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莉
摘要: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學習者,教學中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析學情,預設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及時進行教學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學生 個體差異 因材施教
一、分析學情,尊重個性差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充分關注學生需求,才能使教師的教,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稊?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睆娬{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放在首位的是“讀懂學生”。讀懂學生是有效設計的關鍵。因此,課前將學生分為A、B、C三層,其中A層是由數(shù)學基礎好、學習主動、數(shù)學成績拔尖的優(yōu)等生組成,B層是由數(shù)學學習基礎一般、成績中等的學生組成,C層則是由數(shù)學基礎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組成。課前讀懂了學生,課堂才會散發(fā)出智慧的光芒。讓我們從學情分析開始讀懂學生,讓課堂教學因讀懂學生而精彩!
二、根據學生個性差異,預設不同的教學目標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引導所有學生共同實現(xiàn)同一目標。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學實踐來看,這種做法值得商榷。不同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在實現(xiàn)同一目標所花費的時間有多有少,這對處于兩極(用時間最少與用時間最多)的學生都是極為不利的。對達到目標用時很少的同學造成時間上的極大浪費,加上他們對剩余時間往往又沒有支配權,客觀上容易形成做事漫不經心的現(xiàn)象。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能力,每堂課制定出三個層次的目標,C層學生要求達到基本教學目標,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能解決中等及以上難度的題;A層學生要求在B層次的基礎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有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分別預設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的不同時段,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達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最低目標。對尚有余力的學生引導他們實現(xiàn)更高的目標。這對調動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保證。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這些差異,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尊重差異,正確對待差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到分層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指導策略,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首先,分層設計課堂提問。為了保證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各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機會均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思考,我在設計問題時有意識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層,其中基礎性問題以復習類、基本類的問題,面向C層學生;中檔題則面向B層學生;難度大的問題,如通過用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才能解決的問題,面向A層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司其問,各有所得。其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教師也要做到教學方法靈活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
四、分層評價,讓每個孩子內心綻放靈感
分層評價是反饋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行為的表現(xiàn)。學生學習行為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依靠于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應準確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更好地推動優(yōu)等生精益求精,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提高他們的學習愛好,營造濃郁的課堂氛圍。分層評價以鼓勵、表揚為主,使各層次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C層學生要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尋找其閃光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要抓住有利時機用語言評價來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豐富、真切感人的評價語言中受到感染,從而增強必勝的信心,對于B層次的學生采用激勵性評價同時,要讓他們認識到不足,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
五、設計層次性課堂練習,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課堂練習是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所學知識的具體體現(xiàn),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設計適合他們水平的練習,不搞一刀切,對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學生,布置作業(yè)和輔導時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如在同一練習(課后練習)時,A、B層學生完成此類題沒多大的問題,但C層學生就有難度,這時教師就要課上注意巡視,了解學情,個別的學生還要重點輔導。同時,在練習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的數(shù)量也不同。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云俠.合理分層 有的放矢——談小學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實施[J].甘肅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