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周剛
摘要: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本文借助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對大連理工大學隨機選取的兩組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展開實證調查研究,旨在分析這兩個有著文化差異背景的群體在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上存在的異同,進而為有效開展外語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學生;外國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2-0057-02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文化作為其中的內在因素,影響力越來越大??缥幕浑H在當今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彰顯著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國力,需要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的跨文化交際人才。而外語教學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前沿陣地,任務更為艱巨。Hymes(1971)指出外語教學目標經歷了語言能力—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演變。因此,為了培養(yǎng)更多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外語教學工作者展開大量的調查和實證研究,將“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跨文化敏感度概述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語言學家Hymes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Chen & Starosta(1996)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并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者可以突破身份和文化的限制,有效得體地完成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并且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認知,情感和行為??缥幕舾卸茸鳛槠渲械那楦袑用?,指了解、欣賞和接受文化差異的積極動機,對交際者跨文化敏感度的測定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跨文化能力的高低。Chen & Starosta認為跨文化敏感度是“人們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并自覺接受文化間的差異”,并于2000年開發(fā)設計了測量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1)被測中外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總體水平以及在五個層面的現狀如何?(2)被測中外學生在跨文化敏感度上是否存在異同?
2.研究工具。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展開調查。問卷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的個人信息部分,包括13個選擇題,旨在收集被測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相關文化背景。第二部分采用Chen & Starosta設計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本部分包括五個層面的24道題目,可以集中反映被試的跨文化敏感水平。五個層面分別指: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每個問題有1—5個選項,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分別對應1,2,3,4,5分值,其中2,4,7,9,12,15,18,20,22為反向計分項,最后所得分值越高表明被測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3.研究對象。為了使樣本特點更具多樣化,本次調查對象從大連理工大學在校的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中隨機選取。中國學生組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三個不同階段和專業(yè)的學生。外國學生組選取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習階段的留學生。最后收取有效問卷中包括中國學生118份,外國學生79份。
4.研究方法。在收回197份有效問卷之后,采用SPSS 19.0進行量化統(tǒng)計分析,對其各個層面的極大值、極小值、均值和標準差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相關具體數據。實測時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ISS兩個量表的整體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別為0.861和0,768,均為可接受的信度系數,說明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較好。
四、研究結果及討論
在第一部分的個人信息調查中,被測兩個樣本的個人信息中差異較大的關鍵信息匯總如下:
中國學生只有12.7%有出國經歷,有66%以上的學生幾乎沒有參與過和外國人交流,參與相關文化方面課程訓練較多的學生比例也僅有18.6%。而外國學生中,81%的學生有過至少半年的國外留學經歷,91.2%的學生有過較多和外國人交流的經歷,在文化課程訓練方面,接觸課程的學生所占比例占到40.5%,遠遠高出中國學生。第二部分為考察大連理工大學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現狀以及兩個群體間在跨文化敏感度層面上是否存在異同,采取對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個層面進行描述性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從表格可以看出中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體標準差0.39129,均值為3.8331,外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體標準差0.42781,均值為3.8771,表明被測外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體水平比中國學生較高。從跨文化敏感度五個層面來看,中國學生“差異認同感”的均值最高(M=4.3082)其次是“交際參與度”(M=4.0216),說明被測中國學生對于外來文化的認同感普遍較高,而且愿意參與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但是“交際專注度”(M=2.33)、“交際信心”(M=1.8)和“交際愉悅感”(M=1.33)均較弱,說明被測中國學生在與不同文化交流由于缺乏自信,而且影響了交際專注度和交際愉悅感。而外國學生“差異認同感”的均值最高(M=4.0646),其次是“交際愉悅感”(M=3.9219),說明被測外國學生對于外來文化的認同感普遍較高,而且很享受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而另外三個層面,“交際信心”(M=3.8481)、“交際參與度”(M=3.8210)和“交際專注度”(M=3.6308)均較高,說明外國學生在文化交流中普遍有較高的參與度,而且交際信心較強。
五、結論
上述實證研究表明,雖然被試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整體上均超過了不確定階段,但從五個層面來看,仍存在較大差距,外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遠遠高于中國學生。本文通過研究兩個被測群體的跨文化敏感度的差異,為外語教學和培養(yǎng)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借鑒。中國學生由于缺乏較多的文化交流機會,與外國人交流少,而且接受的關于不同國家文化的教育較少,跨文化水平已遠遠滯后于外國學生,因此,為了提高中國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外語水平,需要外語教學工作者在以后的時間里充分探究,找到更加適合當前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Chen,G.M.& Starosta.W.J.Intercultu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nthesis Communication Yearbook[M].Thousand Oaks,1996:353.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