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高中作文教學混亂低效、師生同怕的現狀,通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分析,力求能找到學生作文不敢寫“真正”的自己,不能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癥結所在。并通過樹立正確“寫作觀”及教師下水文引導等方式,來消除“怕寫自己”的心理,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作文教學;敢寫自己;真摯書寫 ;自然表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因為敢寫,所以真摯
都知道高中作文教學重要,但作文教學的無序、紊亂、高投入低產出的現狀卻也是橫亙在老師和學生前的難以翻越的喜馬拉雅山。
于是學生怕寫,老師怕教怕改。教師怕,是因為寫作教學耗時耗力,卻見不到學生的提升;是因為總是批改千篇一律的作文,實在也是沒有閱讀的樂趣可言。
學生更怕。怕什么?沒有生活?沒有興趣?沒有語言?沒有技巧?
似乎都有一點,但這絕對不是根本原因。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作文千人一面,說明學生寫作失真,難道學生喜歡說假話?肯定不是。那么原因何在?
下面一個小事例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任婧,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女孩子,對高考有很高的期望值。但進入高三后,成績不進卻退,內心承受著非常巨大的壓力,人也瘦了一圈。寫作模式化,水平極為一般。但她的議論抒情文《手握一束光》卻寫得氣勢充沛,難得的是,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了第二人稱“你”,文章的思想張力和情感張力非常強。學生欣賞完,嘆為觀止。問她創(chuàng)作感想和創(chuàng)作歷程。她首先說,這是篇寫給自己的文章,以此來鼓勵自己給自己打氣的。
結合這則事例,我們會發(fā)現,這篇文章的一個特征是:真。她怎么就能做到了“真”呢?任婧這篇文章,她就沒寫我布置的作文題,而是自由寫作,不為老師、不為分數,只為自己寫,所以她敢于“真”,樂于“真”。
由此,說明什么呢?學生怕寫作,是怕把真實的內心給別人看到,那是他(她)的秘密花園,是不容許別人隨便進去的地方。所以他們寫作只能絞盡腦汁寫假話、套話、廢話,于是產生了千篇一律。這就完全違背了寫作的本質了。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必過于浮于所謂技法規(guī)律的指導。更多的精力應放在打破學生寫作心理的藩籬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觀念,突破“偽寫作”心理,大膽的、真摯地書寫自己。如果有那么一天,學生的寫作就將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競放”!
二、因為真摯而自然
通常理科班的學生,對語文興趣不大,對寫作尤其排斥。但今年的這個理科班在語文學習上和往屆理科班不同。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特明顯的“漠視”現象。尤其在寫作上,撇開作品的質量不談,他們總歸能很快地天南海北地海扯一篇文章。幾次作文寫下來,我很為學生寫作的隨意性擔心,當寫作成為“扯”的時候,就缺乏“真”,文章的“好”也就失去了。
于是我選擇了安徽2012的高考作文題,它以“讀”為核心話題,既可寫議論文也易寫記敘文,特別接地氣的一個題目。結果寫下來,“假大空雜”仍然是主流。和課代表史鈺鑌交流這個問題,他很茫然。說寫作就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到八百字就好了。他傾向寫記敘文,但總是寫得平泛,沒有真情實感。自己也覺得這樣寫不好,但不知道怎么寫得好。
面對這種情況,必須尋找到一個突破口。
我曾寫過兩篇文章,恰好是以“讀”為話題,一篇是《讀我》,這是議論性散文;一篇是《讀你》,這是篇寫父親的規(guī)范記敘文。我覺得這兩篇文章應該可以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示范”作用,讓學生鮮明地認識到何謂寫作的“真”。
在講評時我結合這兩篇文章談了自己的寫作過程和感想。在和學生一起品讀《讀你》這篇文章時,我很意外地看到很多學生神色凝重、眼眶通紅。于是詢問了幾個學生的感受,他們的回答驚人一致,說我文章中父親站在村口等我的樣子深深地感動了他們。
我知道契機到了,引導學生,記敘文重在“生活中深深觸動自己的小”,抓取生活中的觸動靈魂的點滴,才有可能寫出佳作。
下課時,史鈺鑌很積極地跑過來,要幫我拿電腦。這讓我很意外,以前可沒這么“殷勤”過。他有些羞怯,說:“老師,我有話想和你說。”
我當然樂意,于是邊走邊談。
我看他神色有些抑郁,問:“怎么,遇到不開心的事了么?”
他低低地說:“不是,剛才老師那篇文章讓我想起外婆,心里有點難受?!?/p>
“為什么呢?”
“我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每個周末回家,她都等我。她老了腿腳不好……”
未說完,默然無語了。
我靜靜地等待。
過了一會他說:“老師,我中秋作文可不可以寫外婆?我很想寫她。”
我當然同意,說:“期待佳作?!?/p>
中秋過來,史鈺鑌交作業(yè),把他的作文單獨拿出來讓我面批。我仔細看了,雖說敘寫筆法不圓熟,但文章真正走進了生活,真正投入了情感,極其可貴,已經算得上一篇佳作了。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謂妙手?何謂偶然?何謂天成?來自于生活,迸發(fā)自內心,流淌于筆端。
學生不是不能寫出好的作品,關鍵在于老師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契機,給出明確的指引。當寫作成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淌,佳作自成。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鵬偉.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