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開始了中國近代領土被列強瓜分的第一步。德國作為歐洲發(fā)達國家,自然也不甘落后。1896年12月,德國向清政府提出“租賃”膠州的正式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絕。1897年11月6日,德國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巨野被殺為借口,派兵強占了膠州城,并得到諸列強的默許。清政府害怕戰(zhàn)爭,最后只得承認既成事實,于1898年3月6日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租期九十九年),允許德國修建膠濟鐵路和萊蕪、濟南鐵路。就這樣,以青島為據(jù)點,實際上德國把幾乎整個山東都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青島則發(fā)展成為自由港。
從1898年到1905年,德國在青島的工作重心是建設城市,改建基礎設施以及建造軍事堡壘,目的是發(fā)展青島的經(jīng)濟。1905年,青島在貿易和關稅上的收入,已經(jīng)趕上了1863年就已開港的煙臺。到1907年上半年,青島的關稅額在全中國三十六個海關中已躍居第七位??焖侔l(fā)展的經(jīng)濟,提升了青島在德國政府和民眾中的地位,也迫使德國殖民者調整對青島的殖民政策。最初,德國制定的對華政策主要集中在外交和經(jīng)濟領域。但中、德之間的敵意,對德國的統(tǒng)治及青島經(jīng)濟的繁榮,造成了明顯的阻礙。德國政府意識到這一問題,并決意改變這一現(xiàn)狀,突破口就是讓德國文化在青島與中華文化融合。
德國殖民者在華最初推行的是“經(jīng)貿引領文化”政策,即通過強行推動德國經(jīng)濟勢力范圍而推廣德國文化,通過經(jīng)濟往來傳播德國知識和德國精神,但最終目的還是確保德國在華經(jīng)濟利益地位。德國殖民者靠武力和經(jīng)濟力量在中國推行的殖民政策,對中國人的生活甚至生存造成了很大危害,如1901年11月發(fā)生的“高密事件”,據(jù)德方統(tǒng)計的數(shù)字,中國人死亡一百一十七人,傷一百零七人,一百三十五戶中有二十戶全家被殺。修筑膠濟鐵路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流血事件,使德國殖民者意識到,靠武力推行德國政策,一定會遭到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作為“德國文明標本”的青島,實際上處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中華文明的包圍之中,青島猶如一葉孤舟,雖然堅硬,但孤單。這種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強烈敵意和文化對峙心狀,迫使德國不得不改變殖民政策,以保護并推展德國在華利益。
文化獨具的親和力與影響力,可以消除中國民眾對德國作為占領者的敵意,有利于德國對華政策在青島的推行。于是,德國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開始逐步意識到“文化引導貿易”的必要性和實用性,認識到要保障德國在華的長久利益,只靠政治和經(jīng)濟力量遠遠不夠,還應該通過文化力量,進一步加大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滲透,為德國在華利益織就一張無形但嚴密的保護網(wǎng),以確保德國在華利益的安全和持久。
迫使德國調整對華政策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一些有識之士看到其他列強,尤其是英美列強已在華培養(yǎng)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他們產(chǎn)生了一種文化之爭“迫在眉睫”的感覺。如德國漢學家奧托·弗蘭克在提交給德國政府的備忘錄里,就憂心忡忡地說:
在華之德商,在聲望及財富方面并不弱于任何人,但在傳播德國文化方面卻遠不及英國人。除去極少數(shù)的例外,他們對傳播德語(的重要性)竟完全沒有認識,令人無法理解,僅僅將其歸于薄弱的民族(自豪)感,也無法解釋。德國商人更多地為一種觀點所苦,即不光在國際商務中使用英語更舒服和實用,同中國人交流時,也是如此。他們更將德語作為秘密語言,留到私人生活中使用。這一觀點或多或少已經(jīng)造成了一種已無法掩飾的敵對思想,即反對在華人中間傳播德語。當然,公平來講,如果德國商人更傾向于利潤頗豐的英國或美國式的商業(yè)行為,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們。然而不是這一點,而是他們德國特性的英國化,日久天長,必然會給本國的全體工業(yè)帶來危害。
德國及德國勢力目前在中國所處的位置,情形委實不容樂觀。法國及英、美數(shù)十年的努力所積累的資本,日本十余年來推行——幸未全面成功——的文化侵略,德國無法或基本無法與之抗衡。少數(shù)的幾所德國傳教會,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即便有心嘗試開設德語課,也總是缺少資金,過去到現(xiàn)在一直如此,無法有所作為。到目前為止,尚無一人能通過教學為宣揚德國做出重要貢獻。
依目前中國之現(xiàn)狀,英、美影響可謂遮天蔽日,則我國必須選擇某一領域,以求用最快速度獲取成功?;A教育已不可能,因華人深信在此方面不需借用外力,且外力亦已足夠。而如本文開頭所述,高等教育方面困難眾多,亟須解決,由此入手,方是正途。〔1〕
雖然與其他列強相比,德國發(fā)展和擴展意識相對滯后,但競爭意識特別強烈。所以在爭奪在華利益方面,德國與其他列強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競爭,只是最初主要是在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方面的競爭。但現(xiàn)在德國人在中國做生意竟然得講英語,說明德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也已遠遠落后于英、美等國,長此以往,德國在華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必將受到巨大威脅。
不止弗蘭克對德國在華經(jīng)濟商業(yè)地位與文化地位的不相稱深感焦慮,德國駐京公使雷克斯在向德國總理府提交的《青島教育計劃》中,也將與其他西方列強在華競爭作為在華辦學以維護德國在華利益的理由:
德語在華教育遠遠落后于英語及法語?!袊诔蔀榱棁?,與之俱來的整體改革迫使華人走向歐式的高等教育。華人在前進的過程中感覺到了文化教育方面的缺陷,需要指引教導,以平等姿態(tài)與他國相處。華人絕不缺少資質、天賦及勤奮,以期在未來數(shù)十年內圓滿達成目標。竊以為,帝國政府有責任在中國的這一發(fā)展過程中,使德語及德國學術進入中國。我作為帝國的代表,職責所在便是竭盡全力,為德國文化在中國謀得一席之地。如果目前的失誤使帝國政府及德意志民族蒙受損失,則以后無論財力人力恐怕都無法彌補?!?〕
實際上,早在1904年,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就提出中、德合辦高等學堂。他反對德國以軍事力量推進殖民地建設,而認為應以教育漸進推行德國文化。為此,他曾給膠澳總督專門寫信,提議籌建一所大學,但總督府當時對此并無興趣。
搶占中國的市場,最終靠的是文化,而非軍事、強權。在這一點上,其他列強的確比德國動作快,計劃周詳,效果明顯。中國當時已有的外國學校只教英文和中文,雖然考慮過教法文,但從未想過教德語,因為中國人普遍覺得德語沒用:
相較英、美及日本的強勁勢頭,德語實在勢單力孤,無法與之抗衡。面對日漸重要的教育問題,最近在帝國的官方特使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廣州、漢口、南京、上海、天津和北京建立了數(shù)所德語學校。這些學校自然都規(guī)模甚小,而且,一旦中國教育管理部門更進一步,讓英語取得壟斷地位,這些學校便會立即面臨生存危機。阻止中國政府的這一行為,并力求名正言順地宣揚德語,令這些學校的學生感覺學習德語大有禆益,這才是鞏固這些學校地位、擴大德國在華影響的唯一方法。然若想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更多的物資人力,面對英美的洶洶來勢筑起防堤,否則數(shù)年之內德國在華勢力難免為其所淹沒。〔3〕
現(xiàn)在,在德國的殖民地,英、美、法、日諸國苦心經(jīng)營的本國文化卻遠遠超出了德國的文化影響力,而且德國無法或基本無法與之抗衡?!吧贁?shù)的幾所德國傳教會,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即便有心嘗試開設德語課,也總是缺少資金,過去到現(xiàn)在一直如此,無法有所作為。到目前為止,尚無一人能通過教學為宣揚德國做出重要貢獻”〔4〕。
先進的德國文化在中國卻如此落后!德國精英階層,深感痛心,痛則思變。中國教育此時恰處于新舊更新時期,但因為經(jīng)濟基礎薄弱,所以雖有教育改革的計劃,但一無錢,二無辦現(xiàn)代大學的經(jīng)驗,亟須外力相助。德國文化輸入到中國,恰逢其時:
然中國之大,如無外力協(xié)助,無法建立新的教育體系。若不能從一開始便認清這一點,必致后患無窮。只因先下手者,自然可以將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民精神注入其中,推銷自己的語言文化,令華人習慣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從這里再到政治經(jīng)濟上的傾向只有一步之遙,哪怕華人不情愿、無意識也能跨過這一距離。中國教育改革中的這一情況,列強或早或晚都會看到,自然會群起爭之。此事愈加明顯,則競爭愈加激烈?!?〕
當意識到英美法日等國在中國積極推行語言教育和文化建設的真正目的和實際效果時,依靠武力進入中國的德國人開始認識到,必爭教育陣地。他們開始著急了:
國內持反對意見的人士,也無法忽略中國的反對態(tài)度可能給德國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損失。眾多事實證明,華人如果受過一個國家的教育,那么他會在各個方面尋求同該國的聯(lián)系,對其產(chǎn)品也會倍感興趣。我們通過在青島培養(yǎng)年輕學生,就為我國的工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客戶。我們培養(yǎng)的越快,規(guī)模越大,則德國產(chǎn)品的前景便越好,我國的影響力也就越大,因這些學校不僅面對山東人,也面向中國的其他省份開放。國家撥給學校的款項,可以衍生數(shù)百倍的收益。而伴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歐洲也可以大作這一大國的生意.我們無論如何都應該利用一切條件,排除萬難,免得我們在(將來的)經(jīng)濟競爭中失利。這樣在青島的建校計劃將給德國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6〕
在制定即將開始的德國在華教育和文化政策時,青島的德國殖民當局就明確表示,新成立的德國教育機構不學英國在香港推行的職業(yè)教育政策,即僅培養(yǎng)為稻粱謀的中國人,而提倡以更廣泛、深刻的方式影響中國人的精神與個性,使這些中國人不但掌握德國知識,更能浸潤于德國精神:
中國教育新秩序決定了國民精神生活的改革乃至整個民族的命運,這一點毋庸置疑。只因當今時代,再發(fā)達的文明國家,都將教育的普及和全局化視作其國家形象的最重要的一面。然中國之大,如無外力協(xié)助,無法建立新的教育體系。若不能從一開始便認清這一點,必致后患無窮。只因先下手者,自然可以將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民精神注入其中,推銷自己的語言文化,令華人習慣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從這里再到政治經(jīng)濟上的傾向只有一步之遙,哪怕華人不情愿、無意識也能跨過這一距離?!?〕
作為教育輸出的后起者,德國人看到過兩種與中國教育合作的結果:一是清政府曾往美國派過留學生,但這些人“后來多成無用之人”;一是上海圣約翰大學等培養(yǎng)的學生,“確已是棟梁之材,回國后紛紛擔任重要職位,有些甚至位列內閣大臣。他們中有工程師、醫(yī)生、教師,也有頗具實力的政治家;所有人都對自己受過教育、得以至近日之地位的國家心存好感。以致今日雖然美國有各項排華政策,其在中國,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所獲得的好感度,范圍之廣,為時之長,無人能及”〔8〕。
要培養(yǎng)德國在華利益的保護人和代言人,圣約翰大學的合作模式顯然是首選。
為了推動德國政府盡快實施在華教育計劃,德國一些政治家和漢學家在理論和輿論上做了很多準備。他們紛紛從理論上闡釋德國文化對遠東殖民地的價值,論述輸出德國文化符合國家利益,并通過中德文化的對比,顯示出德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以在精神上徹底征服中國。1906年以后,柏林、慕尼黑、漢堡、法蘭克福等地很快出現(xiàn)了五十余家有官方背景的民間機構,如1906年成立的“促進在中國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1909年成立的以幫助中國學生赴德留學的“中德交流協(xié)會”等,都通過影響德國民眾的對華印象,進而推動德國政府盡管出臺和實施德國對華文化政策。
1905年,德國膠澳總督府開始制定在華德國文化政策,并作為德國對華政策中最重要任務之一。這項政策最初包羅萬象,后來才慢慢集中到一項具體的文化項目,即在青島與中國合辦一所大學。
當然,在中國人面前,德國人刻意隱瞞了自己的真實目的,而是冠冕堂皇地表示是為了幫助中國人:
張之洞先問過我,德國政府要建此校有何目的,我便簡要向他闡述了我方如何想通過青島向華人展現(xiàn)我德意志文化,我方希望可以通過在青德國人與中國的往來加強密切兩國之間經(jīng)濟及精神層面的聯(lián)系。在新學校方面,我方目的在于讓中國人通過較為低廉的代價熟悉德國科學,讓較為貧困的中國人也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但德國人心里明白,中國人也明白,德國之所以積極推動創(chuàng)建大學,所期望于這所大學的,就是通過德國式教育,培養(yǎng)出能夠汲取德國科技與文化精神,并成為德國精神工具的中國青年:“爾來歐洲強國對華政策一變,群以灌輸文明為主,而以侵略輔之,此期內幕之野心,固昭然若揭。無可諱言,德國亦當效尤,輸入德之文明,同化華人,使華人洞解德國情形,且信服之,以使此永久閉關自守之門戶為德人完全開放,庶吾人今日之勞瘁,得使中國人生感激崇拜之念,而收其利也?!薄?0〕
1914年6月15日,就在“德華大學”即將結束在華使命之際,德國國務秘書還在一份備忘錄中表示,德國向中國人提供德國式教育,目的是促進在華貿易和經(jīng)濟利益,以文化為媒,使德國打入中國。這說明,“德華大學”自始至終貫徹了以文化維護德國在華利益的基本原則,顯然是德國文化擴張之路上的一環(huán)。
德國政府在“德華大學”的中國學生身上也確實下了功夫。這些中國學生可以享受與歐洲人“平起平坐”的待遇,可以隨意出入德國人的舞會、酒吧、俱樂部,參加德國人的社區(qū)活動,與德國人并肩喝咖啡、平等交談;即使平時不把華人放在眼里的巡捕,對這些“德華大學”的中國學生,也都畢恭畢敬,這些享受到德國人特權的中國大學生,成為被殖民者中的殖民者。賦予其這些特權的德國人相信,德國作為占領者能對殖民地人施行這種“仁義”,接受者一定不會忘記的,德國的這種“文化投資”將來一定會在經(jīng)濟、文化,甚至在政治上得到豐厚的回報。
1907年10月23日,德國公使雷克斯向中國政府通報了德國對擬建的“德華大學”的初步設想:
其中主要是通過我帝國政府為迎合中國學生中對西方精神教育日益強烈的渴望,屬意在青島開辦一所教育機構,可使年輕的中國人,尤其那些無力承擔高昂的旅歐求學費用的學子,在當?shù)鼐涂墒艿轿鞣浆F(xiàn)代文化精神的熏陶。我方目前雖無最終的確切計劃,也已為有意成立的這所高等學府設定了以下科系……為建造此校,已向1908年度財政預算申請撥款,其中日常支出七萬五百馬克,一次性支出為三十萬馬克。
我帝國政府希望,貴國政府可以著眼于此項計劃的重大意義,對計劃表示興趣,并從中國方面給予其大力支持,如推薦和指定適合的教學材料,對在此校進行的各種考試的認證以及對學生從此校畢業(yè)后的前程的關注等,尤為重要?!?1〕
1908年1月底,袁世凱執(zhí)掌的外務部以“教育實為國家應盡義務,非外人所能代謀”為由不予立案。清政府拒絕的原因,主要怕這所學校成為異端思想的據(jù)點,威脅到清政府的統(tǒng)治。當然,德國的戰(zhàn)略意圖,清政府不會不清楚。一些清醒的中國人對此也心知肚明:“德人強租了膠州灣,定期九十九年,心下還覺不足,他想他們占取中國的土地,雖說有軍隊海港做武力的屏障,有商業(yè)路礦做經(jīng)濟的基本。然而要說到根本良心上的問題,中國人對他終歸不會有好感的。所以他又設下兩個法子,那就是宗教與教育,德人和中國政府協(xié)商在青島設立“德華大學”一所。其經(jīng)費由德政府出六十萬馬克,由中國政府出四萬馬克。這個學校就是德人極力擴充他的學術精神于中國和傳播他的政治勢力于中國的引子?!薄?2〕
但清政府也需要德國在華辦教育。自廢除了八股科舉制度后,清政府對教育進行了革新,如按西方教育方式在全國開辦了各級新式學堂。從政治和軍事上講,中國也希望能“師夷長技以制夷”,通過教育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希望各國列強對中國的文化浸濡能相互制衡,自己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實際上也就是能在列強環(huán)伺下求得生存空間。
1908年2月11日,膠澳總督向中國駐德公使孫寶琦通報了德國政府擬在青島建高等學校的計劃,建議雙方就此進行商談。孫寶琦隨即通報了中國的外務部。2月15日,雷克斯拜訪了時任學部尚書張之洞,重申辦學主張,并希望能盡快開始商談。張之洞雖然認為中、外辦學宗旨“迥然不同,課程自難以一致”,但他也看出德國在青島辦學動議出自政府,與私人辦學不同;而且德方愿籌巨資,派專人來華商定章程,有合作的誠意。因此,在與外務部反復協(xié)商之后,他決定先與德國代表進行試探性談判。
1908年5月29日上午,中、德雙方開始正式談判。德方談判代表是漢堡大學漢學家奧托·弗蘭克,他也是德國駐華公使館的前任翻譯;中方談判代表是張之洞。談判內容包括大學的名稱、校址、經(jīng)費、行政管理和專業(yè)設置等事項。但談判進行得并不順利,矛盾的焦點,就是中國始終擔心德國會借這所大學向中國輸入德國文化:“中國人對外國人將給他們帶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的說法十分敏感。他們認為這種說法具有侮辱性,仿佛他們在此之前并無文化一般。為了取得我們所追求的成果,建議日后盡量少用致力文化、文化傳播、文化中心等類似的用語,盡管這些詞語本有其正確意義?!薄?3〕
清政府當時對外國人在華辦學的政策是:一概不同意立案,當然,教會學校是例外。但德國政府的支持最終讓清政府退讓一步,決定只要德國政府按照教育宗旨管理這所學校,且課程符合雙方要求,可特許立案開辦。中國政府認可該大學的學歷,但不承認該校與外國大學具有同樣的地位,為此,學校建成后,中方將派駐一名清政府官員出任副校長,并由中方負責招生;在課程設置上,德國政府同意中國國學與西學各種功課相輔而行。
1908年7月9日,中德雙方在青島議定《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章程》(共十八條)。章程規(guī)定:“本學堂系中、德兩國政府合辦”,開辦經(jīng)費德方出資六十萬馬克,中方出資四萬馬克。校名定為“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也稱“德華大學”。
1909年10月25日上午,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舉行開學典禮暨建筑校舍開工慶典。學堂監(jiān)督凱貝爾在致辭中表示,要“用良好的、適合新時代要求的學校教育來培養(yǎng)中國青年,特別要求努力把民族主義的中國教育和現(xiàn)代化的西方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學校工作的發(fā)展目標的既定原則”。
而清政府派來的學部參議李熙在訓詞中則勉勵學生說:“你們無須越出中國國門,就能享有與歐洲和你們祖國的許多優(yōu)秀人物朝夕相處的良好機會,就像你們旅居國外一樣,可以較小的力氣得到更多的認真學習的條件。這真是你們不可多得的幸運!這所學校向你們提供豐富的教材,有幸到這里來學習的諸君,將要在西方科學知識的土壤上耕犁,而仍保存我們民族特點的美好種子。你們學成之后,將在祖國施展你們的才智本領,那時你們就可證明,你們沒有辜負這所學校對你們的培養(yǎng)和期望?!?/p>
開學典禮之后,即舉行新建校舍奠基禮,基石上用中、德兩種文字刻著:“為向中國表明德國的友誼,表明德國在遠東工作的和平性質,德皇威廉二世陛下提議在青島建立德華高等學校,這一建議為中國政府懷著感激的心情所接受?!薄?4〕
顯然,中、德雙方都試圖通過這所學校培養(yǎng)能為己所用的人才。清政府希望借助這所西式大學培養(yǎng)新學人才;而德國要培養(yǎng)的,是親德的中國精英分子,這些精英將來一旦有機會進入中國政府管理層面,對德國的在華利益、在政策制定和實際推動方面,都顯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該校的課程設置就明顯呈現(xiàn)出雙方角力的色彩?!暗氯A大學”的教學內容可簡稱為“科技+孔子”,即教學內容是“德國化”,教學形式則是“中國化”;學校的教師也是中、德合成,其中德國教師教德文、世界歷史和地理、數(shù)理化及法政、工程技術、農(nóng)林和醫(yī)學等西學課程;中國教師教中國經(jīng)學、文學、人倫道德、歷史、輿地等中文課程,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學體系。“德華大學”特別重視德語教學,并開辦預科學習德文,以便學生進入高等學科學習。而高等科的課程則全部由德國教師用德語授課。當年,許多中國青年因此把到“德華大學”學習視同留學德國,紛紛報名應考,使其名聲大噪。
“德華大學”是中國近代一場中西教育交流碰撞的偉大實驗,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風氣之先?!暗氯A大學”由中、德合辦,以外資為主,主要由德方管理,在系科專業(yè)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既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模式,同時還兼顧中國文化教育,這種在當時具有開拓意義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今天仍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注釋:
〔1〕〔3〕〔4〕〔5〕〔7〕〔8〕〔13〕《關于在青島為中國建立德語學校的備忘錄》,青島檔案館:(德文)檔案AIII3733號,第1442~1448、1445、1448、1447、1452、1451、1390頁
〔2〕〔6〕〔9〕《青島教育計劃—致帝國總理的請示》,青島檔案館:(德文)檔案AIII3733號,第1394、1399、1400頁
〔10〕青島檔案館編:《帝國主義侵略青島紀實》,青島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頁
〔11〕《德國政府計劃在青島簡歷教育機構的記錄》,青島檔案館:(德文)檔案AIII3733號,第1390頁
〔12〕謝開勛:《二十二年來之膠州灣》,中華書局1920年版,第111~112 頁
〔14〕《膠州發(fā)達備忘錄(十二)1908年— 1909年,關于德華高等學校開學的報告》,中文譯本未刊稿,青島檔案館:檔案AIII3724號,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