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娟
【摘 要】 在人學習、訓練、實踐經(jīng)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yǎng)的基礎上形成與發(fā)展,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對客體美的認識、評價和再創(chuàng)造,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審美鑒賞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規(guī)律和美的理想去改變世界,發(fā)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縱觀語文教材,課文中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優(yōu)美深邃的文學意境無不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因此教師應當把審美教育寓于語言文字訓練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美育因素去誘發(fā)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質(zhì),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5-0-01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nèi)容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一、想、體味課文的再現(xiàn)美
在教學中,我們要竭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展開想象,在想象中創(chuàng)設情境。
《草原》一文語言文字優(yōu)美、情境美,我著力引導學生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展開合理的想象,體味課文的再現(xiàn)美。課文寫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到處翠色欲流”。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現(xiàn)草原的奇麗風光,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美景,跟著課文錄音,作遐想游覽。然后,又讓學生動手把想象的畫面畫一畫。學生們就如親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樣,無拘無束地策馬前進。
二、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我們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形象還有許多,有偉人,有貧民,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美麗紛呈,各具特色。而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過對立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nèi)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zhì)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四、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美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的人、事、情。扮演角色,體會情境,一般有進入角色、分角色朗讀、直接表演、改編課本劇等形式。例如:筆者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小動物,老師則充當起了荷葉姐姐,在“荷葉姐姐”的帶領下,“小動物們”一會兒學小水珠躺在荷葉上滾來滾去;一會兒學小蜻蜓立在荷葉上;一會兒又模仿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呱”地唱起了歌;一會兒還學小魚兒游起了泳。在快樂的角色體驗中,學生準確理解了“躺、立、蹲、游”等詞語的意思。同時,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荷葉姐姐給小伙伴們帶來的快樂,使接下來的朗讀變得情趣盎然,生動活潑。
六、在品味語言中探究意境美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jīng)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币囵B(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fā)現(xiàn)美、品體美,鑒賞美。特別是那些微文大義、精言妙語、情韻深藏的句子,應讓學生仔細揣摩、玩賞,強化語感訓練,充分讓學生領悟到情之所在,從而潛移默化受到感染。例如:《瑞雪》一課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詞句,特別是這一課中的詞語更是值得細細地玩味。如:紛紛揚揚、凜冽、籠罩、巍巍等,這些詞語既是語言訓練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讀好課文的關鍵。在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在初讀課文后我邀請了幾位小朋友把自己認為最難寫的一個詞語寫在黑板上,在書寫、品評、糾正詞語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這些詞語的音、形。詞義的理解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我把力氣花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咬文嚼字上,引導學生自己品味語言文字之美。例如,在品讀下雪這一部分時,我問學生雪那么大,我們怎么讀才能把雪讀得很大很大呢?學生通過讀書發(fā)現(xiàn)要抓住重點詞讀出雪的大,像“大片大片”、“紛紛揚揚”、“籠罩”等。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又引導學生通過用碎紙片模擬下雪情景感受“大片大片和紛紛揚揚”,讓學生用動作演示什么樣才是“籠罩”,通過看圖理解“巍巍群山”,并以此來指導學生讀出雪的大,雪的美。通過讀悟、演示、看圖等,學生充分體驗到了課文語言文字之美和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形式外,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想象情境等等,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文靈活處理,巧妙運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抓住審美教育這一課題,從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閱讀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識、發(fā)展語言,從而升華美的情感,培育美的想象,激發(fā)美的創(chuàng)造,最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精神愉悅,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傾聽欣賞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