命運可以剝奪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卻不能貶低他們的精神,可以把他們打倒,卻不能將他們征服?!懊\”和俄狄浦斯既兩敗俱傷,“命運”因其邪惡無理招致人們的批判、厭惡,俄狄浦斯王因其主動抗爭招致苦難,又獲得雙贏。而斯芬克斯的謎題“在早晨用四只腳走路,當午兩只腳走路,晚間三只腳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數(shù)目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保诘弥i底是“人”時,更凸顯了人的重要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文主義萌芽時的思潮。endprint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就是希臘人那強烈的自我意識的表露。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實現(xiàn),強調(diào)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臘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在這種文化土壤中產(chǎn)生的古希臘文學,就呈現(xiàn)出張揚個性、放縱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價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識。古希臘神話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識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⑥
在索??死账沟淖髌分校伺c命運的抗爭是他著力表現(xiàn)的亮點。命運是強悍的,但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在面對不公正的命運時,與其默默忍受,不如奮起反抗,或許還會有一絲的希望,就算失敗了,但在精神上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它。這種困獸猶斗的抗爭,體現(xiàn)出了個體生命的無窮追求與“命運”的不斷懲罰之間的矛盾構(gòu)成的悲劇意識。悲劇時期的古希臘的人的自我意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學對人性的掘進也進入了新的階段。⑦
結(jié)語:命運,一個永遠處于核心地位的話題。索??死账辜认嘈琶\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又要求人們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即使處于命運的掌控之中,也不喪失其獨立的堅強性格。作者以主人翁的頑強的意志和英雄行為鼓舞人們?nèi)ッ鎸Χ蜻\,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反抗命運的正義性,但也通過他的毀滅表現(xiàn)了神力的不可抗拒性,人的意志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的思想,從而寫出自我覺醒后的人在強大的自然和社會力量時的內(nèi)心的矛盾和困惑、痛苦和憂慮。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都沒有逃開命運的牢籠,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都回到了原點,承受著既定的命運,這無疑表明了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命運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無法撼動,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這種命運讓這樣一位有著堅強意志的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成為城邦的罪人,只能說明命運的不合理性,俄狄浦斯雖然逃不脫命運的捉弄,但在精神上并未屈服于命運,在這一過程中,他收獲的是勇敢、責任、擔當,它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捍衛(wèi)了人的尊嚴。而對于我們來說,當不合理的命運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不能退縮,不能被動地選擇等待與忍受,要學會主動扼住命運的咽喉,就算結(jié)果是注定的,但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收獲的是作為人的尊嚴與價值。雖然可能最終難逃命運的網(wǎng)羅,但人生不失壯麗。
注釋:
①[德]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高中甫等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年,第114頁。
②③[德]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高中甫等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年,第115頁。
④[德]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高中甫等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年,第116頁。
⑤蔣承勇:《西方文學“兩希”傳統(tǒng)的文化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23頁。
⑥⑦蔣承勇:《西方文學“兩?!眰鹘y(tǒng)的文化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22頁。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索??死账梗骸侗瘎煞N》,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3]陳洪文:《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4][德]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高中甫等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年。
[5]蔣承勇:《西方文學“兩希”傳統(tǒng)的文化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