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
摘 要 網絡輿情體現信息時代特點,是傳統輿情在互聯網媒介上的體現或延伸。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則進一步限定了網絡輿情的范圍,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自己關心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意愿、態(tài)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具有輿情事件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行為的非理性和輿情的迅捷性和難控性等特點。高職院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主要落實在網絡輿情收集和預警、監(jiān)控和應急聯動三個方面。
關鍵詞 高職 網絡輿情 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意愿、態(tài)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絡輿情體現信息時代特點,是傳統輿情在互聯網媒介上的體現或延伸。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則進一步限定了網絡輿情的范圍,主要是指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職工(在這里主要研究高職大學生網絡輿情群體)對自己關心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各種情緒、意愿、態(tài)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絡輿情公共事件,也可稱之為中介性社會事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校本意義上的中介性社會事項。主要指在高職院校內的涉及到與大學生學習、生活、權利、情感等有關的事件,并受到關注的事項。如有關學生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的事項,有關學校發(fā)展決策計劃方案等的事項。第二,非校本意義的中介性社會事項。比如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社會民生熱點問題、各種社會突發(fā)事件等。
2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2.1網絡輿情事件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國內外重大事件、敏感問題、校園內的公共事件和校園周圍的安全問題等,所有可能引起網絡輿論風暴的中介性事項,都有可能在大學校園網絡中間形成熱烈討論,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
2.2網絡輿情行為的非理性
一般情況下,高職大學生有著較為正確的是非觀,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都能保持正確的方向。然而在高校網絡輿情形成過程中,由于學校生活較為單純,信息來源較為閉塞,95后大學生又生活過于優(yōu)越嬌慣抗挫折能力差以及缺少社會經驗,很容易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釀成負面網絡輿情。表現為發(fā)表過于偏激、帶有激烈情緒和個人色彩的觀點,甚至出現一些低級、無理的爭吵謾罵。
2.3網絡輿情的迅捷性和難控性
網絡的便捷性、匿名性為高職大學生無拘束的發(fā)言和溝通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同時互聯網具有雙向交互式的信息傳播渠道,可以第一時間直接與別人發(fā)生聯系,進行跨時空的相互交往。如果某帖子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會立刻其他同學的共鳴,反復轉帖和跟帖,迅速形成網絡輿情。
3高職院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的構建措施
3.1建立聯動高效的校園網絡輿情收集和預警機制
3.1.1成立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辦公室
由校黨委副書記親自掛帥,成立網絡輿情協調領導小組統一領導,成員由學校宣傳部、校辦、學工部門、保衛(wèi)部門、網絡中心等職能部門組成。各部門分工明確,責任明晰,信息互通,聯動高效。
3.1.2 建立聯動高效的校級、學院級和班級三級校園網絡輿情收集和預警管理體系
強化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充分調動和發(fā)揮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好校園網絡輿情的收集和檢測工作,從信息的收集、信息匯報到信息處理各方面都要保證渠道的順暢和及時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必須及時了解日常生活中學生的動態(tài),尤其對發(fā)生在身邊的突發(fā)事件要有一個敏感和清醒的認識,并能夠將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反映到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辦公室。要重點關注網絡維穩(wěn)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的網絡技術,進行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話題的收集。在網絡輿情泛濫前,要有預警,對于比較敏感的話題,要從積極的方面進行引導。通過校園網絡輿情隊伍建設,將輿情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將信息反饋到有關決策部門。
3.2建設高效的校園網絡輿情監(jiān)控機制
3.2.1網絡輿情常常會引起輿情危機,對突發(fā)事件要加強監(jiān)控
通過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如網爬蟲技術來進行信息的自動檢測和監(jiān)控來加強輿情監(jiān)督,對有害信息進行必要過濾,將輿情危機控制在源頭上,避免帶來傳播危害。有害信息的有效過濾方法很多,如斷開物理連接、地址庫過濾和防火墻過濾等。通過校園網絡的實名驗證和進行網絡日志記錄的方式對即時通信和網絡聊天的內容進行監(jiān)控,對網絡輿情的控制實際效果很好,特別是在校園輿論比較活躍的版塊進行實名制,可以較為有效地避免外來人員過激輿論的傳播。
3.2.2加強網絡設備自身的信息排查工作
往往由于沒有足夠的線索和證據,控制網絡消極輿論非常困難。因此,通過網絡系統設備進行網絡的建設來增強對突發(fā)事件的排查,掌握網絡信息的線索和證據,有利于保障校園網路的通訊、網絡輿情的安全,排除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和突發(fā)事件的隱患。
3.3建設高校網絡輿情應急聯動機制
3.3.1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在校園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中的重要作用,將網絡管理和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聯系起來。通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導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覺。
3.3.2加強校園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
要對輿情信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保持對輿情信息的敏感,能夠及時地掌握輿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來加強對輿情的控制。如通過培養(yǎng)網絡輿論引導評論員,在高校內部組建一支人員構成齊全,熟悉網絡語言特點和規(guī)律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從事網絡輿情的日常輿情引導工作,圍繞熱點主動撰寫貼文,有效引導網上輿情。
3.3.3建設校園新聞發(fā)布機制,及時有效開展信息發(fā)布
對突發(fā)事件,對易引起輿情危機事件,信息渠道的暢通、快速、公開非常必要。建立高職校園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將事件的真相實事求是地告訴師生,最大限度地壓縮‘緋聞,把師生關心的相關動態(tài)信息和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通過手機和網絡等方式及時、快捷地告知公眾,不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發(fā)事件的解決和化解,從而有效地穩(wěn)定局面,安定人心”。
3.4做好重大突發(fā)事件和特殊敏感問題網絡引導的應急預案
在校園網絡輿情管理工作辦公室統一領導下,學校相關各個職能部門都要充分熟悉應急預案的內容、流程,明確各自部門的主要職責,了解必要的處理方法,當網絡突發(fā)事情發(fā)生時,做到有章可循,有條不紊的開展工作,既不盲目急躁,也不驚慌失措,把危機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參考文獻
[1] 劉毅.網絡輿情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張合斌.高校校園網絡社區(qū)輿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東南傳播,2009(11).
[3] 李昌祖.網絡輿情研判的類型及其制度建設的途徑思考[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0(6).
[4] 劉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2).
[5] 周建勝,范志軒.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及引導處置機制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8).
[6] 巫明川,郭寶林.校園網絡輿情突發(fā)事件管理及應對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