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
摘 要: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它既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又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策略,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與閱讀概括能力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群文閱讀 策略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指導學生閱讀多篇相互關聯(lián)的文章,并且圍繞一個議題展開討論。這是一種新的拓展學生閱讀的教學方式。群文閱讀可以合理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恰當?shù)靥岣邔W生的閱讀速度,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有效豐富學生的閱讀,讓學生讀得更深,有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終身閱讀與發(fā)展打下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地采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原生態(tài)、多層次、全方位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只重視教材中篇目的學習,而忽視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只重視課文的分析,而忽視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弊端造成了學生無閱讀興趣,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閱讀面窄,在閱讀中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較低,學生不愛讀書,讀死書,課內外閱讀嚴重脫節(jié)。在研究工作中,我也有了一些想法,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
一、立足課內,抓好課堂主陣地
這些年來,教育界各種改革輪番興起。但我始終相信,抓好課堂基礎教學才是教育的根本。學生只有得法于課內,才能得益于課外。
1.研讀教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本是學生前進的方位圖。雖然一冊教材只有26篇左右的課文,但每篇都是編者深思熟慮的選擇。教師只有明白編者的意圖和單元前后的聯(lián)系,才能真正把課文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2.把教學內容集中整合起來,實施一文帶單元法
在實施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核心圍繞。在每一個單元教學中,都力爭提出閱讀教學需要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利用主題展開的方式來實施一題帶多題、一文帶單元等方法,來推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工作。除了圍繞中心和選擇主題,還要以教材為主,強調單元整合。以一、兩篇課文作為閱讀教學的代表,通過科學合理教學方法的應用,實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一文帶單元”的中心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識字五這一單元中,所包含的幾篇課文,只要把《司馬光》和《烏鴉喝水》兩篇文章選擇出來就可以,因為這一單元中的文章,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性、知識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閱讀方法,為學習其他文章而打下基礎。
3.把教材內外有效融合起來,實施一篇帶多篇法。
在推動和實施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工程的時候,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也是至關重要的,教材內知識得以有效傳授或者集中掌握后,就要想方設法地突破教材,在突破教材的把握上,強調以課內文本為主、以課外文章為輔的原則,增加課內外閱讀量,增強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高效融合為一體的機率,在本文中提到的“一篇帶多篇”基本上就是這個思路。 課文只是范例,不足以完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需要教師進行補充。學完《少年王勃》一課時,我們給學生推薦了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次論語》十卷;學完了《廬山的云霧》,我們推薦了日本作家德富蘆花的《晚秋初冬》和巴金的《海上日出》。在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詩歌的閱讀中,孩子們的視野開闊了,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就自然地被激發(fā)出來了。
二、推薦合適書籍,培養(yǎng)閱讀興趣
現(xiàn)在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級的語文。這個學段的學生隨著識字量的增多,閱讀速度得到提升,開始喜歡能開闊眼界、有新鮮感的書籍了。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主題為“科普知識”,學生們在學習本單元文章時,非常感興趣。了解了了水上飛機,走進了可以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等,于是我順勢推薦了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但又不太了解的關于細菌的兩本書籍:徐明達教授所著的《細菌世界》和韓國李浩先所著的《世界上最最的細菌書》。很多孩子立刻就開始閱讀了,并且還會和我或者同學交流所了解到的細菌。讓書籍走進到到孩子們的生活,這樣一來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就水到渠成了。
三、加強指導
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課內我們常常傳授了很多好的閱讀方法給學生,這些方法都可以延伸到課外閱讀中,讓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效結合。如:
1.一邊讀一邊思考的閱讀習慣。讀書時要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書中要學到什么,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名人傳記中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書中的深刻道理;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時,要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優(yōu)美片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讀科普類作品時,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注意觀察,做到學以致用……
2.養(yǎng)成閱讀后做小練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讀完了,總會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這些點滴體會記錄下來,便會成為我們以后寫作的素材。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習慣。學生練筆、寫讀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可以寫出自己對文章的評價,能長則長,不長也不要勉強,一句話、兩句話都可以,不強求學生要寫多少字,只要寫就好了。
四、有效利用書籍資源,讓學生愛上閱讀。
1.打破局限,全班范圍內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好書共分享” 交換活動,使學生手中已有的好書有機會被更多人閱讀。
2.學生每人捐獻若干本書,建立班級圖書角。
3.適時地開展讀書活動,如5 分鐘演講、成語典故、名著導讀、 讀書心得交流、讀書筆記展覽、創(chuàng)編童話、寓言、故事、古詩擂臺、 美文點評,中外名人,知識集裝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說等等。
4.積極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竭力打造書香班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小學生的閱讀不能只局限于課內閱讀,也應增加課外閱讀量,關注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在群文閱讀中感知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藝術,強化閱讀方法,提升內在修養(yǎng)。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獲得真知體驗,并提升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