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
摘要:多元文化主義是國際移民學中民族政策研究方面的一個重要概念。本文主要從理論和現(xiàn)實兩個角度對多元文化主義進行了簡要分析。多元文化主義是繼熔爐論后出現(xiàn)的一種解決族裔文化沖突的理論,同文化多元主義相比,它覆蓋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涉及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內(nèi)容。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典型的兩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國家,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在實踐中處理好“多元”與“同一”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多元文化主義 加拿大 澳大利亞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176-02
一、多元文化主義的形成
(一)起源
國際移民學研究的范疇相當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內(nèi)容。就文化層面來講,移民學中的主體是“人”,每個移民身上都帶有一定的文化標記,積淀著與生俱來的文化經(jīng)驗與記憶。[1]因此,移民在跨國遷移的過程中,必然會將自身的祖籍國文化帶到移居國中,產(chǎn)生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
關于這種文化碰撞,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熔爐論”,認為在美國西部邊疆的開發(fā)過程中,各移民群體被逐漸地美國化了。它強調(diào)同化的過程并非是強制性的,而同化的最終結(jié)果就是美國人的形成。
與“熔爐論”相對的另一種觀點是“多元文化主義”,這是由于20世紀60年代歐美民權運動的興起而出現(xiàn)的。1995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全球文化多樣性大會”上將“多元文化”的內(nèi)涵總結(jié)為: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認同權、社會公平權以及經(jīng)濟受益需求”。[2]
(二)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
李劍鳴教授在《1989年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一文中提到:“國內(nèi)學者對‘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進行嚴格區(qū)分者鮮有其人?!?/p>
在英文中,“多元文化主義”一詞,用multiculturalism來表示。“文化多元主義”則為cultural pluralism,意為在同一社會中不同民族、宗教和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之間的和平共處?!拔幕嘣髁x”是針對19世紀中后期美國移民潮帶來的文化異質(zhì)性和“美國化”運動的不成功[3]而提出的。美國猶太籍哲學教授霍勒斯·卡倫被認為是這一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1924年,卡倫在其論文集《美國的文化與民主中》首次使用了這一詞語,認為它可以處理社會中存在的種族主義問題??▊惙磳Π衙绹?、盎格魯-撒克遜化和民族熔爐論作為美國各民族文化沖突問題的解決方式,因為美國各族裔人民的民族特點各不相同,是無法相互融合的??▊愔赋觥懊绹幱谝粋€聯(lián)邦國家的形成中,不僅僅是作為地域和行政統(tǒng)一的聯(lián)盟,也是作為一個文化多樣性的聯(lián)合體,各種民族文化的聯(lián)邦或共同體”[4]。
“多元文化主義”一詞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王恩銘教授根據(jù)1998年美國學者辛歇爾·威萊特的《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化》一書,將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哈貝馬斯關于憲政民主社會必須關注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的思想,把多元文化主義為爭取少數(shù)人群權力和權益的斗爭,提高到了憲政民主合法性的政治高度;其次,泰勒有關人和群體身份認同及尊嚴感需要社會給予“承認”的思想,使多元文化主義要求不同社會文化群體享有平等地位的主張,呈現(xiàn)出社群理論和政治倫理道德的色彩;最后,解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話語理論,為多元文化主義駁斥和拆解強勢文化話語霸權提供了有效的斗爭武器。[5]
因此,與“文化多元主義”相比,“多元文化主義”涵蓋了更深層次的意義,不僅是要求各族裔在文化生活方面的互相尊重與平等,還涉及了要將這種尊重與平等覆蓋到政治和經(jīng)濟生活中去。并且要求進一步改變現(xiàn)有的不合理的政治和經(jīng)濟權力結(jié)構以及權力資源的分配機制。[6]
二、多元文化主義的實踐
(一)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國家。多元文化主義在加拿大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當時的“二元文化”(加拿大最初的移民主要來自法國和英國,因此,這兩大民族決定了加拿大文化的二元性)。直接原因則是來自魁北克省的分離主義運動。二戰(zhàn)后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實行凱恩斯主義,在某些方面干涉到了省級政府的權利,這引起了魁北克省內(nèi)民族主義情緒的激化。1967,以瑞內(nèi)·萊維斯克為代表的法裔新中產(chǎn)階級激進派提出分離主義的“主權——聯(lián)系”綱領,后又組建了魁北克人黨。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可以說是對魁北克省分離主義運動的應對之策。
1971年,特魯多總理宣布在加拿大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1982年,將多元主義政策寫進了加拿大憲法。后又在1987年起草了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基本原則:第一,多元文化主義是對所有加拿大人的政策,不是專門為小民族文化區(qū)而設。多元文化政策必須對所有加拿大人有利。第二,提高多元文化政策在雙語(英語和法語)范圍內(nèi)的作用。第三,各族裔機會平等。第四,保護和提高文化的多樣性。第五,消除種族歧視。第六,制定有效措施,鼓勵那些由于種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膚色、宗教和其他因素而引起的不發(fā)達狀況的研究項目。第七,提高傳統(tǒng)語言的地位,保護所有的傳統(tǒng)語言,承認多語言的文化和經(jīng)濟利益。第八,支持移民的一體化,幫助和鼓勵所有移民成為加拿大社會的一員,而不是對其同化。[7]
在聯(lián)邦政府機構方面,加拿大設立了多元文化協(xié)商委員會,并且在國務秘書部設立了多元文化專員,負責組織和協(xié)調(diào)多元文化方面事務。在財政支出方面,聯(lián)邦政府設立了專門款項用來支持多元文化的建設,包括支持全國性族裔文化組織,多元文化協(xié)會的公共性活動,移民的語言和其他教育,各省的民族語言項目,高等院校的族裔教學和研究,族裔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出版和演出以及有關族裔和種族多樣性的全國性宣傳等。[8]
在《不平等關系:對加拿大種族、民族、原住民變化的介紹》一書中,弗萊拉斯和埃里亞特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進行了總結(jié),認為20世紀70年代反映了加拿大對民族間差異的敏感;80年代表現(xiàn)為認清加拿大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在政策上關注少數(shù)民族的要求,適應各民族的需要;90年代則關注于整個社會的建設,力圖將加拿大建設成一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社會。[9]這一精準的總結(jié)向我們展示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
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實施所帶來的成果也是十分顯著的。首先,少數(shù)族裔群體的文化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得以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同英、法族裔平等的社會地位。魁北克省的分離主義以及一些提倡兩個民族觀的二元性文化遭到否定。其次,在教育方面,少數(shù)族裔的語言教育都得到了廣泛開展。通過語言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少數(shù)族裔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再次,在實施的過程中,許多機構不只將關注重點放在了少數(shù)族裔,也開始注意到一些弱勢群體例如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在社會上的地位。這有利于提升整體社會的道德人權意識。
加拿大國內(nèi)學界對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主要持三種態(tài)度即贊同,反對和中立。贊同者認為,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使每個加拿大人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同等的機會。這有助于提升每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另外,在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指導下,加拿大人民可以繼續(xù)與其母國保持聯(lián)系,這就有利于增強加拿大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貿(mào)易,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持反對意見者則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強調(diào)各族裔的民族文化,不利于聯(lián)邦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固;第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企圖從文化的角度來解決各種族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地位,轉(zhuǎn)移了民眾的視線,是不可行的;第三,多元主義文化政策所強調(diào)的多樣性,實質(zhì)上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民族主義。
實際上,正確認識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必須認清多元文化和國家統(tǒng)一性的關系、多元文化和民族同化的關系以及多元文化和二元文化的關系。[10]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并不是要保留一切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而是在堅持維持加拿大社會統(tǒng)一性基礎上的文化多元,各族裔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是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為基礎進行的。
(二)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民族政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實行“白澳”政策。于1901年通過了《移民限制法案》,排斥有色人種和原始土著居民。這一政策主要是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白人優(yōu)于其他人種,致力于建立白人的澳大利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由于澳大利亞勞動力短缺,聯(lián)邦政府開始放寬政策,允許一些優(yōu)秀的有色人種向澳大利亞移民,但對他們實行同化政策。之后,由于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對勞動力需求量的進一步上升以及移民群體社會地位的提高。[11]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實行社會改革,在對澳大利亞的民族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社會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后,宣布廢除“白澳政策”,并于1973年開始實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
1989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對多元文化主義政策進行了解釋。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首先,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包括三層范圍,即文化認同,社會公正和經(jīng)濟效益。其次,有三點要求:所有公民應該對澳大利亞承擔壓倒一切的和一致的義務,這是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建立的前提;所有公民要接受澳大利亞社會的基本結(jié)構和原則、憲法和法律、寬容和平等、議會和民主、言論和宗教自由、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和性別平等;既強調(diào)責任也強調(diào)權力,每個人在表達自己獨有的文化及信仰的同時,必須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文化。最后,有八項目標原則:所有澳大利亞人應該對澳大利亞承擔義務,對國家利益負有責任;所有澳大利亞人應享有基本人權;所有澳大利亞人應該享有平等的生活機會和公正地得到與平等分享政府代表社區(qū)管理的資源;所有澳大利亞人必須有充分機會參與社會并參與制定直接影響他們的各項決定;所有澳大利亞人應該能夠發(fā)展并利用他們的潛力為澳大利亞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貢獻;所有澳大利亞人都應有機會使講英語的能力提高到流利的程度,還要學習其他語言和發(fā)展跨文化的理解;所有澳大利亞人應該能發(fā)展和享用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澳大利亞各機構應該了解反映澳大利亞社區(qū)文化的多樣性。[12]
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實行所帶來的成果是顯著的。首先,開放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勞動力的輸入,促進了經(jīng)濟的繁榮和發(fā)展。其次,歷史上“白澳”政策的實行使其對英國依賴嚴重,這就影響了澳大利亞與其他國家的交往。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消除種族偏見,鼓勵各國移民移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澳大利亞的國際形象,也贏得了移民祖籍國的好感。這就使澳大利亞在國際交流和貿(mào)易中處于更加便利的地位。最后,多元文化主義政策是在維護澳大利亞社會同一性基礎上的多元,首先強調(diào)的是一個國家,其次才是各個民族。能夠使每個民族都平等地享受社會資源,有利于促進整體社會的和諧,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多元文化”一詞,從作為學術理念的出現(xiàn)到作為國家政策的實行,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在各國實行的過程中,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也仍有一些問題存在。我們需要明確,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的主體仍然是民族國家,同時民族國家中的多民族共處又是客觀事實。[13]多元文化主義相對于熔爐論的進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需要注意多元文化主義實行過程中,“多元”與“同一”的關系問題。注重“同一性”基礎上的“多元”才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李明歡.國際移民學研究:范疇、框架及意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3).
[3]高鑒國.試論美國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元主義[J].世界歷史,1994(4).
[4] 韓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辨析——以美國為例[J].史林,2006(5).
[5]王恩銘.也談美國多元文化主義[J].國際觀察,2005(4).
[6] 王希.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起源、發(fā)展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2-04: 7.
[7] 劉先照,阮西湖,俸蘭.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J].民族研究,1990(1).
[8]陸育紅, 鄭蕊. 多元文化主義的背后——淺談20世紀末加拿大的種族問題[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6):70-72.
[9]梁浩瀚.21世紀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挑戰(zhàn)與爭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2).
[10]高鑒國.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評析[J].世界民族,1999(4).
[11]阮西湖.澳大利亞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王鐵志,吳金光.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研究,1996(1).
[13]李明歡.“多元文化”論爭世紀回眸[J].社會學研究,2001(3).
責任編輯: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