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開放存?。∣A)十多年來不斷發(fā)展,相應資源不斷增長和豐富,及時研究和分析關于OA資源影響力評價的文獻,有助于明晰研究脈絡,更好地傳承學術成果,進一步提升OA資源的影響力。[方法/過程]從文獻分析和引文分析的角度,利用SCI、HistCite和CNKI等工具,采集OA資源影響力評價的國內(nèi)外文獻、引文、高被引文獻、研究機構(gòu)、核心作者、來源出版物等數(shù)據(jù),梳理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并揭示重要研究力量和文獻。[結(jié)果/結(jié)論]發(fā)現(xiàn)OA資源影響力持續(xù)吸引研究者關注,美國和英國是第一研究梯隊,印度、加拿大、德國和中國等一批國家隨后;國外重要研究多從論文引用方面研究OA影響力,認為金色OA是現(xiàn)在流行的出版模式,國內(nèi)重要文獻主要從引文、網(wǎng)絡鏈接、影響因子、特征因子等方面探討OA期刊的影響力??蓪l(fā)展OA期刊作為提升OA影響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關鍵詞:開放存取 影響力 文獻分析 引文分析
分類號:G255.2 G239.1
引用格式:林豪慧. 開放存取資源影響力研究述評——從文獻分析和引文分析的角度[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7, 2(2): 87-96[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1/107/.
2001年12月美國開放社會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 OSI)在布達佩斯會議上提出開放存取的思想,并于2002年2月14日公布了《布達佩斯開放存取計劃》[1],之后開放存取(以下簡稱OA)進入實質(zhì)性發(fā)展階段,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十多年的發(fā)展道路,且仍在持續(xù)發(fā)展,OA的各種資源(包括OA論文、OA期刊、機構(gòu)知識庫、OA平臺等)不斷豐富和增長,影響著學術和科研領域。為了進一步發(fā)展OA,提升OA資源影響力,更好地傳承學術成果,促進科學研究的共用和創(chuàng)新,有必要梳理OA資源影響力評價的相關文獻,了解國內(nèi)外研究脈絡、近期關注,預推提升其影響力的思路和路徑。筆者從文獻分析和引文分析的角度進行評述。
1 分析思路與工具
筆者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從總體上對OA資源影響力(以下均稱“OA影響力”)的文獻進行梳理。文獻分析法是通過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對現(xiàn)有相關文獻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研究,可從不同的視角發(fā)現(xiàn)新的信息。引文分析法是對文獻或作者的引用與被引用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廣泛應用于科學管理中。文獻采集以OA和影響力作為檢索概念,前者以open access、開放存取、開放獲取為關鍵詞,后者以影響力、影響因子(現(xiàn)行評估影響力的主要依據(jù))為關鍵詞。學術文獻之間的關系能反映不斷積累、傳承和突破的學術創(chuàng)新過程,體現(xiàn)學術成果的傳承和傳播[2]。利用SCI、HistCite、CNKI,對國內(nèi)外有關OA影響力評價的研究文獻進行檢索和分析,考察文獻間的關系,力求從文獻研究的角度,揭示OA影響力研究概況,描繪OA影響力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對于國外相關文獻,采用SCI的數(shù)據(jù)和其文獻分析功能。SCI是世界公認的高品質(zhì)論文收錄索引工具,數(shù)據(jù)量大,有很強的結(jié)果分析功能,因而筆者使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采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文獻數(shù)和引文數(shù)的多角度分析,從宏觀上了解國外相關研究概況。
HistCite是一種引文編年可視化軟件,由SCI的發(fā)明人加菲爾德開發(fā),基于引文分析用圖示的方式展示某一領域不同文獻之間的關系。它基于SCI的文獻數(shù)據(jù),對SCI文獻進行分析,幫助快速繪制出一個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定位出該領域的重要文獻,以及最新的重要文獻。HistCite的分析可以彌補SCI僅關注引用次數(shù)的不足(因為并非所有引用都是有效引用),避免了由此來確定重要文獻而導致不夠準確的情況。
對于國內(nèi)相關文獻,采用CNKI的數(shù)據(jù)及其文獻分析和指數(shù)分析功能,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CNKI收錄的文獻數(shù)據(jù)較為全面完整,結(jié)果分析功能在國內(nèi)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做得較好。
2 國外OA影響力研究分析
2.1 SCI的OA影響力文獻分析
2.1.1 SCI檢索策略
由于OA這一縮寫在英文文獻中經(jīng)常作為一個醫(yī)學術語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的縮寫被使用,所以只使用open access作為檢索詞。2016年9月1日,通過標題: (open access)AND 標題: (influence or affect or impact or effect*)(記為檢索式1)檢索獲得162條文獻記錄,通過標題: (open access)AND 主題: (influence or affect or impact or effect*)(記為檢索式2)檢索獲得631條文獻記錄。檢索式1雖然更為精確,但獲得的文獻數(shù)量較少,檢索式2兼顧了查準率和查全率,獲得的文獻數(shù)量更多,更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而采用檢索式2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
2.1.2 SCI文獻分析
先從文獻數(shù)量和引文的情況來分析。文獻總數(shù)631篇,總被引4 551次,H指數(shù)為30,即其中有30 篇文獻被引用了30次以上,表明該領域有為數(shù)不少的重要文獻。1998-2016每年出版的文獻數(shù)見圖1,其中1998-2005的年文獻量均在20篇以下,2006年文獻數(shù)量幾乎成倍增長,之后的年份小幅增長,在2014和2015年達到年70篇的高峰值。每年的引文數(shù)(見圖2),一直在持續(xù)、穩(wěn)定、均幅地攀升,2015年的引文數(shù)達到近800篇的高值。文獻總數(shù)和引文數(shù)的總體持續(xù)增長狀態(tài),說明對OA影響力的研究一直在國外學者的研究視野之內(nèi),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值得說明的是,數(shù)據(jù)集的文獻統(tǒng)計年份始于1998年,在這一時間節(jié)點也有國內(nèi)文獻提及OA,表明國內(nèi)外在學術交流開放存取方面都經(jīng)歷了長期的發(fā)展,直到1998年左右,OA才作為一種概念被明確提出,并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與支持[3]。
在631篇論文中,排名前6的主要高被引文獻中,有3篇都是從論文引用方面研究OA影響力的,分別是G. Eysenbach的《OA論文的引用優(yōu)勢》[4],P. M. Davis等的《OA出版、論文下載和引用的隨機對照試驗》[5],以及I. D. Craig等的《OA論文是否有更大的引用影響?》[6]。
在這3篇文獻中,第1篇對2004年6月8日至2004年12月20日期間在同一種期刊上發(fā)表的OA和非OA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結(jié)果表明:即使是一種研究型圖書館廣泛使用的期刊,OA文獻也比同行評議的非OA文獻更快被同行識別和引用,OA可能通過加速傳播和吸收研究結(jié)果而使科學受益;第2篇是一篇高被引論文,測量OA對科學文獻的下載和引用的影響,論文從美國生理學會出版的11個期刊中,選取了1 619篇研究性論文和綜述,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OA出版可以比訂閱出版獲得更多的讀者,但沒有發(fā)現(xiàn)OA文獻發(fā)表后第一年的引文優(yōu)勢,指出廣泛報道的OA的引文優(yōu)勢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假象;第3篇論文也是筆者在HistCite分析中識別的一篇重要文獻,該文獻指出近期學術交流中出現(xiàn)了幾種OA方式,可以大致分為金色OA和綠色OA,綜述了OA狀態(tài)和學術文獻的引用次數(shù)之間的關系,指出早期研究顯示了文章的免費在線可用性或OA狀態(tài)與更高引用次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更近期的調(diào)查解釋了論文OA狀態(tài)和引用之間的關系的性質(zhì),至當前為止最嚴格的研究表明,OA和非OA文獻之間的引用次數(shù)的剩余差異由選擇偏差假說解釋,指出沒有發(fā)現(xiàn)支持OA假設本身的證據(jù),這需要使用類似嚴格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以確定該發(fā)現(xiàn)的一般性。這3篇文獻探討了OA與非OA文獻的引用差異、OA出版對下載和引用的影響、OA狀態(tài)與引用關系的研究演變,可以幫助快速了解OA影響力的研究脈絡。
根據(jù)國別地區(qū)和機構(gòu),可以了解OA影響力的研究力量分布。圖3顯示,美國和英國OA影響力方面的研究明顯領先,美國居首,約占文獻總數(shù)量的三成,英國居第二,約有美國的一半數(shù)量,隨后是加拿大、德國、印度、意大利、中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等。美英較早開始實行OA,因而關于OA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多,在某一具體主題上的研究也會占優(yōu)勢。圖4給出了排名前10的機構(gòu)名單,文獻量由多至少,依次是倫敦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印第安那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北卡羅來納大學、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漢肯經(jīng)濟學院、德黑蘭大學、哈佛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其中美國3家,英國和印度各2家,也與國別排名相互印證。
結(jié)合基金資助機構(gòu)情況(見圖5),排名前10的資助機構(gòu)中,美國3家資助機構(gòu)共資助8篇相關文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4篇文獻,英國2家資助機構(gòu)共資助4篇相關文獻,德國2家資助機構(gòu)共資助4篇相關文獻,西班牙和瑞典各有2篇資助文獻。在排名前10中出現(xiàn)了我國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文獻,說明國內(nèi)在此領域的研究雖從數(shù)量上不及國外,但也在著手研究,并且獲得了高等級的資助,有望引領國內(nèi)相關研究的發(fā)展。
從來源出版物上看(見圖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tometrics、Learned Publishing、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PLOS One和Gastroenterology都有較高的發(fā)文量,表明這些期刊是該領域研究的主要發(fā)文期刊,有較長時間的累積和吸引相關研究的效應。該領域的核心研究作者如圖7所示,有B. C. Bjork、J. F. Xia、S. Harnad和S. Arunachalams等。
從SCI設置的研究方向和Web of Science類別看,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是研究OA影響力的主要學科領域,占近三成的研究份額(見圖8和圖9),此外,在計算機科學、工程、醫(yī)學、化學、通信和商業(yè)等領域的相關研究也占據(jù)較前位置,表明在OA資源的技術實現(xiàn)方面、在擁有較多OA信息資源的醫(yī)學領域,也展開了較多相關研究。
2.2 HistCite的OA影響力引文分析
2.2.1 數(shù)據(jù)導入與指標說明
與針對文獻數(shù)量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不同,HistCite是一種引文分析工具,是從引文的角度對大批量的文獻進行分析,可以快速定位出主題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和關鍵文獻,描繪出主題的整體研究脈絡,比如了解領域內(nèi)最先被提出的問題、里程碑式的文獻、文獻間的相互關系、重要科學家及機構(gòu)等。
筆者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檢得的1998-2016年國外OA影響力研究的631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將文獻導入HistCite后得出分析數(shù)據(jù),631篇文獻共有1 888個作者,發(fā)表于398種期刊中,總引文數(shù)14 686,標出2 070個關鍵詞,并且可以分別按出版年、文獻類型、語種、機構(gòu)、機構(gòu)擴展、國別等進行查看。
HistCite中有幾個重要指標LCS、GCS、LCR、CR,其中LCS和GCS分別是本地引用次數(shù)、總引用次數(shù),這兩個指標可以判斷文獻重要性,不過不能反映最新文章的重要性;LCR和CR則分別是本地引用文獻和引用文獻。在分析中,通常選用LCS指標排序,因為LCS比GCS更能反映引用的文章有多少是跟當前研究領域相關的,能更準確地判斷文獻的重要性。
2.2.2 引文分析與解讀
對全部631篇文獻按LCS排序,并形成分析圖(見圖10)。圖中,縱向坐標表示年份,圓圈表示文獻,一個表示一篇,圓圈的大小表示被引用次數(shù),箭頭表示引用關系,數(shù)字為文獻序號。
從圖10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文獻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說明很多文獻之間在引文方面互有關聯(lián),另有一部分文獻處于離散狀態(tài),說明該部分文獻的研究主題相對脫離于主流研究內(nèi)容。由于文獻量大,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太密,不利于查看分析,經(jīng)調(diào)整,選取LCS排名前100的文獻進行作圖,并取圖中文獻間有關聯(lián)網(wǎng)狀的部分,形成圖11,并進行解讀,揭示其中的重要文獻。
圖11中顯示出若干篇較重要文獻。在有關聯(lián)的文獻中,J.D.Wren的文獻94[7],獲得本地引用11次,總引用次數(shù)41,該篇文獻討論開放存取和開放獲得(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科學出版物的分享),反映了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是較重要的早期文獻;I.D.Craig的論文159[6] 是整個文獻網(wǎng)絡中圈最大即最重要的文獻,獲得42次本地引用,總被引次數(shù)111次。該文在總被引次數(shù)中排名第4,然而對HistCite的作圖分析表明,該文的本地引用表現(xiàn)最好,表明在本研究領域內(nèi),有較多文獻接納認同了它所提出的觀點或數(shù)據(jù),或較大程度地影響了其他文獻的研究,或引發(fā)出更多研究分支或方向。它之后有2篇文獻167[8]和212 [9]也表現(xiàn)優(yōu)異,均獲得25次本地引用,總被引次數(shù)分別為58次和64次,研究內(nèi)容分別是基于ArXiv分析OA對于引文的影響,及OA論文的引文優(yōu)勢。這幾篇文獻,反映了OA影響力研究的較重要內(nèi)容。在近期的文獻中,2014年的3篇文獻484[10]、527[11]、480[12]分別獲得4次、3次、2次的本地引用,總引用次數(shù)也分別有15次、8次、4次,說明這3 篇文獻也較重要,研究內(nèi)容分別是綠色OA剖析、全球OA存儲庫、印度的金色和綠色OA。
L. Leydesdorff認為,論文的引用需要進一步區(qū)分為長期引用和短期引用,短期引用說明了被引論文處于研究前沿或研究熱點中,反映的是選題的先進性和合理性,研究短期引用便于增強學術研究性和目的性,形成前瞻性預測和建議;而長期引用則充分體現(xiàn)了被引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和原創(chuàng)性,反映了學術的傳承和傳播[13]。HistCite識別出了重要的文獻傳承節(jié)點,包括經(jīng)典重要文獻(長期引用次數(shù)高)和近期引用次數(shù)較高的文獻。
近期的3篇重要文獻中,第1篇指出對于同行評議的期刊文章,OA有兩個主要途徑:在OA期刊(稱為金色OA)中發(fā)布,或在其他網(wǎng)絡位置存檔文章副本或手稿(稱為綠色OA),研究聚焦于總結(jié)和擴展關于綠色OA的當前知識,以前研究表明所有出版的期刊文章的綠色OA覆蓋率約12%,綠色OA副本在相當長的時間延遲之后才可用,存儲庫是理想的存檔地點,但存儲在主頁和類似位置不能保證長期保存,且可能侵犯出版商的專有權(quán)利。由于機構(gòu)存儲庫數(shù)量的迅速增加,綠色OA上傳的技術基礎正變得越來越穩(wěn)定,但OA授權(quán)范圍內(nèi)的文章數(shù)量仍然很少。第2篇利用OpenDOAR項目收集的數(shù)據(jù),回顧了2005-2012年OA存儲庫的全球增長情況。最初的存儲庫開發(fā)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澳大拉西亞,特別是美國、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其次是日本,2010年以來則集中在在東亞、南美洲和東歐,特別是在臺灣、巴西和波蘭,在此期間,包括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內(nèi)的一些國家保持了穩(wěn)定增長,而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增長有限;文獻認為影響存儲庫初始開發(fā)及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IT基礎設施、文化因素、政策舉措、提高認識活動和使用授權(quán)。第3篇文獻考察了在印度綠色、金色和混合模式下出版的462種選自DOAJ、IndianJournal.com和Open J-Gate的OA期刊的特征,指出這些期刊的引用次數(shù)是通過使用Google學術搜索和印度引文索引來計算的,金色OA是現(xiàn)在次大陸最流行的OA出版形式;OA期刊主要受少數(shù)幾個重要出版商和期刊的影響,金色OA期刊的最高影響因子為0.58,出版費用不是計算機科學、藥學和醫(yī)學領域作者的主要障礙。
HistCite分析直觀地呈現(xiàn)了OA影響力發(fā)展脈絡及最新進展,可以幫助了解重要文獻、學術成果和貢獻者,為進行OA資源建設和影響力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切入點。
3 國內(nèi)OA影響力研究分析
3.1 CNKI文獻分析
3.1.1 檢索策略與結(jié)果
在CNKI中對OA影響力研究的文獻進行檢索,2016年9月9日通過檢索式TI=(開放存取+開放獲取+OA) AND TI=(影響力+影響因子) (記為檢索式3)獲得29篇結(jié)果,通過檢索式TI=(開放存取+開放獲取+OA) AND SU=(影響力+影響因子) (記為檢索式4)獲得210篇結(jié)果。相比SCI的檢索結(jié)果,國內(nèi)研究在數(shù)量上明顯少了很多,表明國內(nèi)外研究力量和興趣存在差異。
3.1.2 CNKI文獻分析
以檢索式4獲得的文獻作為分析對象,H指數(shù)為18,即其中有18 篇文獻被引用了18次以上。從研究力量上看,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南大學、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吉林大學的文獻數(shù)居前,表明這些機構(gòu)對此展開了較多研究;具體到作者,核心作者群包括胡德華、劉輝、方卿、陳巍、黃穎、李麟、沈鷗等,都有3篇以上的相關論文,其中胡德華有6篇文獻,是主要研究者,另外任勝利、程維紅、黃如花和袁順波等有2篇以上文獻的作者30多人,說明OA影響力也吸引著一批業(yè)內(nèi)學者的關注,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主題;從基金資助方面看,呈兩極分化,一方面有高等級的基金資助,包括13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4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另一方面,受基金資助文獻數(shù)很少,大部分文獻無項目依托,可見研究總體上呈分散和薄弱的狀況,未能受到各級基金的有力關注。這從文獻增長情況也可以得到印證,發(fā)表文獻數(shù)多的年份是2009年到2015年,年均發(fā)表20多篇文獻,此前的年發(fā)表文獻數(shù)較少。
在國內(nèi)文獻中,被引最高的文獻是葛趙青等撰寫的《利用開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影響力》[14],獲得了98次的引用;李若溪等的《國際學術出版開放式訪問(OA)》”[15]有51次引用,胡德華作為作者之一的《開放存取期刊的質(zhì)量評價研究》[16]、《開放存取期刊論文質(zhì)量和影響力的評價研究》[17]分別獲得36次和26次引用。概覽被引居前的文獻,主要從OA期刊和OA論文兩個角度對OA影響力進行研究。在來源期刊方面,《圖書情報工作》11篇居首,其次是《現(xiàn)代情報》《圖書館論壇》《編輯學報》、《情報雜志》《圖書情報知識》《圖書館建設》和《科技與出版》,都發(fā)有5篇以上文獻,這些刊物是發(fā)表這一主題的主要期刊。
由于CNKI的結(jié)果分析功能一次最多支持150條文獻,因而取檢索式4所得文獻的被引前150條記錄進行分析。在圖12中,大多數(shù)文獻聚焦在一起,網(wǎng)狀關聯(lián)比較平均,說明文獻間多有相互引證。其中在稍為明顯的一個文獻聚焦區(qū),多數(shù)文獻是討論OA期刊的影響力,說明這一主題得到相對較多的重視,研究成果也較多。此外也有少部分文獻是處于邊緣化的離散狀態(tài),表明這些文獻的研究觀點自成一體,未得到其他研究應和,未形成流派。
如果采用檢索式3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可得到圖13。圖13涉及的文獻數(shù)量少,但可以看出文獻間較明顯的傳承引用關系,其中一個區(qū)域關聯(lián)了較多文獻,圖中圓圈較大者即較重要的文獻,包括胡德華與常小婉的《開放存取期刊論文質(zhì)量和影響力的評價研究》[17]、袁順波與華薇娜的《基于引文與網(wǎng)絡鏈接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18]、王玨與方卿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質(zhì)量評價(二)——基于影響因子視角的分析》[19],韓鵬鳴的《基于特征因子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20],趙鐵漢與黃穎的《開放獲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21],均從OA期刊角度探討影響力問題;另外,葛趙青等撰寫的《利用開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影響力》[14]被眾多文獻環(huán)繞,說明其觀點也得到較多文獻認同。
4 總結(jié)與討論
通過對國內(nèi)外OA影響力研究的文獻進行分析,可看出國外在文獻數(shù)量、研究力量、研究資助、文獻引用關系等方面明顯強于國內(nèi),美國和英國的研究總體上較為領先。在作者中,J. Wu、I. D. Craig、H. F. Moed、B. Bjork、胡德華、劉輝、方卿、任勝利、程維紅和黃如花等是較有影響和高產(chǎn)的核心作者群。高影響力的文獻主要從OA引用、OA期刊和機構(gòu)存儲庫的質(zhì)量和學術影響力等方面展開研究和討論。國外高影響力的幾篇文獻主要從論文引用角度研究OA影響力,探討了OA與非OA文獻的引用差異、OA出版對下載和引用的影響、OA狀態(tài)與引用關系的研究演變;短期引用較好的幾篇文獻總結(jié)和擴展了綠色OA的進展和知識,回顧了2005-2012年OA存儲庫的全球增長情況,考察了印度綠色、金色和混合模式下的OA期刊的特征,指出金色OA是現(xiàn)在流行的OA出版形式。國內(nèi)的高影響力文獻則主要從OA期刊入手探討學術影響力問題,研究角度包括引文、網(wǎng)絡鏈接、影響因子、特征因子等。國內(nèi)更關注OA期刊影響力研究的可能原因,在于期刊可以采用影響因子等較公認的指標進行分析對比,更便于研究,而對特定論文的分析具有特殊性而不太具有普遍性,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通用性結(jié)果。從這個角度看,對OA期刊進行影響力評價應該是更可行更便利的研究和發(fā)展路徑,是后續(xù)研究的一個可行著力點,因而提升OA影響力更應從發(fā)展OA期刊角度去進行。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在國外文獻方面,從SCI檢索到的631篇文獻中,有108篇文獻屬于OA文獻,用戶可免費方便獲得查看原文;在國內(nèi)文獻方面,因CNKI未提供OA濾出功能,轉(zhuǎn)萬方平臺查看檢出文獻中是否有OA來源的文獻,結(jié)果顯示為無。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國內(nèi)OA的發(fā)展,從常用數(shù)據(jù)庫中獲取OA資源尚不夠便利,可獲得文獻數(shù)量少,更是缺少相應的功能,可以說在實踐發(fā)展方面仍偏弱,與國外比則更有差距,因而可以考慮增強國內(nèi)主要數(shù)據(jù)庫平臺對OA的支持,包括增加OA來源文獻的提供、顯示、濾出及分析等功能模塊,以方便用戶獲取、利用及研究,也可為提升OA資源的影響力提供文獻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云娣. OA期刊十年: 數(shù)量猛增 影響力有待提升[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2-06-11(B06版)
[2] 尚海茹, 馮長根, 孫良. 用學術影響力評價學術論文——兼論關于學術傳承效應和長期引用的兩個新指標[J]. 科學通報, 2016(26): 2853-2860.
[3] 喬冬梅. 國外學術交流開放存取發(fā)展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 2004, 48(11): 74-78.
[4] EYSENBACH G.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 access articles[J]. PLOS biology, 2006, 4(5): e157.
[5] DAVIS P M, LEWENSTEIN B V, SIMON D H, et al.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rticle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8, 337(7665): a568.
[6] CRAIG I D, PLUME A M, MCCVEIGH M E, et al. 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greater citation impac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07, 1(3): 239-248.
[7] WREN J D. Open access and openly accessible: a study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shared via the Internet[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5, 330(7500): 1128-1131.
[8] MOED H F. 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on citation impact: an analysis of ArXivs condensed matter se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8(13): 2047-2054.
[9] NORRIS M, OPPENHEIM C, ROWLAND F. The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access articl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12): 1963-1972.
[10] BJORK B C, LAAKSO M, WELLING P, et al. Anatomy of green open acces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2): 237-250.
[11] PINFIELD S, SALTER J, BATH P A, et al. Open-access repositories worldwide, 2005-2012: past growth,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12): 2404-2421.
[12] MUKHERJEE B. Green and gold open access in India[J]. Learned publisng, 2014, 27(1): 21-32.
[13] LEYDESDORFF L, BORNMANN L, COMINS J, et al. Citations: indicators of quality? The impact fallacy[J]. Frontiers in research metrics and analytics, 2016, 1: 1-15.
[14] 葛趙青, 趙大良, 苗凌. 利用開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影響力[J]. 編輯學報, 2006(2): 144-146.
[15] 李若溪, 黃穎, 歐紅葉, 等. 國際學術出版開放式訪問(OA):Ⅰ. 實踐與前沿問題研究進展[J]. 編輯學報, 2006(3): 237-240.
[16] 劉海霞, 方平, 胡德華. 開放存取期刊的質(zhì)量評價研究[J]. 圖書館雜志, 2006(6): 23-27.
[17] 胡德華, 常小婉. 開放存取期刊論文質(zhì)量和影響力的評價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08, 52(2): 61-64.
[18] 袁順波, 華薇娜. 基于引文與網(wǎng)絡鏈接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0(6): 107-115.
[19] 王玨, 方卿. 開放存取期刊學術質(zhì)量評價(二)——基于影響因子視角的分析[J]. 出版科學, 2011(6): 70-74.
[20] 韓鵬鳴. 基于特征因子的開放存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2(8): 29-31.
[21] 趙鐵漢, 黃穎. 開放獲取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J]. 情報科學, 2011(6): 874-877.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OA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itation Analysis
Lin Haohui
Library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Open access (OA)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ources are growing and richer. It is useful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of OA resource impact evaluation in time. It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A resources influence. [Method/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itation analysis, SCI, HISTCITE and CNKI tools were used to collect literatures, citations, highly-cited pap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re authors and source publications of OA resource influence evaluation, so as to comb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files and reveal important research force and literature. [Result/conclu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OA resources continue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are the first study echelons, followed by India, Canada, Germany and China. The important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es OA influence from the OA paper citation, considering that the golden OA is now the popular publishing mode, and the domestic important literature mainly researches the impact of OA journals with citation, network links, impact fact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ctors. OA journals can be developed as a focus to enhance the impact of OA.
Keywords: Open Access influence literature analysis citation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