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鳳
摘要:通過余華小說的文本閱讀與比較,歸納出余華小說中的三類知識分子形象,并結合前人對余華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敘事手法的觀點,闡述余華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的文化內涵,發(fā)掘余華所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的文學意義以及時代價值。
關鍵詞:余華;知識分子;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4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8010603
80年代的先鋒作家余華,其小說中除了比較鮮明的父親形象、女性形象和兒童形象外,還有一類知識分子形象也引起了筆者的關注。通過梳理文本,本文將知識分子形象分成三類,深刻挖掘該形象的人性構成狀況以及精神心理的狀態(tài),并梳理與其他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反觀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作為底層人物的灰暗生活以及失落的靈魂,揭示余華對苦難現(xiàn)實與人性的悲觀意識。
一、文明的隕落
1啟蒙者:與落后和粗俗的對抗
《祖先》中新來的年輕老師身穿干部服,他是村里唯一“拉屎喜歡到林子里去”[1]的人,孩子們對此津津樂道,呈現(xiàn)了文明與落后的對峙狀態(tài)。文中以長滿長毛的黑家伙,喻指祖先,村民由于無知而恐懼,將“我”眼里的“友好的黑家伙”活活砍死,分食其肉,只有純真的我和新來的年輕老師產(chǎn)生了共鳴,年輕老師讓沒吃“祖先”肉的“我”去學校上課。年輕老師啟蒙善性猶存的孩童走進知識,走進文明,也正是教育才將一代代的人們從落后無知的鄉(xiāng)村脫離出來。
《在細雨中呼喊》中的醫(yī)生“皮膚白凈、嗓音溫和”[2],總是邁著從容不迫的步伐。但余華戲謔地將醫(yī)生和“我”的父親拉到了一起,寡婦以裸露的身體勾引了醫(yī)生,他只能連連說著“我對不起妻子,我對不起孩子”來寬慰自己,知識分子在欲望面前是多么的狼狽,無法守住道德的底線。
在《在細雨中呼喊》里也體現(xiàn)了年少的“我”對音樂老師的喜愛,但他用廣播里那種聲調莊重地說“音樂是從語言消失的地方開始的”[2]時,同學們卻哄堂大笑。更強烈的對比是,音樂老師引吭高歌,蘇杭的腳臭飄滿全屋,“我”心目中的榜樣在粗俗面前不堪一擊。當曹麗交代的材料“放毒”后,音樂老師進了監(jiān)獄,而后被發(fā)配到一所農村中學,“至今獨自一人,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里”“大衣上有斑斑泥跡”,這些巨大反差都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真正的知識分子的落魄,而他仍初心不改。當所有人都在往前擠著買包子時,只有他十分文雅地排著隊,依然用圓潤的嗓音說“請你們排隊”,可又有誰聽呢?余華將目光投射到現(xiàn)實,又指引著現(xiàn)實,知識分子的啟蒙頻頻透露出無力感。
余華在《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中對知識分子陳先生的批判力透紙背。陳先生是典型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他總是站在藥店門口,兩只手插在袖管里。陳先生站在“許阿三們”的對立面,反抗“許阿三們”以及細心教導“我”。但陳先生的本質是媚俗的、虛偽的。
當“我”叫了一聲“陳先生”時,“陳先生的兩只手從袖管里伸出來,瞪著我”“湊近了我”“笑了起來”[3],這一系列的反應證明了他獲得尊重和認可后的洋洋自得。正當陳先生陶醉時,想引誘著“我”再聽一次時,“我”卻不合時宜地“嗯”了一聲,“陳先生搖了搖頭,對我說:‘看來你還是一個傻子?!标愊壬氖⒉皇浅鲇趯Α业年P心而遺憾‘我的智力水平低下,而在于他意識到尊稱他為先生的人是以個體身份出現(xiàn)的、得不到民間大眾——許阿三們認可的傻子,可以看出陳先生作為知識分子的孤獨和軟弱。當“許阿三們”要殺了“我”的狗吃肉時,陳先生站了出來,“你們要他幫忙,得叫他真的名字,這么亂叫亂罵的,他肯定不會幫忙……”,“許阿三們”問他是否知道“我”的真名,陳先生毫不掩飾地顯示了自己的重要性和高人一等,說“我自然知道”。最終,與“我”相依為命的狗被殺害,別人叫“我”的真名時,“我”也再不答應。來發(fā)放棄了對自己真實名字的追求,這意味著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拒絕和自我放逐。
這類知識分子與落后村莊中的無知村民和封閉環(huán)境下壓抑扭曲的人們截然不同,余華有意把他們設置為對立面,在與落后粗俗的對抗中彰顯啟蒙的光輝,卻由于知識分子的力量薄弱,虛偽軟弱的本性暴露無遺,最終淪為“常人”。
2“狂人”:承受歷史的暴力
《往事與刑罰》中“刑罰專家”告訴“陌生人”,“我就是你的過去”[4],這里暗示了瘋狂的“刑罰專家”很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過去,是我們與歷史的唯一的連接點?!靶塘P專家”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中表達了他對歷史的看法,“其實你始終深陷于過去之中,也許你有時會覺得遠離過去,但只是貌合神離,這意味著你更加接近過去了”,這表明“刑罰專家”認為,沒有人可以遠離過去,即使是表面上遺忘了歷史。同時,陌生人也一直受幾樁“舊事”的干擾,它們也對應著“刑罰專家”全部試驗中最得意的四種刑罰,對此,張清華教授是這樣解釋的,“人們只有被切割了他們的記憶和血肉之軀的時候,血淋林的歷史才會出現(xiàn)美麗的假象;或者也可以反過來: 當歷史被解釋得燦若云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人們的身體和記憶已經(jīng)完全地被切割了?!盵5]余華設置的“陌生人”所代表的是人們對歷史的尚存的某種理解,或者是試圖“回到歷史”的探尋欲,而“刑罰專家”則隱喻了知識分子對歷史的一種研究和判斷。
“刑罰專家” 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刑罰,這是一個自虐靈魂、拷問歷史的過程。他不斷遭受人民群眾的控告,法官似乎也是不辨是非的,人們將歷史的錯誤全部強加在他身上,20世紀的最后一名真正的學者就這樣在歷史和人民的暴力下,宣告歷史的徹底斷裂與反思歷史的失敗。
余華在《一九八六年》里也塑造了一個執(zhí)著刑罰的瘋子形象,但不同的是,《一九八六年》里明確交代了1966—1976年這段歷史。在紅衛(wèi)兵將歷史教師帶到辦公室只留下他一人時,文中似乎將他與現(xiàn)實世界分離開來,他看到了那段歷史到來的場景,看到妻子的麻木和人們的無動于衷,聽到“鬼哭狼嚎”,感到“心急火燎又不知所措”[6]。當他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個“瘋子”,不斷地在自己身上重復實施著各種以前鉆研過的刑罰。而鎮(zhèn)民們卻以此為樂,毫無憐憫之心,仿佛歷史不曾來過。他的妻女則選擇躲避和無視,面對瘋子一次次的呼喚也無動于衷。
張清華教授認為余華不止提醒了我們歷史記憶本身的虛假性,而且還揭示了歷史是如何被遺忘的。“瘋子”在余華的筆下并沒有死去,但他仍然以一個瘋子的形象存在于鎮(zhèn)民之間,以濃厚的陰影和厄運的形式,時刻提醒著人們對歷史的遺忘。
二、人性的丑惡
作為教師,這類知識分子不同于前文“啟蒙者”的遺世獨立,他們不尊重學生,隨意踐踏學生的尊嚴,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段夷懶∪缡蟆防镆鹿诔?、朗讀課文的小學老師,當“我”擦他噴在“我”臉上的唾沫時,他布滿粉筆灰的手在“我”臉上抹了一把,使“我”的臉立刻變得五彩繽紛。他還隨意用學生的性格和家庭情況做比喻來講解成語,比喻“我”膽小如鼠的同時,還證明了“我”連鵝都怕,致使所有同學都嘲笑“我”。
《在細雨中呼喊》中的老師張青海也時時替“我”擦去他噴在“我”臉上的唾沫;連續(xù)一個月笑瞇瞇地提醒給他起外號的國慶,利用孩子對即將到來的懲罰的恐懼,使國慶整天提心吊膽,飽受精神折磨;當“我”不小心將雪球擊在一個女同學的腦袋上時,他懲罰“我”用手捂了一節(jié)課的雪球。這種不顧孩子身體和心靈健康的處罰還從來都沒有重樣過,足以體現(xiàn)他一張溫柔面孔下邪惡的內心。張青海還利用國慶和劉小青來試探“我”,認定了是“我”在墻上寫“打倒張青?!钡臉苏Z,輕易地摧毀了孩子之間的友誼,并且和一個姓林的女老師一到正常的上課時間就把“我”關在小屋子里,甚至像對待犯人一樣輪番攻擊“我”,誘導“我”無中生有地承認了才罷休。而他與林老師的同仇敵愾,在林老師的地主成分被揭發(fā)出來后轟然瓦解,為了把自己撇干凈,還悄悄地告訴每一個學生。余華塑造這些心機重、手段狠的老師,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丑陋邪惡的一面。
在80年代推崇詩人的風氣下,余華揭示了一個偽詩人的真面目?!稇?zhàn)栗》中的詩人周林擁有五千冊書籍,他每天都“不停地將書籍從架子上取下來,緊接著又放了回去,每一冊書都只是看上幾眼”[7]。他“將馬蘭的信作為書簽插入到易卜生的著作之中”,直到十二年后才再打開這部著作,并在與馬蘭的一次次記憶交鋒中,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無知與虛偽。馬蘭首先敘述了詩人在影劇院朗誦詩歌時,因忘詞而假裝摔倒的不堪,通過改編“美國遺產(chǎn)”的故事,揭穿了他正直浪漫的假象,使他回到了淺薄和庸俗;接著馬蘭又回憶了他們的第二次相遇,詩人酸溜溜的微笑,酸溜溜的港臺歌詞使她厭惡;第三次馬蘭看見詩人白天講課無精打采,晚上卻在女學員的寢室里有說有笑,還來到馬蘭的寢室捏了一把她的臉。
周林對馬蘭的三次勾引徹底把他從詩人的神壇上拉了下來,證明了知識分子與庸眾在本質上并無不同,都是為了欲望而茍活。他們雖然處于眾人尊敬的地位,但卻是帶著偽善的面具,唯一的目的即是滿足自己對自身光環(huán)的預想,在社會的壓力下仍能精彩漂亮地茍活。
余華在《兄弟》中也塑造了的兩大“才子”——趙勝利和劉成功。劉作家的“辦公桌上堆了一沓文學雜志,說起話來虛無縹緲”,他“喜歡高談闊論地說文學,在廠里抓住一個人就會滔滔不絕”[8],當宋鋼“投桃報李”把意見寫在劉作家的手稿上時,劉作家破口大罵,還往宋鋼身上潑紅鋼筆水。李光頭為宋鋼報仇,把劉作家揍成了“車禍受害者”,面對群眾的詢問,劉作家卻說“李光頭哪是我的對手”。當宋鋼給他送了四個蘋果,他又戴上了知識分子的假面具,眉飛色舞地談起了文學。趙詩人更多的是小人嘴臉。他看見李光頭被揍了三個月都沒還手,便主動挑釁,面對李光頭的拳頭,他“嗨喲嗨喲”地喊著勞動號子,“恭喜你把我勞動人民的本色給揍出來啦”,連李光頭都揍不下去了。劉作家的發(fā)跡史更是戲謔,他寫了一篇萬言報道《百萬富翁呼喚愛情》,給李光頭偷看女廁所找了理由,從此變成了劉新聞,憑借自己的巧舌如簧和趨炎附勢,最終成為了劉副總裁。
這類偽知識分子不斷向社會潛規(guī)則低頭,憑借謊言暴力等方式使自己逐漸處于優(yōu)勢地位,不僅打擊了社會正面力量,也反映了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弊端。余華用戲謔的語言和表現(xiàn)方式,描繪了一幅變革年代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圖,表達了他輕鄙乃至敵視的態(tài)度。
三、靈魂的迷失
這類的知識分子遠離人群,對世事有獨到的見解,精神上具有流浪的氣質。《活著》中的民間歌謠收集者,喜歡“游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農村”[2],喝著農民的茶水,和男人女人們說著話,愿意聽也會講葷故事、唱酸曲,見識過農村人的生活百態(tài)。在漫游生活最初的時候,他遇到了令人難以忘記的富貴,他喜愛富貴的故事,是富貴故事的唯一聽眾,也是唯一發(fā)現(xiàn)富貴與其他人不同的人。如果說富貴身上有不可磨滅的活著的意志,那么他就是這種意志的尋找者和見證者,這樣的尋找對他來說,無疑是自由的、快樂的,同時也是虛無的、漂泊的。
這種虛無和漂泊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的孫光林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孫光林的眼睛見證了很多人的悲苦命運,他自己也成為了漂泊的冷眼旁觀者,童年和故鄉(xiāng)成為“已經(jīng)逃離了的現(xiàn)實”[9]。洪治綱這樣闡釋《在細雨中呼喊》,“當余華打開歷史,向遙遠的記憶發(fā)出誠摯的邀請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人道啟蒙雖然缺席,而死亡、恐懼和絕望卻頻繁地登場”[10]。圍繞著孫光林的是連續(xù)不斷的恐懼和不安,先是繼父王立強的戲劇性死亡,讓他差點兒淪為棄兒;弟弟孫光明淹死在河里,使他徹底站在被人遺忘和否定的位置上;而蘇宇的突然死亡,則進一步剝奪了他生活中僅剩的溫暖。除了死亡的恐嚇之外,各種猝不及防的苦難也不斷撞擊孫光林的生活,如馮玉青的遭遇、國慶被父親拋棄、祖父與父親的斗爭等,這些生活悲劇都影響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一步步陷入孤獨迷惘的困境。
《第七天》中楊飛的亡魂頻繁穿梭于陰陽兩界,不斷地尋找他的養(yǎng)父和失落的記憶。小說采取“以死觀生”的敘事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當下中國的現(xiàn)實——荒誕混亂的倫理秩序以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背后的精神隱疾[11]。余華透過楊飛的眼睛呈現(xiàn)了一個荒誕的現(xiàn)實世界:殯儀館劃分等級,強拆造成鄭小敏父母的死亡,二十七個“醫(yī)療垃圾”死嬰,伍超與鼠妹的愛情悲劇等,這些慘不忍睹的社會怪象,不斷勾起余華內心的焦灼與疼痛。余華利用沒有身份限制的亡魂楊飛,來講述這些處于弱者地位的鬼魂的故事,真正表達出他對待這個世界的冷靜態(tài)度,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和反諷韻味[12]。
這類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中遭受苦難,也見證了別人的苦難,不斷地逃離,以至成為一個孤獨的存在,進而又不斷地尋找寄托靈魂的港灣,反映了余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尖銳態(tài)度以及在精神世界中的探詢。
張清華教授說:“一個好的作家的使命是什么呢? 就是把一個時代人們共同的經(jīng)驗轉化為文化記憶, 將它變成形象符號書寫留存下來。”[13]余華用他幽默的筆墨,獨特的敘事手法,描繪了特定時期的知識分子的真實形象,社會政治的高壓,歷史文化的損毀,無疑都扭曲了那一時代知識分子的靈魂。
參考文獻:
[1]余華.祖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余華.我沒有自己的名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余華.往事與刑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5]張清華.主義與邏輯:再談理解余華的幾個入口[J].當代作家評論,2014(6):98—115.
[6]余華.一九八六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7]余華.戰(zhàn)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8]余華.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9]余華.活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10]洪治綱.絕望深處的笑聲——論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9,34(2):1—6.
[11]洪治綱.尋找,是為了見證——論余華的長篇小說《第七天》[J].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叢刊,2013(11):153—162.
[12]趙瑜.《第七天》:一個時代的藥渣[J].商周刊,2013(15):86.
[13]余華,張清華.“混亂”與我們時代的美學[J].上海文學,2007(3):83—89.
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in Yu Huas Novels
WU Chunf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reading and comparison of Yu Huas novels, this paper sums up three kinds of intellectual images in his novels, and according to his creation ideas and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elaborat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images in his novels to discover literary meaning and the era value of the intellectual images created by Yu Hua.
Key words:Yu Hua; intellectuals; character image
(責任編輯:陳樹)2017年8月第36卷第8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ug.2017Vol.36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