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要】目的 探討缺血性心臟?。–AD)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流行特征并分析其危險因素,以提高預防、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能力。方法 對經冠脈造影(CAG)診斷為CAD的中青年(≤50歲)患者63例進行分析,并與同期收治的老年(≥60歲)冠心病患者52例進行對比。結果 中青年CAD患者中男性95.24%,肥胖50.79%,高脂血癥60.32%,飲酒者47.62%,吸煙者61.9%,有家族史者31.75%,CAG示冠脈單支病變者77.78%。其中男性比例、飲酒、吸煙及家族史均高于老年組,高血壓病、糖尿病低于老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青年CAD患者以男性為多,飲酒、肥胖、高血脂、吸煙及家族史等均為其危險因素;具有起病急、有明確誘因、首發(fā)即為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脈單支病變多、近期預后好等特點。
【關鍵詞】缺血性心臟??;冠脈造影;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R25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AD)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發(fā)病年齡也更趨于年輕化,引起廣泛的重視[1]。本文通過總結、分析3年來我院收治的中青年CAD患者63例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旨在探討和提高防治能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年齡≤50歲的CAD患者63例,男60例,女3例,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40.75±5.7)歲,其中年齡≤30歲者4例。同期收治≥60歲的CAD患者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68.81±5.64)歲。
1.2 入選標準
(1)影像學及臨床檢查均符合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2];(2)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CAG)證實。
1.3 統(tǒng)計項目
兩組患者中分別統(tǒng)計其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冠心病、猝死)、肥胖者、大量飲酒史者、長期吸煙者、高血壓病者、糖尿病者、高脂血癥者、生活習慣不良者、首診即為AMI者以及CAG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危險因素
兩組在男性比例、吸煙、飲酒、家族史、高血壓病及糖尿病發(fā)生率上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特點比較
中青年組CAD患者同時有≥3個危險因素的有32例(50.79%),老年組有33例(63.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兩組不良生活習慣、首發(fā)為AMI、發(fā)病誘因明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CAG結果
中青年組單支病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老年組,而兩支病變、三支病變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老年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隨訪結果
中青年CAD患者經血運重建和藥物治療后,隨訪3~30個月,無死亡,無嚴重心血管事件。
3 討 論
本文中青年患者中男性占95.24%,男性患者遠較女性為多,與萬浩[3]等人研究結果一致。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女性CAD較男性遲發(fā)10年左右,在絕經期前其發(fā)病率為男性的1/10~3/10,絕經期后逐漸升高,可能系中青年女性雌激素水平較高,可對抗、降解和排泄膽固醇,從而減少CAD的發(fā)生,且多數女性不良生活習慣較少。
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危險因素作用密切相關。本文中青年組危險因素以吸煙、高血脂、肥胖、大量飲酒等為主,其中吸煙、大量飲酒和家族史明顯高于老年組,提示吸煙和高血脂是公認的CAD危險因素。此外,有報道直系親屬中有冠心病史者,在兒童時期就有某些異常表現,如體重偏重,血壓、血脂偏高等,需早期關注和積極預防。
分析本文中青年CAD患者,總結以下臨床特點:①多種危險因素存在;②不良生活習慣多,如運動少、暴飲暴食、過量飲酒、精神緊張及壓力大等,本組資料統(tǒng)計有48例,患者有一種或多種以上不良生活方式,考慮與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改變有關;③起病急,往往首次發(fā)次即為AMI,本文統(tǒng)計有36例,遠較老年組為多。
總之,中青年人群中CAD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臨床上有其獨特性,應予以高度重視,做到盡早預防、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同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預防CAD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謝學勤,張秀英,趙 冬.等.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及其變化趨勢[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3):188-193.
[2] 羅良濤,趙慧輝,馮玄超,等.中醫(yī)醫(yī)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6(9):645-648.
[3] 萬 浩,李 巖,劉 靜,等.北京青年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4):274-278.
[4] 仲崇星.北京市豐臺區(qū)社區(qū)居民2011年冠心病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心血管復醫(yī)學雜志,2013,22(4):348-350.
[5] 王家宏,胡大一,傅媛媛,等.北京市社區(qū)居民血脂及冠心病主要危險因素異常及邊緣異常的流行特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2):175-18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