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邱方瑾
摘要:晚清外交近代化在對朝鮮移民的政策嬗變中表現(xiàn)突出,而吳大澂、吳祿貞兩人先后被派至東北戍邊,對朝民政策嬗變具有關鍵意義。以甲午戰(zhàn)敗宗藩體系崩潰為界,前期吳大澂“招民屯墾、領照納租”的實邊策略仍屬傳統(tǒng)范疇;后期吳祿貞以國際法意識處理“間島問題”,在政權建設-文化教育-國籍認同三方面對朝民進行歸化管控,已經(jīng)具有近代化色彩。
關鍵詞: 吳大澂 ;吳祿貞;朝民政策 ;近代化
正文:
晚清外交近代化就其概念是指中國“在半殖民地化時期,從傳統(tǒng)的‘華夷秩序觀念和體系向以近代西歐國際法觀念為主導的‘條約體系轉型的過程”1,而這個轉型也正是在中西碰撞和清政府的外交實踐中得以完成,其中在對朝鮮移民的舉措中表現(xiàn)突出。19世紀中后期以降,隨著朝鮮難民的移入,晚清政府對其舉措受到來自朝、俄、日三方的不同壓力;而以甲午戰(zhàn)敗-朝鮮獨立為界,宗藩體系徹底崩潰,朝民舉措就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近代的過度態(tài)勢。作為晚清東北戍邊的關鍵人物,吳大澂、吳祿貞兩人因政治經(jīng)驗、時代局勢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措施就有了典型意義。
吳大澂,1835年生于江蘇吳縣,“自幼浸淫于樸學文化之中,雖出于‘清流名士,但始終抱有學以務實的經(jīng)世理想”2。而1860年代以來,東疆危機日益嚴重,至1880年,“棘手的伊犁交涉使中俄關系極度緊張,西北和東北邊防同時告急”3。早先治河有功的吳大澂被李鴻章舉薦,隨同吉林將軍銘安幫辦邊務,翌年升為督辦;也正是在這次謀邊過程中,吳大澂審時度勢,對200多年的朝民政策做出調整。不同于以往“嚴行驅逐”、確?!皩崯o寸椽尺土仍留該處”4的例禁政策,吳大澂主要在兩方面做出改變。
其一是1881年實行“移民實邊”,主張“變通舊章,招民墾種”,將刷還不歸的朝民納入實邊體系,“一體領照納租”5,為此對朝民非法獲得的土地一一清丈;后來受此影響更是“特劃圖們江以北長達七百里、寬四五十里的地區(qū)為朝鮮墾‘專墾區(qū)”6。其二是對實邊體系下的朝鮮移民進行法理管控,先是對在華朝民“查明戶籍,分歸琿春暨敦化縣管轄,所有地方詞訟及命盜案件均照吉林一律辦理”;后來要求朝民“隸我版圖,遵我政教,并酌立年限,易我冠服”,以“冠服”作為國籍認定的前提條件,然后“妥為扶綏,俾該民人得以安業(yè),用副一視同仁至意”7。由此可知,吳大澂的朝民舉措以實邊為根本目的,在接納朝民的同時強調朝民的歸化,即在“政教冠服”的傳統(tǒng)理念下對朝民進行區(qū)分,帶有民族歧視色彩和法理確認上的不穩(wěn)定性。
吳祿貞,1880年生于湖北云夢,1898年留學日本,是“清末從愛國轉向民主革命的軍官典型”8。而隨著1894-1904年間的兩次大戰(zhàn),日本取代俄國成為東疆危機的作俑者,取代清朝成為大韓帝國的代理人。1907年,日本以韓國“保護人”的身份派兵侵駐延吉龍井村,制造“間島爭端”,而“列強在謀求自身權益情況下,均默認滿洲南部為日本勢力范圍”9。此時有留日經(jīng)歷的吳祿貞被徐世昌派往延吉幫辦邊務,其朝民舉措也就由此展開。
首先,吳祿貞依靠“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用五十萬之一的比例尺繪成《延吉邊務專圖》……撰寫成長達十萬字的《延吉邊務報告》”10,有力證明延吉地區(qū)為中國領土的基本事實,在談判中贏得了日本的妥協(xié),解決了在華韓民的“領土”歸屬問題。其次是在日本統(tǒng)監(jiān)韓國、韓民身份復雜化的情況下,吳祿貞力爭韓人法權,主張“凡領有土地的朝鮮人,一律作為歸化人,其原有的國籍應即聲明消失”11,將領土與國籍相關聯(lián),確印了在華韓民的國籍屬性。最后是在明確國籍的前提下,吳祿貞一邊加強政權建設,“成立延吉邊務公署,在局子街各重要據(jù)點,設立派駐所,并設立管理韓人之機關——派辦處”12;一邊進行文化教育建設,1908年在延吉地區(qū)設立學務公所,規(guī)定“無論華韓人民,居此土者,皆準入學”13。這樣吳祿貞就從主權-法權-政權-文化等舉措中加強了在華韓民的國籍認同和文化認同,以條約規(guī)章加以鞏固,體現(xiàn)了國際法意識。
綜上所述,吳大澂、吳祿貞兩人先后參與東北戍邊并對朝鮮移民政策嬗變產生直接影響。而吳大澂以“政教冠服”為前提的“招民屯墾、領照納租”政策仍屬于傳統(tǒng)邊疆治理策略,對朝民自身有一定歧視性;吳祿貞基于國際法對延邊地區(qū)和在華韓民進行法理和文化上的歸化努力則具有近代色彩。應該認為,以甲午戰(zhàn)敗宗藩體系崩潰為界,晚清政府的朝民舉措具有明顯的時代性;而隨著東北亞局勢的不斷變化,在華朝民的地位變得既微妙又權重,清政府的政治實踐也愈加成熟和有力——既在公理觀念上接受,又在條約體系內量用,從而邁向外交近代化。
參考文獻
[1]龍向陽:《關于“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思考》,《求索》2007.8,200頁。
[2]王耘:《清末邊疆能吏吳大澂學政述評:兼論晚清經(jīng)世之學與治政實踐》,《東北史地》2011.4,61頁。
[3]陳勇勤:《吳大澂東調幫辦吉林邊防小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1,260頁。
[4][5][7]王其榘編:《清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1987.9,394、447、454頁。
[6]李梅花:《中國朝鮮族國家認同研究綜述》,《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2.3,99頁。
[8]姜龍范:《吳祿貞與東疆主權》,《東疆學刊》2000.4,37頁。
[9]許微微:《試析吳祿貞在“間島問題”交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原因》,延邊大學,2009。
[10]徐鳳晨:《吳祿貞與延吉邊務交涉》,《東北師大學報》1983.1,80頁。
[11]孫春日,樸興鎮(zhèn):《清代越界朝鮮人編入華籍之爭與中國國籍法的制定》,《延邊大學學報》2000.5,56頁。
[12]張景剛,趙霞:《吳祿貞延吉籌邊歷史功績探究》,《蘭臺世界》2012.3,43頁。
[13]趙興元:《清政府對圖們江北的朝鮮移民的管理》,《東北史地》2009.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