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馬書生
[摘 要]高中階段語文課堂尤其呼吁教學有效性,希望能優(yōu)化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認識的方法和途徑,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而問題的設計,作為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設計主問題,巧用追問,用“隱藏”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以問促思,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以問促思;問題設計;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1402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中提出:“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問題化組織,將教學內容轉化為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問題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笨梢姡挥刑岢隽饲泻蠈W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問題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的問題,才具備能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價值。
而從目前劃分的思維發(fā)展的五個階段來看,具有辯證邏輯思維是思維發(fā)展的最高水平,這種思維的發(fā)展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所以,對于“處于理性精神與批判思維成長的關鍵時期”的高中生,通過課堂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其辯證思考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思維發(fā)展,提升其思維品質,讓其成人、成才,是非常必要而有意義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既是對學生心靈的滋養(yǎng),也將是語文教育革新的亮點。
因此,通過語文教學,尤其是問題的精心設計,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其思維品質,是教學應該關注和著力的點。而《曹操與楊修》作為新編歷史京劇,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事件,正是培養(yǎng)學生用理性、全面、發(fā)展的思維辯證思考分析問題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設計主問題
曹操為什么“不得不殺”楊修?又為什么“實實再三的不想殺”他?這個問題是這出戲劇中最突出的矛盾,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所以,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問題。
我通過“代入法”,即讓學生把自己放在當事人的位置上換位思考,將會如何處理,再結合細讀文本,引導學生從“殺不殺”楊修這個曹操內心的矛盾沖突入手,辯證思考,分析人物矛盾而復雜的性格,還原真實、飽滿的人物形象。
從課前的學情分析中,我發(fā)現學生往往對曹操與楊修的矛盾分析簡單化,對人物性格的把握較為單一片面,多數認為楊修才智非凡、料事如神,曹操則是心狠手辣、嫉賢妒能,所以楊修的才華遭到了曹操的嫉妒,招致殺身之禍。但人性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每個人的心中都同時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這才是人性的真實,即外表柔弱內心可以堅強;可以橫眉冷對,也可以為孺子俯首;身在黑暗,卻向往光明。同樣,曹操、楊修在劇中的個性也應是對立而矛盾的,才能在舞臺表演中充滿張力,也更加真實。所以,要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全面理性,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被已有的評價所綁架,而是要大膽推測,小心求證,久之,學生定能形成深刻的洞察力,擁有優(yōu)異的思維品質。而在本文中,只要敢對自己固有的認知大膽質疑,就不難得出結論:曹操胸懷天下,欲成就偉業(yè),所以廣羅人才,求賢若渴,才有了二人的相遇相知;楊修智商極高,但行事不拘一格,恃才傲物,不諳世故,最終導致二人相怨相傷。人無完人,但都是一個最獨特的自己,這就是世界的精彩。
二、巧用追問,用分問題來達成教學難點的突破
通過小組交流,把個人的思考和集體的智慧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全面深入思考曹、楊之間悲劇的原因,學會由表及里看待分析問題,促使思維發(fā)展。
不可否認,曹操與楊修都是極聰明的人,但結局卻令人唏噓:一個壯志未酬,英年早逝;一個兵敗斜谷,功虧一簣。這兩個聰明人之間的悲劇結局能否扭轉呢?
學生在上一個問題的鋪墊下,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不能。因為他們之間的悲劇首先是性格悲劇,只要個性不改,結局注定不變。再通過對劇本的細讀,學生能進一步分析出這是一個政治因素引發(fā)的悲劇,并找到依據“平日里一片頌揚對曹某,卻原來眾望所歸是楊修”,還用楊修介入曹植和曹丕奪寵,引發(fā)曹操的厭惡和警戒之事做佐證。但是,至此,這個問題單靠學生個體的思考就很難繼續(xù)深入了,所以,我就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優(yōu)勢,用問題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在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楊修為何不能在個性上有所收斂呢?或者選擇避世自保呢?”并補充了文章《淺談魏晉風度》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聯系文本分析出,楊修作為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知識分子重禮教,崇尚儒家所確立的社會關系,關心人的社會價值,即文中的“天下大業(yè)”,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這個悲劇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智能人格和權勢人格對峙所釀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劇,屬于社會制度悲劇。而能有意識地去深入思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就是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表現。
三、用“隱藏”的問題,調動學生的興趣
我們知道,在無疑處發(fā)問,有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的,有的問題可以隱藏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這節(jié)課我就用角色扮演、人物再現的方法,把“這些潛臺詞到底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人物什么情感?”等問題不著痕跡地融入進去,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沉浸到劇本語言中,通過其凝練蘊藉的語言,思考隱藏在文字表面下的言外之意。
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的傳播,情感的傳遞,往往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所謂聽話聽音,就是告誡我們,只接受字表的信息,而無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是無法領會話語真正的內涵的,并且思想上的交鋒除了針鋒相對,在只言片語、云淡風輕中也同樣可以達成,只有認真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精彩。這樣的語言在劇本中即為“潛臺詞”,曹操與楊修在刑場上的對話就是其中的經典。看似重復的語句,其實表達的是肺腑之言,也是二人的悲劇之源。
“好思維就是好品質,好思維就是生產力,好思維才可能有創(chuàng)造力?!痹谠絹碓教岢季S發(fā)展,重視思維品質的今天,語文教學責無旁貸要承擔其應有的責任。因為思維的發(fā)展是可以通過訓練來達成的,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給予重視,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才會有所收獲。而這培養(yǎng),就特別依賴課堂問題的精心設計。但是,在課堂上,主體永遠是學生,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從而使學生處于從屬和追隨的地位。問題設計也是這樣,它的宗旨是要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并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深入,理性多元,以變化發(fā)展的視角認識事物,即辯證思考,以促使其思維發(fā)展,提升其思維品質,而不能淪為僅僅為了教學形式的需要而存在。
當然,通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很多路可走,有很多方法值得嘗試,我的實踐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會一直走在求索的路上,盡管路途漫漫,但只要堅持不懈,相信終會有所收獲。
[ 參 考 文 獻 ]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余黨.祛魅與祛蔽:批判性思維與中學語文思辨讀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4]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