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孟維杰
摘要:本文以黑龍江大學隨機抽取的114名大學生為被試,構建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影響因素模型并以此為基礎編制問卷,檢驗其信效度。通過人物訪談、開放式課堂問卷等方法形成初步問卷,使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探索性因素表明,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影響因素由學習意志力、學習環(huán)境、師生關系、學習價值認知、課堂行為、自控力、敬畏感感知7個因素組成。關鍵詞:敬畏感;自控力;學習意志力;敬畏感感知
1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院校的擴招,更多的青年人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對所學專業(y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然而這也使大學課堂迎來新的挑戰(zhàn)。大學課堂的整體嚴肅感正在下降,學生課堂表現更加隨意,課堂有效利用率降低,甚至一些學生經過一學期之后仍然不記得任課老師。許多高校學生不重視課堂學習、課堂隨意化的現象普遍存在。相關調查顯示,在基礎教學上,大學生的缺席率超過25%,即使是專業(yè)學科,缺席率大約為20%,缺席率最高的是中國近代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軍事理論等公共課,缺席率占有五成以上(馮焱,2006)。大學生對于課堂的敬畏感正日益下降,這可能受到教學環(huán)境、授課方式的影響,也可能受到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由于之前大量的研究鮮有將敬畏感與課堂表現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將敬畏感與課堂表現進行相關性預測。
敬畏感作為普遍存在的、實際的道德情感,同時具有 “敬”與“畏”兩個層面的表達,但恰恰是由于敬畏感在情感上的伸縮性,讓人們在極限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可以察覺到個人存在的不足(王建華,2008)。即敬畏感體現了主體通過道德規(guī)范自身,追求自律、自省,進而實現價值的目的(董蕊,彭凱,平喻豐,2013)。
然而隨著現代大學加速改革與發(fā)展,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快餐式的教學模式,忽略了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出現大學生學習過于浮躁、課堂學習效率低等不良現象。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學生課堂狀態(tài)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削弱的原因,提高大學生的課堂敬畏感,提升大學生課堂質量。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被試
在黑龍江省某高校不分專業(yè)隨機選取被試120人,最終有效被試114 人,問卷回收率達到95.00%。男性被試為38 人,女性被試為76人,年齡均值為20.46歲,被試均為自愿參加,完成試驗后贈送紀念品。
2.2 大學生課堂敬畏感維度的構建
按照敬畏感內涵與結構,大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及相關文獻資料,結合spss22.0的數據分析結果,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分為學習意志力、學習環(huán)境、師生關系、學習價值認知、課堂行為、自控力、敬畏感感知7個維度。
2.3 問卷項目的編寫、預測與修訂
根據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維度,選擇具有典型性的與大學生課堂表現相關的問卷題目,進行問卷編制。并對各項項目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為0.862。因子分析KMO檢驗值為0.657,解釋度為48.709%,問卷采用5個計分等級,各項目的平均分在2.63~4.18之間。最后確定53題用于預測。備選答案有5項,分別為“不完全符合”記1分,“比較不符合”記2分,“不確定”記3分,“比較符合”記4分,“完全符合”記5分,被試在問卷上的總分數越高,則其有較高的課堂敬畏感。
2.4.統(tǒng)計分析與處理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結構
通過因素分析對最初的114份問卷進行整理。各項目之間呈現較高的相關性,項目系數低于0.2的舍掉,共舍掉2個題目。對保留的53個題目使用主成分分析,生成特征根值比1大的因子7個,累積方差解釋率為48.709%,KMO檢驗值為0.657。Bartlett球形檢驗值x2=2965.998,P<0.001,顯著水平極強,說明問卷項目可以繼續(xù)做因子分析。根據因素負荷矩陣,刪除在任何因子上負荷均小于0.2以及在兩個因子均大于0.35小于0.401且大小相互接近負荷的條目,共刪除2個題目,最后保留51道題目。對保留題目進行碎石圖處理,根據“碎石圖”的顯示,抽取7個因子較為合適,數據累積方差解釋率為48.787%。各因子的因素負荷矩陣見表1。
認真閱讀7個維度包含題目所表達的實際含義,查閱相關課堂敬畏感的資料文獻,結合專業(yè)老師的建議,對7個因素分別命名為:學習意志力,學習環(huán)境,師生關系,學習價值認知,課堂行為,自控力,敬畏感感知(李慶玲,梁福成,2009)。
3.2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信度
對課堂敬畏感問卷各維度的信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問卷的克隆巴哈系數均在0.862以上,信度較為理想,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意義,問卷信度適用于研究使用。
3.3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內容效度
真實測到的內容與所要接受檢測內容間的相似程度稱之為內容效度,可作為外在推論的依據(戴海崎,張峰,陳雪楓,2011)。大學生課堂敬畏感研究的結構是根據相關學者對于敬畏感內涵的探討和目前各高校學生的日常表現來進行預測,通過發(fā)放問卷進行實踐性考察,從而保證了問卷能夠從較為全面的角度體現大學生課堂表現的真實狀況,見表2。
4討論
敬畏感是一個科學研究涉獵較為廣泛的領域,但之前多數研究鮮有將敬畏感與大學生的課堂表現聯(lián)系在一起,多數研究集中在敬畏感理論研究,試驗性研究較少,測量工具較為匱乏。本研究通過編制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來測量大學生對于課堂敬畏感的理解,探尋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削弱的原因,為大學生健康上課提供依據。
對于大學生課堂敬畏感維度的建構,最初篩選出適用于大學生課堂敬畏感研究的題目為53項,通過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確定保留51項題目,保留學習意志力、學習環(huán)境、師生關系、學習價值認知、課堂行為、自控力、敬畏感感知7個維度。
問卷的編制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進行改善:第一,被試數量為114人,沒有達到問卷大范圍測試的要求,樣本數量較少,在文件測試數據分析中,可能導致樣本缺乏代表性,個別項目沒有達到合理化的要求;第二,數據的累積解釋率為48.787%,未能達到50%,導致題目對于研究問題的整體針對性與解釋率較低,題目典型性不完善。
通過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數據分析,問卷和問卷各維度的信度均大于0.859,可以用于實驗研究。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各維度的相關性系數保證在不低于0.195 ,不高于0.464的程度內,P<0.01,呈顯著性相關。數據分析中碎石圖顯示結果與編制問卷理想維度一致性程度較高,累計解釋率為48.787%,因此本問卷編制效果達到最初設想。
5結論
編制的大學生課堂敬畏感問卷的7個維度具有較為良好的典型特征,信度和效度結果達到測量標準,可以適用于大學生課堂敬畏感研究評估使用。參考文獻:[1]馮焱.大學生逃課現象芻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8(9):125-126.[2]王建華,謝樹平.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8.[3]董蕊,彭凱,平喻豐.積極情緒之敬畏[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1): 1996-2005.[4]戴海崎,張峰,陳雪楓.心理與教育測量(第三版)[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1:70-71.[5]李慶玲,梁福成.自我調節(jié)學習策略在學習價值觀與學習適應性間的中介效應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