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體會。
【關鍵詞】初中歷史;興趣;教學效果;巧設疑問;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活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新課標非常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了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要“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內容,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在學習方式方面提出了“要我學”為“我要學”。
一、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設置的問題必須要有引導性和探究性,因為現在強掉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如果問題的設置形式不能多樣的話,就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課堂的生命力無法釋放出來。如我在講授《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節(jié)“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fā)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時,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fā)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做出“中國”和“西漢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fā)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fā)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也有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吹竭@種用繩子串木簡做成的書,引發(fā)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fā)明太偉大了。我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西漢發(fā)明了紙,為什么東漢蔡倫又要改進造紙術?”由于課文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很難準確,而這個問題又是必須了解的。我告訴學生:“在蔡倫之前造的紙質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進?!蔽矣种钢恫虃悺穲D說:“東漢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造紙原料請同學們在書中找出。”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fā)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二、利用故事,激發(fā)興趣
在講授歷史課當中,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可以考慮將一些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但是在選擇歷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以及將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分析,以確保所選擇的故事能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故事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最后由老師來評判。
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先講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故事,“三顧茅廬”和“赤壁之戰(zhàn)”之后問學生那一時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團?你支持哪一方?為什么?提出適合的問題,既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求趣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 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講授《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lián)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jié),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逃出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jié)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
四、組織活動,培養(yǎng)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與其它課相比具有較大的自由度,主要體現在它的形式可由組織者自行選擇。因此,可以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根據自己的意愿輕松地進行交流,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并給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這類活動課可供選擇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針對歷史上某一有深刻意義的內容舉辦故事會,讓學生通過故事的描述,將這段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有的是開展“歷史辯論”,將學生分成兩派,針對某一歷史問題或人物暢談各自的見解。此外還有的是歷史知識競賽形式與研討會的形式等。例如我在前不久組織學生辯論活動,題目是“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大家參與熱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歷史課外活動課屬于課堂之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引導學生步入知識殿堂的鑰匙。初中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明確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效率地目的。
【參考文獻】
[1]傅元根.歷史教師如何自主整合課程資源[J].歷史教學,2002年09期
【作者簡介】
寧傳玉,大學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