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慧
摘 要:小學生的文化底蘊比較薄弱,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很難理解詩中所描繪的一些意境。對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詩歌教學 運用
一、小學詩歌教學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第一,沒有掙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近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是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還是會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而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F(xiàn)階段,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升學率而在詩歌教學中,將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對考試知識點的講解上,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厭倦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淡化對詩歌的學習。
第二,現(xiàn)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淺閱讀這類閱讀模式也逐漸被人們所喜愛,小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也會選擇這一閱讀模式。但是對于古詩來說,其內(nèi)容短小精悍,往往在幾句話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淺閱讀這種閱讀模式是不能充分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其神韻的。此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其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能單獨理解古詩的意思,這就使其不愿意去閱讀和領悟古詩,從而導致其閱讀量的缺乏。[1]
第三,教學環(huán)節(jié)機械化現(xiàn)象嚴重。許多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較低,其對詩歌的積累和掌握程度較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很好的對所講內(nèi)容進行拓展,而是機械的套用引題、破題、作者簡介、范讀、指讀、詩句解析、背誦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就使得原本內(nèi)涵豐富、具有神韻的詩歌教學成為了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水。[2]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詩歌學習中的運用策略
1.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再現(xiàn)詩歌中的情景
教師在古詩的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來設置情景,并采用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而在對古詩情景再現(xiàn)的時候,若這一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近,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自己來體驗。
如,在學習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說一說自己家過春節(jié)的情景,然后再帶領學生來學習這首詩,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若這一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教師則可以借助多媒體來設置情景,通過播放圖片、視頻等方式來讓學生感受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再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一古詩的講解中,學生很難通過讀詩感受詩人所描繪的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以及視頻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觀賞,并將所看到的景物與詩歌內(nèi)容結合在一起,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內(nèi)容。
2.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詩歌講究“詩中有畫”,詩歌中最寶貴的就是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古詩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感受古詩的意境。
如,在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這首古詩的時候,學生通常會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這首古詩,這樣就不能很好的突出古詩的意境來。所以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來初步的了解這首詩所聽到的一些景物:被盛開的花朵遮蔽的小路;萬千花朵壓彎的枝條;被花朵吸引來的蝴蝶和黃鶯,并鼓勵學生充分的發(fā)揮想象力,將這幾種景物融合在一起,來想象一下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并叫學生起來回答。這樣的教學模式凸顯出了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想象來給古詩插上翅膀,此刻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畫家,讓他們用自己的畫筆來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能夠表達自己對古詩已經(jīng)理解的圖畫。
3.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其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首先,詩歌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簡單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進行理解時,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問題,并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使學生在談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激發(fā)起探索精神。
其次,每一首古詩都有其獨特的韻律,讀時能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所以在帶領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不能將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或者凳子上,應該為其創(chuàng)設與詩歌有關的情景,讓學生充分的融入到情境中去進行朗讀。如在讀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配上音樂,也可以讓學生學著古人的樣子來讀,這樣就能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做到情景交融,讓學生在讀詩的時候與作者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達到詩我合一的境界。
如,在學習《漁歌子》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時,先不要告訴學生這樣漁夫之所以這樣的原因,讓學生自己通過探討來理解,這樣就會有學生就會通過思考和討論得知——“釣魚是漁夫的興趣愛好”、“漁夫陶醉在了這美麗的風景中,忘記回家了”等。學生在探索和思考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不僅能夠加深對這詩句的理解,還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寫的環(huán)境中去,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詩我統(tǒng)一的境界。[3]
結語
小學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通過情境教學法,可以在吸引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使其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詩歌的學習中去,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對這一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使其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發(fā)揮出作用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志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0)
[2]邱嬌嬌.如何提高當代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質(zhì)量[J],語文建設,2012(15)
[3]蔡海鵬.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特級教師于永正《望月》精彩片段品析[J],教育科研論壇,20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