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錦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非遺”語境下甘肅省民族音樂傳承與推廣研究*
劉 錦
(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提高我國國際文化地位”的總方針,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甘肅省少數民族音樂為例,結嘗試就新時期“非遺”語境下甘肅省民族音樂的傳承與推廣展開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音樂;傳承推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作為某個民族或地區(qū)文化遺產的,非物質的、歷史的某種文化或載體。按物質形態(tài)分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國際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就有關“非遺”的具體分類做了說明。納入“非遺”名錄,意味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國際范圍的廣泛認可,是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方式。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眾多,素有傳唱民歌的傳統(tǒng)。長期以來由于相對封閉,甘肅省內的少數民族文化如民族音樂等得到了較為完好的保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民歌的保護和開發(fā)工作中出現了很多爭議。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承甘肅民族文化,有必要在“非遺”語境下,展開有關民族音樂的傳承和推廣研究工作。
甘肅省民族音樂納入“非遺”后,社會各界對民族音樂的看法有所改觀,但從實際來看,仍然存在著認識不足和滯后的情況。由于我國政府的強勢地位,政府在社會資源的調度和審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政府在“非遺”語境下的甘肅省民族音樂的保護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需要對有關頂層設計加以改進。具體來講,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保護,政府可以借助行政力量,舉辦多種形式的民族音樂保護形式、增加對民族音樂保護的經費投入等等;二是對民族音樂藝人的保護,在此進程中,政府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對民族音樂的傳承,不僅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藝人加以扶持和保護,還需要為民族音樂注入新鮮血液,尋找民族音樂的傳承者。就全國范圍內民族音樂的傳承經驗來看,將民族音樂納入學生課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
具體來看,對甘肅省民族音樂的傳承,具體可以借助甘肅省本地的高校資源,通過與本地高校如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展開合作,共同建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或開設有關民族音樂課程,讓更多學生接觸到本省的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的傳承中,還應當注重少數民族在傳唱民族音樂過程中精神內涵的忠實保留。針對部分地區(qū)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其精神內涵的情況,我們在傳承甘肅省民族音樂時應當汲取教訓。
在對甘肅省民族音樂進行推廣過程中,一個不能忽視的考慮就是如何迎合社會大眾的文化需要。由于語言晦澀、曲調復雜,甘肅省民族音樂在推廣過程中,難以避免地產生了較大的壓力如受眾較小、市場難以接納等等,需要采取措施改變現狀。
現代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迎合了社會主流人群的藝術需求。在音樂方面,主流的音樂表現形式如流行樂、爵士樂等等,因其輕快的節(jié)奏、淺顯的意思表達等原因,受到大眾的喜歡。因此,在對甘肅省民族音樂進行推廣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流行音樂的優(yōu)點,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進行適當改編,融入現代因素,從而打開市場和人群。此外,對于民族音樂中的優(yōu)秀部分,還可以通過與歌舞劇、民族舞蹈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展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嘗試。
針對甘肅省民族音樂受眾少、市場規(guī)模不大、知名度不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除了對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加以適當改編以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加強與外界的交流,更多的對外輸出本省民族文化。就當前甘肅省的實際來看,甘肅應當充分借助近年來的“西北旅游熱”,打好旅游牌和“非遺”牌,以民族特色音樂為重點,對外展示多彩的甘肅民族文化。
一是大力發(fā)展民俗旅游業(yè),展示甘肅民族文化。甘肅的旅游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夠保持對全國乃至國際范圍內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本地旅游資源優(yōu)勢,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產業(yè),成為當前旅游開發(fā)乃至民族文化保護工作中的重點。從實際來看,可以借鑒四川省在旅游開發(fā)中的先進經驗,在熱點旅游目的地開設民俗風情區(qū),并與現代商業(yè)中心有機結合,發(fā)揮民族文化與商業(yè)中心的雙重輻射力。
二是大力推廣民族文化,促進外界對甘肅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對外推廣甘肅民族文化如民族音樂過程中,還應當注重與外界的互動和信息交流。通過深入了解外界和游客的文化需求,對文化推廣工作進行靈活調整,從而改進游客體驗、打造甘肅文化品牌,助力甘肅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音樂的推廣。
“非遺”語境下,甘肅省的民族音樂面臨著保護與開發(fā)的雙重困境。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推廣民族音樂文化,甘肅省應當在大力傳承本省民族文化的同時,充分借鑒外省的先進經驗。以綜合性開發(fā)策略、輔以現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借助近年來的“西北旅游熱”,傾力打造本省的文化品牌。■
[1] 趙文臻.甘肅省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與反思[J].黃河之聲,2017,06:80-81.
[2] 陳彥合.淺談甘肅民間本土音樂的藝術特色[J].黃河之聲,2014,17:88-89.
[3] 王匯涓.甘肅地區(qū)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科技,2014,03:64.
[4] 李松,樊祖蔭,張歡,蕭梅,謝嘉幸.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反思——“第三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fā)言[J].中國音樂學,2013,01:12-23+1.
[5] 王瑩.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大舞臺,2013,03:241-242.
[6] 李衛(wèi)紅.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初探[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2:53-55.
《甘肅省民族音樂保護傳承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YB113)
劉錦(1969-),女,甘肅臨夏人,蘭州城市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