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霞 楊曉光
摘要 教育問題是關乎國家長遠發(fā)展的重大問題,良好的高校招生制度是一個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德國經過數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模式,為其在戰(zhàn)后二十年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人才基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比中德之間的現(xiàn)行高校招生制度,對我國招生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國 德國 招生制度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04
教育問題是關乎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關乎一個國家長遠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問題。德國在二戰(zhàn)后短短的二十年時間一躍成為歐洲霸主,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它為德國的經濟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而良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有完善的招生制度作為前提,德國經過數次招生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模式。然而,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教育領域的改革勢在必行,而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教育領域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所以,研究德國的招生制度模式可以為我們面臨的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東西。
1中德招生制度的差異對比
中德之間由于存在著社會制度、政治體制、歷史發(fā)展以及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兩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兩國在招生對象與考試模式、考試內容與方式以及招生管理體制上都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
首先,從招生對象與考試模式上來說,德國的大學在招生模式上不同于中國的競爭選拔模式,它不是像中國將所有報名考試的學生進行統(tǒng)一考試,進而以分數進行總體排隊、總體評價,這種模式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為中國的經濟的高速度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我們應該承認在這種模式存在著它固有的一個缺陷,那就是被人們詬病多年的“一考定終身”。德國的招生模式屬于資格考試制度,即獲得高中畢業(yè)資格者有權依據個人意愿申請自己感興趣的大學及專業(yè)。而高中畢業(yè)資格的獲得是在高中的第四學期,根據國家標準,在州有關的教育部門監(jiān)督下,由完全中學的校長根據平時成績決定學生有無畢業(yè)考試資格,只有獲得了這個資格并在考試中考試合格,才能獲得高中畢業(yè)資格,有權申請大學。但是,持有此資格的學生并不一定可以順利申請到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還需另外進行審查和考核,從而更加全方位地了解申請者的綜合素質水平。而隨著德國招生制度的改革,德國的招生對象不僅僅局限在高中畢業(yè)生之中,開始重視從在職人員中招生大學生新生,使得部分招生對象在入學之初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職業(yè)技能。
其次,從考試內容與方式看,德國的資格考試分為筆試與口試,共四個科目,其中前三個科目為筆試科目,最后一個科目是口試科目。四個科目在選擇過程中必須包含語言、文學、藝術,數學、自然科學、技術科業(yè),社會科學。此外,宗教和體育也可作為考試科目,而之后的口試必須是前面未經選擇過的科目。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高考考試內容,從1999年開始,我國普遍實行3+x考試,3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而x即所謂的文科綜合(包括政治、地理、歷史)、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考生只選擇其中一個綜合科目進行學習與考試,這樣一來,雖然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讓他們自由選擇學習科目,從而學有所長。但是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所涉獵的范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局限,使得文、理科學生對自己未選擇的綜合類科目所包含的知識知之甚少,而且只重視知識水平的考察,忽視了對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考查,這將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也不能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考查。
最后,從招生管理體制上講,德國是一個聯(lián)邦制的國家,其聯(lián)邦有十個州和一個市組成,政治體制上的統(tǒng)一之后,其招生方式也在發(fā)生著改革,但基本上實權還是歸各州所有,聯(lián)邦政府只是負責制定政策法規(guī),調整招生標準,從宏觀上控制招生考試的運行,這樣既保證了聯(lián)邦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的實現(xiàn),又充分給予了地方州政府一定的自主權,有利于他們針對地方實際,發(fā)揮地方特色,靈活把握,實現(xiàn)聯(lián)邦體制下自主選擇學生的自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州政府在招生管理時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而且在此過程中聯(lián)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教育管理機構并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友好合作的關系。而在我國,從古至今的大一統(tǒng)觀念固化著人們思維,加之現(xiàn)有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匱乏,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全國統(tǒng)一招生管理模式才是體現(xiàn)教育招生公平的最佳途徑。因此,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教育部主持的垂直招生管理體系,依托國家權威,依靠國家行政指令指導地方招生工作,在此過程之中國家意志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然而,我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地區(qū)差異較大,在如此巨大的國土之上推行統(tǒng)一的招生管理模式,不利于各地方根據自身實際和特點進行學生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教育個性的發(fā)揮。
2德國招生制度對我國招生制度改革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到,與中國相比,德國的招生制度在某些方面的確存在著其自身的一些優(yōu)點,而這些正是我們今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當中所必然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所以德國的招生制度中的這些優(yōu)點正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為我們的今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2.1探索實施多樣化的考試方式,破除“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模式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一直在實行高考一年一考制度,每個中國人仿佛也只有經過了高考,自己的人生才算圓滿。一考制度雖然節(jié)約成本,考試和錄取方面的工作量小,但是這也造成了“一考定終身”的慘烈局面,一次考試就將面臨社會對一個人學業(yè)水平的確定性評價,就將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軌跡,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我們并不否認幾十年的高考制度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與社會對高考的熱情愈來愈加熱烈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人對高考制度越來越陌生了,一個被神化的制度已經成了許多考生的終身之痛。通過與德國招生模式的對比,我們得到啟示:探索實施多樣化的考試方式,破除“一考定終身”的原有模式將成為我們今后改革的重點。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接受采訪時也談到:“這一次改革瞄準的靶心就是‘一考定終身,在未來的改革中,考試將實施多樣化的考試方式,考試可能將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進行多次考試,給考生多次機會?!?
2.2推行多方位的綜合評價體系,從全方位考查學生
從我國現(xiàn)有的招生考核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來看,我們評價標準仍然只單純地停留在對學生學習成績,也就是知識水平的掌握的程度上來考查學生,這種評價體系很難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考查和綜合評價,從對比德國的模式給我們啟示,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高考招生綜合評價體系勢在必行。這套體系應該包括考試內容、方式的多元化改革和錄取模式的多元化改革兩部分,考試內容和方式的改革是改革的根本,將改變現(xiàn)有的以知識考查為本位的單一標準,而錄取模式的改革則是內容改革的前提,只有我們的高校在錄取時采取多元化的錄取標準,注重學生平時成績、各方面素質以及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Φ木C合評價標準,不以單純的考試成績來判定一個學生的能力,考試內容、方式的改革才能得以進行。推行綜合評價體系將有利于從全方位地考察一個學生,不僅能夠帶動中學素質教育的開展,還有利于今后高校綜合性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然而,這些設想都還停留在理論,甚至說是幻想階段,具體的措施還有待教育政策制定者進一步去探索。
2.3探索統(tǒng)分結合的招生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教育部門與高校的招生自主權
我國現(xiàn)行的招生管理體制是以教育部為主持的垂直招生管理體系,這種體制雖然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限制了由于地方和高校權力過大而引發(fā)的腐敗現(xiàn)象,但是不利于地方教育部門與各高校針對自身特點與實際情況選擇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教育個性的發(fā)揮。對比德國的模式,我們應該探索一條統(tǒng)分結合的招生管理體制,盡可能擴大地方教育部門與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利。教育管理部門只負責監(jiān)管,而在招生范圍、標準、類型上由地方與高校決定。只有放開招生自主權,地方教育部門才能真正發(fā)揮自身特點與優(yōu)勢,高校才能真正量才錄用,真正實現(xiàn)選拔與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的目的。
2.4建立與改革措施相適應的招生監(jiān)督機制與群眾參與機制
有一句話叫“權力滋生腐敗”,我們國家在探索教育改革特別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過程當中,為了使改革之后的制度更適應未來的發(fā)展,會不可避免的將部分權力下放到地方,這就會使得部分人有了腐敗的溫床,在招生過程中為謀一己私利而玩弄權力,這與我們的改革初衷是相違背的,不僅危害到了考生們的利益,更破壞了招生制度的公平性。所以,在我們進行招生制度改革過程中應當建立和完善一套與招生制度改革相適應的招生監(jiān)督機制與群眾參與機制,保證改革措施真正可以使廣大考試得到實惠,確保高考招生制度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3小結
綜上所述,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的招生制度改革將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還將有眾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本文通過與德國招生制度的對比為中國的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些許建議,希望能夠成為未來改革路上的一塊“墊腳石”,也希望的教育政策制定者能夠抓住時機,加快制度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