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強
【摘要】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把金佛山風景區(qū)的自然風光有效地利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金佛山風景區(qū);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弊鳛橐幻W語文教師,要善于拓寬學生的視野,積極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靈活使用和處理教材,將生活與文本有效的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正確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一、金佛山風景區(qū)的課程資源價值
(一)多項國家級桂冠
金佛山是重慶市最早且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自然遺產、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七頂國家級桂冠”,以其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于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金佛山成功躋身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二)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
金佛山位于重慶南部南川區(qū)境內,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和環(huán)保部擬認定重慶市金佛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為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景區(qū)所轄金山、頭渡、大有、德隆、三泉等十多個鄉(xiāng)鎮(zhèn),整個景區(qū)由金佛、柏枝、菁壩三座山組成,幅員1300平方公里,其中,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441平方公里,相當于18個渝中區(qū)的面積(23.7平方公里)。
南川區(qū)大有鎮(zhèn)中心小學校地處金佛山東麓的大有鎮(zhèn),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一出門就可以遠眺巍巍的群山,觸摸滾滾的云海,傾聽潺潺的溪流。將金佛山景區(qū)豐富的課程資源結合到現(xiàn)有的教科書—西師版語文教材,結合到課堂教學,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素材,讓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金佛山風景區(qū)作為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合理利用
(一)引導學生從文本到生活的雙向互動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F(xiàn)有的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也絕非僅僅是教科書或者其他文本形式的資源,真正的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具有豐富性,開放性。
居住在大山深處的孩子,抬頭是山,低頭還是山,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熟視無睹,“不識廬山真面目”,要讓他寫一篇關于自然風光的作文,他卻無從寫起。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將文本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文本走向生活,從生活回歸文本。例如西師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組課文,這個單元選了《夾竹桃》《南海上的明珠》,以及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和《水都威尼斯》。要求學生大膽想象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試著用語言去描繪感興趣的事物。我在教學本單元的時候,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金佛山,將《夾竹桃》與金佛山的杜鵑花相聯(lián)系,夾竹桃有紅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花,金佛山的杜鵑花也有紅色和白色的,而且還有紫色的,這樣,就在不經意間引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并且以《金佛山的杜鵑花》為題,成立“杜鵑花研究小組”,讓學生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了解杜鵑花的生長特點及種類,開花季節(jié)及花期。并且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寫“導游詞”介紹家鄉(xiāng)的杜鵑花,如有學生寫道:“大家好!歡迎各位到我的家鄉(xiāng)做客,在我的家鄉(xiāng),杜鵑花到處都是,每逢到了三、四月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了,紅色的杜鵑花最多,所以杜鵑花在我們這里也叫‘映山紅?!蓖ㄟ^這種課程資源與教科書內容對接和交融,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教學《南海上的明珠》時,將金佛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生物多樣性讓學生若有所思,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讓學生凝神遐想……這樣帶領學生從文本走向身邊的風景區(qū),聯(lián)系生活實際“準確地理解祖國語文”,從而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介紹家鄉(xiāng)美景”的形式自然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達到“準確地運用祖國語文”的目的。如有學生寫道:“我的家鄉(xiāng)在聞名世界的金佛山腳下,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倍跊]有將關于金佛山風景區(qū)的資源引入課堂的時候,學生不知道自己身處5A級景區(qū),更不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當然也就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了。
(二)找到教科書與生活環(huán)境的結合點
在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以四、五、六年級為例),每個學期的課文都選編一組關于自然風光的文章,無論是現(xiàn)代文還是古詩,都離不開自然風光這個主題,都可以在金佛山風景區(qū)找到恰如其分的結合點。我國幅員遼闊,山川、河流、平原、大海等風光各異,在教學中除了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外,充分利用身邊的山、水、林、泉,花、草、樹、木,云、霞、霧、雪等自然風光與課文內容相結合,特別是作為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的5A級金佛山風景區(qū)更應該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
總之,要改變過于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fā)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作為在景區(qū)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應充分利用和開發(fā)身邊的課程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讓金佛山風景區(qū)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人民教育,2001(9).
[2]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習導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