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立平+左文驥
[摘 要]以嘉善空中課堂為例,從為何建設數字化云教學平臺、數字化云教學平臺何以能促進教育公平以及數字化云教學平臺應用評價三個層面,闡述了在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借助空中課堂這一新型的課堂生態(tài),讓縣域學生共享名師優(yōu)質教學資源,推進教育公平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嘉善空中課堂;數字化云教學平臺;資源共享;教育公平
如今,信息和資源共享逐漸成為大眾頻繁使用的詞匯,也為教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推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課堂形態(tài)和生態(tài)越來越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路徑靈活多樣。而信息化如何促進區(qū)域教育公平、互聯網時代的智慧教育新模式等,已經成為國家、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行業(yè)學者們共同關注和研究的課題。浙江省嘉善縣于2014年啟動建設縣域數字化云教學平臺——嘉善空中課堂,經過幾年的運行和發(fā)展,在集聚優(yōu)質教學資源、服務和惠及學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筆者就建構縣域數字化云教學平臺過程中的重要“節(jié)點”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建構縣域數字化云教學平臺
應堅守教育公平
所謂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保障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從本質上來說,是指教育機會起點上的公平而非結果上的公平;從教育行政的角度來說,做到教育公平就是保證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擁有平等的教育資源。老百姓對教育公平的期盼是能夠共享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為此,筆者以為,在全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通過建設并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這一路徑來實現教育公平。基于此,嘉善縣在論證為什么要建設空中課堂的過程中考慮了以下三個層面。
一是從“互聯網+教育”提出的要求看數字化云教學平臺建設。2015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鼓勵互聯網企業(yè)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fā)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墩憬〗逃畔⒒笆濉卑l(fā)展規(guī)劃》提出,要通過技術促進公平和終身學習,給每個學習者一個公平的機會,并獲得有效的學習成果,促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基于此,以共享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教師總在身邊”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云教學平臺——空中課堂便應運而生。
二是建構嘉善空中課堂是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有力抓手。在經過反復論證后認為,建設空中課堂是以推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為價值追求,以提升教育質量為主要目標,以網絡教學為基本途徑,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提升利用教育信息化服務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讓全縣學生暢游空中課堂,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參與交互式學習的同時提高參與未來學習的能力。
三是嘉善空中課堂是縣域公益課課前課后的微課網絡教學平臺。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規(guī)律,而嘉善空中課堂要給學生的課前和課后提供一些學科的“養(yǎng)料”,是學生課堂常態(tài)學習的一個有益補充。因此,在頂層設計的過程中,就可以考慮依托空中課堂集聚全縣名師教學資源,公益性地惠及嘉善學子。同時,空中課堂的學習屬于移動學習的范疇。移動學習的資源在時長的構成上以聚焦學科核心知識解析為特征的微課更為合適。結合初中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教學資源在架構的形式上著力微課教學。既關注所有學生都能學懂核心知識即普適性,又讓學生根據課程自我選擇學習菜單即選擇性,而且在練習的設置上體現分層。
二、建構縣域數字化云教學平臺
促進教育公平的著力點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本身具有交互性。交互式教學將學習建立在師生之間圍繞學科核心問題質疑釋疑而衍生的信息和情感交流需求的基礎之上。
一是平臺板塊的設計應突出“多向交互”性,衍生虛擬而有“溫度”的教學共同體。對照交互教學特點以及學科資源和學生學習實際建成的教學平臺是在云計算技術環(huán)境下,將學生課前、課后學習的內容,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通過微課點播、練習反饋、師生在線討論答疑等管理子系統(tǒng)封裝成“云服務”,同時,也可以組織教師定期推送精心準備的習題以及微課資源,讓學生在家即可享受到“教師總在身邊”的服務。
筆者認為,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yōu)雅的過程,設計數字化云教學平臺時要對“教育”二字心存敬畏,要有做教育的情懷,即空中課堂應該多點“溫度”。因此,嘉善空中課堂的建設,是為了實現名師、骨干教師和全縣所有登錄平臺學習的學生進行虛擬而有“溫度”的交互,讓鄉(xiāng)鎮(zhèn)學校學生和城區(qū)學校學生因嘉善空中課堂的學習而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生成同一知識點下“1+n”型網絡學習共同體。
二是平臺建設團隊應突出“融合交互”性,實現城鄉(xiāng)教師和學校融合發(fā)展的愿景。為此,從嘉善空中課堂功能定位以及運行管理等維度進行考量,組建了先行試點應用、慕課研究以及資源建設三支隊伍,隊伍之間的功能定位是融合交互,既有獨立分工又有合作交融。
其一,空中課堂先行試點學校的應用管理隊伍。根據工作需要,確定縣城4所和鄉(xiāng)鎮(zhèn)2所學校為空中課堂應用管理試點學校。同時,要求各校結合縣域層面空中課堂實施方案的要求,制訂適合本校學生的空中課堂學校實施辦法,開展空中課堂應用管理工作。
其二,有志于微課、慕課先行先試的嘉善縣20所學校組成的慕課試點學校(JS20),全縣共34個備課組參與。試點學校的覆蓋面涉及小學到高中以及職業(yè)教育,涵蓋了鄉(xiāng)鎮(zhèn)和城區(qū),并組建了核心研究團隊,累計125名一線教師和指導專家開展慕課研究。
其三,依托縣學科名師、骨干教師班培訓平臺,提高名優(yōu)教師翻轉課堂設計的理論水平和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能力。這是保證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核心。為此,在推進工作中,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頂層設計慕課教學研討及培訓活動,讓慕課正式走進嘉善縣的課堂教學,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與學”系列活動,通過專家理念引領、教師思想大討論、課堂觀摩研討等形式,就微課設計與制作以及如何翻轉課堂進行聚焦和研究。自嘉善空中課堂啟動建設以來,嘉善縣各學科特級教師、名師、骨干教師以及學科教研員累計400人次參與微課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形成教材序列的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社政五大文化學科七八年級上下冊、九年級上冊同步微課資源,初升高銜接課程資源等共1015個。
三是學生學習方式應呈現“立體交互”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數字化云教學平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學生可以在線交流學習感受,即時分享學習心得,將“固定式”“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靈活性”“多樣性”轉變,打破了學生學習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被動局面。同時,學生的學習是基于在平臺上看微課視頻,然后進行作業(yè)檢測,再結合平臺反饋功能進行交互往復的學習?;诖耍诳罩姓n堂的立體交互式移動學習建模應著力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學習環(huán)節(jié)設計體現交互。在學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通過網站學習平臺的學習流程操作示意圖以及任課教師的定向輔導等舉措,明確學生在學習環(huán)節(jié)上做到:課前的微課先學以及自學練習檢測;師生知識點網絡答疑。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留下的問題,其他學生在學習同樣內容的時候可以給予解答。同時,在設計上要求教師每隔一天進行查看,結合學生在線問題情況予以通識或個別留言指導答疑。
其二,教學內容選取便于交互。空中課堂的學習,教學內容是核心。為此,要求微課的腳本在學科內容的設計上要簡明、精準地講解核心知識點;在知識呈現的形式上力求做到任務驅動,即以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度思考和學習。另外,在練習作業(yè)的設計上采用基礎題、能力題和拓展題三大題型格式,并結合學科特質,要求教師滲透一些綜合性討論的試題,讓學生在平臺的討論區(qū)進行交流,提高學習的交互性。
三、建構縣域數字化云教學平臺
在評價體系上要體現多維
首先,學生的交互交流需要哪些平臺工具?為此,構建了“分享交互式”交流評價工具。通過留言功能區(qū)、語音視頻交流、資源分享工具等三種形式,促進師生、生生線上交流。
其次,怎樣保護學生持續(xù)的學習熱情?為此,構建了層級式學習積分激勵機制。建立從學生登錄簽到到微課學習、作業(yè)檢測、發(fā)帖交流以及參與話題互動等有助于學習交流的一套學習積分獲取激勵機制。按照傳統(tǒng)文化中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等層級設置積分激勵,更好地激勵學生參與空中課堂的學習。同時倡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現“學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最后,如何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為此,通過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梢蕴峁└嗟膫€性化數據供教師深度了解每個學生,從而實現讓“教書”更多地向“育人”轉化。即借助網站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系統(tǒng),可以存儲學生在學習微課以及參與答疑和習題解答等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痕跡,從而能夠自動分析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較為薄弱的學習內容,為每一位學生推送適合自己認知實際的學習內容和檢測試題,逐步實現個性化的教學。
總之,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運用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周末和寒暑假能自主加強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習渠道,增強學習內驅力,培養(yǎng)適應未來的學習能力是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和研究的課題。期待著未來的某一天,在信息化浪潮的引領下,“教育鴻溝”將會被徹底填平,每一位學生都將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實現個性化學習,獲得發(fā)展。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