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摘 要:教師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是溝通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媒介和橋梁。它是以95%以上的常態(tài)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為目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目標定位 教學策略 生成反饋
《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進行大量高屋建瓴的闡釋,但很多老師卻難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寫在教學預案中的目標,也難真正落實到課堂中。筆者將如上三方面的教學目標,結合具體實例談談如何通過增強目標意識,打造有效課堂。
一、牽牛要牽牛鼻子──樹立目標意識,著力突破重點
語文教學新理念提出目標設計的三個維度,教師們在教學設計上都“嚴格”按照三維目標設計,每堂課都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每個目標又分解成兩三個小目標[1]。但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落實諸多目標,即使教師加快進度,部分目標依舊難以落實!筆者們不禁思考:形式繁多,內容應接不暇的課堂,到底又會給學生留下什么?筆者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本想以讀為主,最終卻加入很多環(huán)節(jié),如作者簡介、詞句品析、閱讀知識等。致使課堂緊湊而繁亂,課后反思——這就是典型的“多目標”,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實例。作為教師要善于取舍,在有限的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經(jīng)典文章,可供學習的知識點很多,必須根據(jù)學段、單元目標、學生掌握知識實情等設計教學。如果一堂課企圖完成五六個目標,最終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流于表面。
要學得扎實,教師的備課就要設計具體教學方案。目標太寬泛,學生似乎學到許多,其實只是走馬觀花,多目標成了無目標。對目標平均用力,恰恰分散有限的閱讀資源,對有效突破課時目標十分不利,導致閱讀教學低效。每一節(jié)閱讀課都有它的課程體系,占有獨特地位,承擔獨特作用。這些目標是筆者們應該重點關注的突破口,有機切入到文本中,才能讓學生體驗與文本對話的魅力,感受充滿生命的文字。如:三年級下冊《雪兒》第二課時,筆者預設兩個目標:
①提出不同要求,反復品讀詞句,挖掘對話內容,點染畫面亮度,觸摸語言溫度,喚起學生內心共鳴。
②讓學生以鴿子的口吻,用兩三句話寫寫對小主人的感激之情。
本課以“關愛動物,和諧相處”情感教育目標、段落教學目標和讀寫能力相結合為教學主線,真正做到“少而精”,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調控目標意識,引領有效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預設體現(xiàn)了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敖虒W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授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鄙墒切抡n程語文課堂的一大追求。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引領意識淡薄,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產(chǎn)生和教學目標離題萬里的無效生成。反之,即使有些教學行為和預設出現(xiàn)偏差,但只要教師能夠心中有目標,同樣能靈活應變加以修正,、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2]。如:三年級下冊《花瓣飄香》的教學目標通過參與“小女孩該摘哪的花”的討論,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原先的預設是:“學生能夠認識只要做好事善事就可行,忽略應做好事善事而損害了集體利益是不可取的?!比绻處熜闹袩o目標,則可能陷入對學生說教中,離目標就更遠了。有效教學是明確目標──討論交流──積極應變:
師:同學們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果為了讓媽媽高興就去摘花園的花,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小女孩媽媽病了,她喜歡月季花香,就摘花園的花,想讓媽媽好起來,行嗎?
生:不行。那是花園的花,不能摘。
生:為了讓媽媽高興,早日好起來,還是應該的。
生:不,孝敬父母,也應該有公德心。集體利益高于一切,這是一種美德。
可見,筆者們在教學中對目標了然于胸,用目標指導課堂動態(tài)生成。課堂預設之外的意外生成,同樣能化“誤”為“悟”,讓預設與生成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三、為伊消得人憔悴──達成目標意識,成就有效反饋
堂課目標完成程度,教師和學生都應有有效評估。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選擇有效的反饋手段來了解。反饋手段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口頭交流,也可以通過設計練習來反饋。這種意識的強化對筆者們快速了解本堂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遺憾的是筆者們看到很多教師缺乏這種意識,講到哪里就歇到哪里,認為自己有了環(huán)節(jié),有了相關的過程,學生就能掌握,而真實情況并不知道。反饋目標意識的長期淡化,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情況就不能做到真正了解。
學段目標和課時目標達成,不能僅憑教師對課堂教學狀態(tài)的直觀感覺,必須通過對全體學生的及時檢測,收集可供分析的學習效果反饋。它的信息對于教師來說,不僅是教學效果的價值判斷,還可以通過它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糾正教學中出現(xiàn)的失誤;對于學生來說,反饋信息可以強化追求目標的意識,激發(fā)學習動力。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在安排課堂或課后練習時,往往缺乏針對性。廣泛搜集習題,對反饋作業(yè)的必要性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思考,使學生從事大量重復低效的作業(yè)練習,壓縮了其發(fā)展高層次閱讀能力的空間和積極性。如很多教師在布置《雪兒》第二課時的作業(yè)時,只是習慣性地根據(jù)課后小練筆的作業(yè),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寫一寫“筆者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筆者認為,這個小練筆雖然能鍛煉學生想象力,卻因忽略了教學目標,從而導致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事實上,筆者認為該課時的一個重點目標,在于“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嘗試使用首尾照應的表達方式展開想象續(xù)寫”。同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段落寫作能力和多線索敘事能力有所欠缺,筆者并沒有籠統(tǒng)地要求學生想象續(xù)寫“小主人的變化”,而引導學生描寫小主人語言、動作或心理活動方面的練筆。這個練習設計與上述常規(guī)的小練筆大相徑庭,讓學生能真正嘗試首尾照應的寫作方法,同時也練習了段落寫作和口語表達。
綜上所述,明確教學目標引領閱讀教學,突出重點,在課堂生成和反饋時做到心中有“標”,有效精彩的閱讀課堂也就會水到渠成、呼之欲出[3]。
參考文獻
[1]石玉.目標,決定課堂成敗[J].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2(8):47-48.
[2]劉禮佳.追求語文高效課堂要增強目標意識[J].教師,2014(34):103.
[3]鄧秋軍,吳莉.以“生”為本讓課堂“活”起來——高效課堂實施的一些思考[J].課外閱讀(中旬),2012年(8):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