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見危不救的情形,小悅悅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人們不是不愿意見危不救,而是在如今人人自危的情況下,見義勇為者沒有利益的保障。我國道德嚴重滑坡,保障個人的利益尤其重要,道德法律化作為其中一個有效途徑,有其必要性。
關鍵詞:法理基礎;見義勇為;道德法律化
中圖分類號:D9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210-01
作者簡介:陳鵬飛(1994-),男,西華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
一、見義勇為法律化的法理基礎
(一)基本倫理價值基礎
人們往往把倫理看作是對道德標準的尋求。本文所探討的見義勇為行為是一個長期以來被社會認同的倫理,是一個高尚的道德要求。隨著2004年我國將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在個人權利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由于個人權利在相關立法中沒有得到保障,導致了摔倒老人不敢扶、被撞倒的小女孩不敢救等一系列惡性事件,見義勇為作為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遭到了嚴重的道德滑坡。不給予救助的人實施救助,促使了其他人的行為導致受害人受傷甚至使危難者失去了生命,這違背了基本倫理的宗旨。將見義勇為法律化正是基于此倫理受到嚴重破壞基礎上而采取立法手段。見義勇為符合如今文明和諧的社會對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表現(xiàn)為尊重個體生命、保障人權和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對基本倫理的價值追求。
(二)社會秩序價值基礎
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認為,秩序“意指在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連續(xù)性和確定性”。人類的發(fā)展中處處需要秩序,不管是從原始部落還是到現(xiàn)在的法治社會,維系一個社會良好運行的機制就是秩序。
秩序是法的基本價值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自由、正義、效率。雖然法最終追求的價值不是秩序,但是秩序是實現(xiàn)法的其他基本價值的基礎和保障。正常社會秩序的實現(xiàn),需要人們的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法律和人們違反法律時國家的強制力這兩方面共同實現(xiàn)的。為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法律必須明確地對權利與義務進行界定,避免糾紛的發(fā)生,并且當糾紛發(fā)生時應積極的去化解糾紛,維護社會的基本安全。社會中存在的諸多見危不救、不敢見義勇為的現(xiàn)象,使得人際關系冷漠,如此循環(huán)往復,社會又怎能建立起和諧的秩序。將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利益寫入法律,那么人們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畏懼感就會減少,實施見義勇為時的顧慮就會減少,至少在見義勇為這一方面能讓社會秩序越來越好。
(三)“惡法非法”基礎
分析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奧斯丁認為“法理學科學所關注的乃是實在法,或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而不考慮這些法律的善與惡”。分析實證主義認為不管國家的法律是否符合社會需求、道德標準,即不管是“良法”還是“惡法”都是一部法律。而以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法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guī)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這種觀點說明了法律是一種社會客觀規(guī)則的表現(xiàn),是代表正義的,因此一部制定出來有損公民權利的“惡法”不是法律。
筆者同意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筆者認為內(nèi)容良善、且具備法律形式的法律才叫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我們在討論《民法通則》時應該在當時的立法背景下進行討論,1986年《民法通則》出臺時,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jīng)濟,還沒有改革開放。當時的人們以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為重,很少重視自己的私權利,所以我國的立法者并沒有去仔細考慮見義勇為者的私權利,沒有將此條寫入《民法通則》。但是,在個人權利被重視的今天,在見義勇為具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背景下,將見義勇為寫入法律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這部即將出臺的民法典符合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需求、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進步,從根本來說是一部良法。
綜上,基本倫理價值基礎、社會秩序價值基礎、”惡法非法”基礎這三個基礎構成了見義勇為寫入法律規(guī)定的法理學基礎。
二、結語
建設中國特色主義法治國家需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但是通過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如果通過道德無法約束,那么必須靠法律的手段來加以規(guī)制或保護。道德法律化正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我國民法總則中將見義勇為入寫入其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1][美]博得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柴發(fā)邦.體制改革與完善訴訟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
[3]田靜.公民道德的制度規(guī)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5.
[4]李家銘,宋檀.法制環(huán)境中的道德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
[5]代艷梅,王有香.試論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3).
[6]管瑛,曾顏璋.法制與道德建設關系的法哲學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