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志軍
摘要:指出了黃連木俗稱黃楝樹,既可作為園林風景用樹,又可作為木材油料用樹,在我國有著廣泛的栽培。詳細闡述了黃連木的栽培養(yǎng)護技術,以期為黃連木的栽培養(yǎng)護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黃連木;栽培;養(yǎng)護
中圖分類號:S56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99-02
1 育苗
1.1 種子收集
在秋季,當黃連木的核果由紫紅色向銅綠色轉變時,則證明果實已經成熟,此時種子成熟飽滿,是采收種子的最佳時期。種子采集工作應在核果成熟后的10 d內完成,以免核果從樹體上脫落,影響采集。母樹的樹齡及生長情況對于結出的核果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核果的采集應從長勢健壯,無病蟲害發(fā)生的20~40年生優(yōu)質高產黃連木母樹中進行。采集回來的核果應放到通風干燥處進行陰干即可,切記避免暴曬,以免油分流失而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
1.2 種子處理
種子的發(fā)芽需要有足夠的水分和氧氣,但是黃連木種子的種皮被蠟質層包裹,會大幅度降低種子吸脹吸水的效果,因此,采集回來的種子應進行及時的處理,以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處理時,可將核果放入含有5%石灰的溫水中進行浸泡,浸泡2 h后,人工進行揉搓,去除果肉及種皮周圍的蠟質層并用清水將種子沖洗干凈后進行蔭干,隨后根際播種時間進行播種或者貯藏。貯藏的方式一般選用濕沙貯藏,濕沙貯藏的地方應選擇無積水的向陽地,貯藏坑的深度和寬度以1 m為宜,長度根據(jù)種子的儲存量而定。儲存時將濕沙與種子按照3∶1的比例放入坑內,放到離坑底85 cm處,用沙將坑填平并插入少量秸稈,以保證種子的呼吸,隨后做成土堆即可。
1.3 選擇并整理苗圃地
黃連木為喜光植物,苗圃地的選擇以土壤有機質豐富,靠近水源且排水性良好的沙壤土為宜。若土壤耕層較淺,則可在秋季進行一次深翻,挑出石塊,并將土塊打碎,同時施入50 kg的硫酸亞鐵和1000 kg的有機肥。硫酸亞鐵可以減少黃連木幼苗期的病害發(fā)生,有機肥不但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還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若有機肥為畜禽糞便,則應確保其經過充分腐熟,以防殘留的病原菌及蟲卵對幼苗造成危害。苗圃的整理工作一般在播種前的7~14 d進行,苗床的高度可根據(jù)土壤的具體情況而定。若土壤粘重,且降水較多的地區(qū),可以做成高床,以防過多積水對黃連木幼苗造成影響。若土壤滲透性較好且降水量較少,則可適當?shù)慕档兔绱驳母叨?,以保證幼苗能夠吸收充足的水分。苗床的方向以南北為宜,以利于幼苗能夠接受更多的光照。
1.4 播種
黃連木的播種根據(jù)時間的不同可分為春播和秋播兩種,春播的種子需在秋天經過濕沙貯藏的過程,在翌年春季進行播種。春季播種時,經過貯藏的種子大部分已經破胸露白,采用條播的方式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播種溝的深度以3 cm為宜,種子之間的距離以23 cm為宜,播種后隨即覆上一層薄沙即可。春播的時間在土壤溫度和土壤墑情適宜的情況下,盡量早播,以利于延長黃連木幼苗的生長期,并減少夏季高溫對幼苗造成的危害。秋播的種子可以隨采隨播,于土壤封凍前播完。播種方式同春播相同。秋季進行播種,種子在早春即可出苗,生長較為健壯,但應注意鼠害的發(fā)生。無論是春播還是秋播,在播種后可以進行地膜的覆蓋,從而通過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來提高黃連木種子的發(fā)芽率、發(fā)芽整齊度和出苗速度,當大部分種子出苗后,撤掉地膜即可。
1.5 苗期管理
當黃連木幼苗長到4 cm左右時,可進行一次間苗,間苗的原則為去弱苗病苗、留壯苗,去過密苗,留稀苗,以減少幼苗之間對于空間及養(yǎng)分的競爭,從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當幼苗長到10 cm左右時,還需進行一次定苗,苗距一般在8 cm左右即可。黃連木幼苗的生長中心為根系,此時期應適當?shù)目刂仆寥浪?,促使根系向下延伸,達到蹲苗的目的。在澆水或者雨后,還應該進行除草工作,松土除草不但能夠減少雜草與幼苗對于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的競爭,還能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增加土壤當中的氧氣,利于幼苗的生長,并促進幼苗提前木質化。松土除草的工作需在整個幼苗期進行,每間隔1~2周進行一次。黃連木為喜肥作物,幼苗管理過程中,應根據(jù)幼苗的生長情況進行施肥。當苗木處于幼苗生長期時,施肥種類主要以氮肥為主,磷肥為輔,以促進植株營養(yǎng)體的生長。當苗木進入到硬化期時,則應以鉀肥為主,磷肥為輔,以促進苗木幼莖木質化,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期應停止施用氮肥,以免造成植物徒長,越冬時形成枯梢。
1.6 病蟲害防治
黃連木病害發(fā)生較少,蟲害發(fā)生的較多,苗期的主要病害為立枯病,主要蟲害是蠐螬。
1.6.1 立枯病
黃連木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該病菌以菌核和菌絲的形態(tài)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氣溫升高后,病菌開始侵染植株。如黃連木在剛出苗后,真葉展開前感病,則幼苗基部受害,表現(xiàn)出倒伏。當苗木木質化后感病,多是植株根部受到侵染,被侵染的根系開始腐爛,導致植株枯萎,但不倒伏。立枯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在選擇苗圃地時,避免選擇排水不良及土壤過于粘重的地塊,以免影響根活力。同時注意避免播種密度過大,且及時間苗,以促進壯苗形成,減少病菌侵染幾率。播種前還可用高錳酸鉀和硫酸亞鐵分別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消毒。若植株出苗后感病,可用敵克松進行葉面噴施,每星期噴施一次,連續(xù)噴施2~3星期即可。
1.6.2 蠐螬
蠐螬為鱗翅目,金龜子總科害蟲,以幼蟲和成蟲的形式在土壤或者植物殘體中越冬,春天氣溫上升后,開始活動。蠐螬主要集中在距離地表10 cm處的土層處,以黃連木幼苗的根部為食,當?shù)厣喜糠挚菸螅洲D移到其他植株繼續(xù)危害,另外,被啃食的根部由于形成了傷口,也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由于蠐螬對于未腐熟的有機肥有趨向性,因此在施用有機肥時,應確保其經過完全腐熟。蟲害發(fā)生嚴重地區(qū),可進行深翻地,以改變越冬幼蟲生存環(huán)境,降低翌年的害蟲基數(shù)。播種時,可用辛硫磷乳油進行溝施,以預防蟲害發(fā)生。還可利用白僵菌等生物農藥來減少害蟲的發(fā)生。
2 整地造林
黃連木喜光怕澇,選擇造林地時,應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段。黃連木對土壤要求并不嚴格,多數(shù)土壤情況下都能正常生長。但是土壤肥沃,通透性良好,pH值在6~7之間的沙壤土更有利于黃連木的生長。選擇好造林地后,應將種植穴周圍的石塊及雜草清除干凈,清理工作可以同整地工作同時進行。若造林地為山地或者丘陵,則可采用魚鱗坑的整地方式,以防止水土流失。若造林地為平原,則可采用穴狀整地的方式進行整地,穴的大小及多少可根據(jù)苗木根系的大小及造林的目的而定。
3 苗木栽植
黃連木苗木可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栽植,春季以土壤解凍后,苗木萌芽前10 d左右栽植為宜,秋季以苗木落葉后栽植為宜。起苗時,選取高度相近的1~2年生壯苗,以利于水土保持,便于后期的撫育管理。起苗后,應及時運輸栽植,栽植時,將樹苗放入事先挖好的穴內,放置深度以根頸距底邊7 cm左右為宜,隨后用濕土填回種植穴,回填高度稍微高于根部,并將苗木輕輕向上提起,使根系在土壤中保持舒展狀態(tài),隨后用腳將土踏實并繼續(xù)填土踏實,回填高度與土表齊平即可。最后澆定根水并附上15 cm的土堆即可。
4 養(yǎng)護管理
造林后的黃連木,一直到樹木郁閉,這期間需要每年進行1次施肥和2~3次松土工作。另外還應對黃連木樹體進行整形修剪工作,以促進樹體生長。
4.1 水肥管理
當苗木處于幼齡階段,主要是進行營養(yǎng)體的生長,此時期的施肥應以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以促進幼年樹的生長。成年樹的施肥每年可進行2~3次,秋季采果后應施用一次有機肥,每株50 kg,采用環(huán)溝施的方式進施肥,施肥的位置應在樹冠滴水線處。萌芽前,為了促進營養(yǎng)體的生長,可進行一次追肥,追肥以氮鉀肥為主。盛花期對養(yǎng)分的消耗較大,此時的施肥以氮磷肥為主,以增加果實品質。追肥最好的雨后或者灌水后進行,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若無灌水條件,則應注意水土保持,雨水較大的地區(qū)還應注意挖排水溝,以免林地積水。
4.2 整形修剪
栽植后的黃連木幼樹修剪工作應在深秋進行,此時的修剪目的是使幼樹保持一個良好的樹形。主要的樹形有心形和圓頭形兩種。當幼樹進行初果期,主要采用摘心、抹芽等修剪技術,來處理好枝條之間的關系,繼續(xù)培養(yǎng)樹體骨架及結果枝,為結果打下基礎。盛果期的修剪以疏枝為主,修剪時應疏除弱枝、病枝、交叉枝等,以增加樹冠內部的通風透光性。當樹體進入到衰老期,可通過短截和重回縮的方法,以促進新枝的抽出,達到復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 賀.黃連木的栽培管理技術及綜合利用價值[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36):12962~12963.
[2]陳世繪.黃連木樹苗的培育及養(yǎng)護管理技術[J].農技服務,2013(1):63.
[3]吳志莊,王道金,厲月嬌,等.施用生物炭肥對黃連木生長及光合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2015(6):992~997.
[4]牛正田,李 濤,菅根柱,等.黃連木資源概況、栽培技術綜合利用前景[J].經濟林研究,2002(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