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摘 要】數學不僅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更是一門獨特的教學藝術。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著重對數學教學中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力圖能夠提高人們對數學教學的重視程度,提高對數學教學的水平與教學結果,為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數學教學;方法;心得
數學教學不等同于其他教學之處在于數學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符號、圖表等等都是數學表達的重要內容,學生首先要對這些表達方式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談得上學好數學,而日常學生出現所謂的粗心等現象不過是教學能力不強的外顯原因。只有教會學生如何去抓住數學中最本質的東西,那么他們才能真的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將一個個數學題拆分成若干條件的組合,讓學生讀清楚這些題干,逐一去分析題干中所提供的條件,盡可能多的挖掘出條件的內涵,進而自主去構建最終的結論,對問題給出一個預測,通過對比預測來發(fā)現自己思維中的盲點,這就是預測問題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可以達到學生成績的提升。
面對數學教學,有學者說:“以準確、簡明、抽象著稱的數學語言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世界通用語言”學生智力發(fā)展的診斷研究表明,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教學和理解數學書籍的能力差。按照認知學習論的說法,教學是知識的重建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發(fā)生交互作用。而數學語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經常是精心設計的。因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隆菲爾德(L.Bloonfield)說:“數學不過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鼻疤K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數學教學也就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教學的,所以,數學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學。而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有聯想式教學、倒推式教學、發(fā)散教學、類比教學等等。
而我把數學的本質定義為:數學的本質就是方便人類的大腦用符號認識與控制有形與無形的世界。有了這一個清晰的定義,每個人以后都可以去發(fā)現數學,把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只要你用符號表示出來,無論是關系問題還是實物問題,還是邏輯問題我們均可以創(chuàng)造符號來認知,所以才會在數學中不斷地產生抽象,連本身的數學問題,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建符號進行表示來認知了。這個定義可以解釋數學中各種原因各種問題,能夠涵蓋網絡上從任何一個角度的解釋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也就是數學的應用也在這定義里了。
這是本人對數學的理解,我們必須解放我的思維,讓更多的人去發(fā)現數學,創(chuàng)建數學,也只能這樣,我們的數學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更多的認識未知的世界,更多的預測未來。用數學某一個領域去說數學的本質就會成瞎子摸象。對與錯還得大家指點。
在各學科里,數學教學不等同于語文教學之處在于數學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符號、圖表等等都是數學表達的重要內容,學生首先要對這些表達方式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談得上學好數學,而學生出現所謂的粗心犯錯等現象不過是教學能力不強的外顯原因。事實上,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老師也常常不顧及命題者的意圖和思路,講解例題更多的是解出題目本身,甚少去幫助學生梳理例題的內涵,不少老師認為只要課堂的容量大,學生練得多,那么數學成績就上去了。我們不能否認題海戰(zhàn)術對提高成績的作用,但是我們可以斷言,題海戰(zhàn)術僅僅只能培養(yǎng)中等或者是中等偏上一點的學生,要想學生在考試中有大的突破,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最關鍵,只有教會學生如何去抓住數學中最本質的東西,那么他們才能真的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我對數學的本質探究,先得從我們接觸到的現實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從我們幼兒園開始就接觸數學了,“1”這是代表什么?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誰回答誰出錯,別人立即可以舉例反對你的回答。所以,我在此探究數學本質也可能同回答“1”代表什么一樣,大家都會找出各種不同的理解來反駁,我只是想談個人的理解。其次,我們從數的運算到幾何立體,到矢量的運算,再發(fā)展到推理與證明,逐漸發(fā)現數學能夠讓我們解決許多現實中的問題,能夠讓我們發(fā)現我們不曾看到的東西,能夠有序的設計出各種運動變換,能夠讓我們用大腦去控制我們不能夠去的另一個世界,為了你能理解,我舉個例,二進制的運用才有了電腦,手機,甚至會思考的機器人等,黑科技里你能舉出更多的例子。大到科技小到生活中無處不用數學,問題來了,數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我盡可能做到每周有一兩次課的時間讓學生通過一個練習來熟悉這樣的學習方法。在教學研究不斷的推進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對問題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了,學生在做題的細致程度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而我,根據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心得,在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也營養(yǎng)了心境,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郭春玲.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備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03)
[2]丁弘正,李佳,王后雄.中學化學教師教學診斷能力的調查研究[J].化學教育,2015(01)
[3]楊騫.素質教育觀下的數學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1997(04)
[4]侯書清.中學數學教學與數學素質培養(yǎng)[J].數學教師,1996(05)
[5]黃秦安.數學文化觀念下的數學素質教育[J].數學教育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