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浙江麗水 323000)
摘 要:翻譯對操作者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而且還要對承載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厚的了解。因而在翻譯教學中要注入文化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就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中英語言內(nèi)涵做了一些比較。
關(guān)鍵詞:翻譯教學 文化內(nèi)涵 差異性
引言
當代翻譯研究的許多成果表明,翻譯作為一種人類跨文化交流活動,決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語言轉(zhuǎn)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諸多如歷史、社會習俗、政治、審美情趣等外部的和內(nèi)部的因素的限制。這些因素對翻譯的影響,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詞的選擇倍感困惑。因而在翻譯教學中要求學生積累掌握文化知識,了解背景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就必然要注意引進英漢文化對比教學。以中英詞語內(nèi)涵比較為背景,灌輸文化差異。翻譯處理的是個別的詞,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
一、詞語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
詞匯是語言的要素之一,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xiàn),英語詞匯在文化的內(nèi)涵上不完全等同于漢語,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文化傳流作用下必然會產(chǎn)生附加在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文化意義。這種文化意義與詞義本身沒有必然聯(lián)系,而是在說者、聽者的文化基礎(chǔ)上,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于一個詞所產(chǎn)生的某種特定感受。不了解這種文化意義的差別,就不能完全接受一個詞所承載的全部語言信息量,難以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切忌望文生義,對英語詞義做任意類推。
1.不能用類推法從字面猜詞義
真正對等的詞應(yīng)該是在各自的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情感色彩、影響等等都相當,這其中有不少陷阱,如果僅僅顧名思義就會出錯。例如:
由“bus station---汽車站”得出“service station---服務(wù)站”,其正確含義是“加油站”;由“suburban---郊區(qū)的”得出“suburban inhabitants---郊區(qū)的居民”, 它的真正含義應(yīng)是“住在郊區(qū)的城市富翁”或“住在郊區(qū)的中產(chǎn)階級”;由“社區(qū)---community”得出“社區(qū)服務(wù)---community service”,而后者的含義是對擾亂社會治安但尚不夠判刑的青少年進行的幫助和教育。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中的‘a(chǎn) loneliness industry被譯成‘孤獨的工業(yè),其實這個詞語在這里指的是美國政府為孤寡老人建立的一種社會服務(wù)項目的名稱。
再舉一些學生作業(yè)中常見的同類錯誤:把“我想到圖書館找點資料”譯成“I want to look for some material in the library;把‘在收音機里、電視機里、電話里翻譯成 ‘in the radio, in the TV, in the phone; 把‘如果將英式足球和美式足球相比,會發(fā)現(xiàn)許多不同的地方翻譯成 ‘If you compare British football with American football, youll find many different area.這顯然是受到了漢語負遷移的影響,犯了顧名思義望文生義的錯誤。
2.注意具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聯(lián)想意義的詞
有聯(lián)想的詞語在雙語詞典中的語言概念是對應(yīng)的,但它們在不同文化心理上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
中國和英國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自然現(xiàn)象和氣候各不相同,由此出現(xiàn)兩個國家的人會對相同的一個詞語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例如:“west wind”一詞,釋義“西風”,很簡單。中國人和英國人如不了解各自的文體,就很可能產(chǎn)生誤解,由于兩國的地理位置不同,當西風吹起來的時候,在英國正是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如: John Milton 的 And west winds with musky wing。而在中國,則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氣變冷,樹木調(diào)零,如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因此“west wind ”對于英國人和“西風”對于中國人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必然是截然不同的。這種氣候差異必然給翻譯帶來困難。例如將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中的‘the west wind照直譯成‘西風,又不加任何注解,是難以讓中國讀者接受的。
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和捕魚業(yè)相當發(fā)達,有相當多的與此相關(guān)的詞語,在翻譯這些詞語時要對英國的這一特點加以說明,便于學習者容易掌握。如:I have another fish to fry. 我現(xiàn)在沒空。Don't miss the boat. 別錯過機會。When my ship comes in, 等我有錢的時候。
同樣的動物給予東西方人的聯(lián)想是不同的,例如:“金雞”牌鬧鐘給中國人的聯(lián)想是“雄雞抱曉”,意義是積極的;而如果直譯為“Golden Cock” 在英語中的聯(lián)想就是消極的,會使人聯(lián)想到男子生殖器官。在英國人早年用馬耕田,而中國人用牛,因而就有了 as strong as a horse ;work like a horse 的英語表達法和“壯如?!薄跋罄宵S牛一樣干活”的中文表達法。再如,英美人把狗當成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所以英語里有很多關(guān)于狗的用語都是褒義的。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而中文里與狗有關(guān)的詞語幾乎都是貶義的。如把以上例句中的‘dog翻譯成‘狗,中國人聽起來會覺得別扭。中國一位著名運動員就曾說不喜歡英國人用 “a good dog” 來稱贊他。
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里,不同的民族對顏色的偏向愛好也是不同的,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偏向上的差異很顯然。比如在中國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祥和,但在英語國家卻是用來表示憤怒、氣憤的意思; ‘green在英語國家含有‘缺乏經(jīng)驗之意,而在中國蘊涵‘生機盎然之意。在翻譯教學中遇到帶有表示顏色的詞語時要加以注意,否則很容易出錯。例如:“I want a cup of black coffee”中的black coffee 意思是“不加奶的咖啡”;“I want a cup of black tea”中的“black tea ”意思是“紅茶”;“I want a piece of brown bread.”中的“brown bread ”意思才是黑面包。而“brown sugar”是紅糖。這些用法無理由可說,習慣上大家就是這么說的。
請看下面這段英語,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ies, and stockings to ma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如果不了解英國的郵筒是漆成紅色的話,那么要理解、翻譯這個句子就不容易了。
3.妥善處理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的翻譯需要豐富的背景知識,在翻譯教學中遇到要進行一定的解釋。成語和典故典故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濃厚。漢語和英語言兩種語言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兩種高度發(fā)展的語言,都有極為豐富的成語典故,絕大多數(shù)都有一定的出處,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正因如此,習語的翻譯也比較復雜,要注意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應(yīng)盡可能保持原習語的文化蘊涵,根據(jù)不同的習語可以做不同的處理。
(1)可以直譯
語言是相通的,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有許多完全相同的成語和典故,這時可采用直譯。例如:
golden saying 金玉良言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熱打鐵
as light as a feather 輕如鴻毛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2)可以套用同義成語典故。
在成語典故的翻譯中可以套用對應(yīng)的目的語的成語典故。這種選擇要求譯者對兩種語言的成語典故做仔細分析研究。例如:
大海撈針 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
膽小如鼠 pigeon-hearted (or chicken-hearted)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鄉(xiāng)隨俗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一貧如洗
在套用的過程中要注意不可用譯入語的民族文化特征取代譯出語的民族文化特征,某些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詞語是翻譯的陷阱。如果將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翻譯成‘倒販檳榔到廣東;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譯成‘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就不夠貼切。會使讀者造成文化錯覺。
當遇到似是而非、貌合神離的假象時更應(yīng)注意。例如: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不等于‘亡羊補牢。英語的含義是賊走了才去關(guān)門,強調(diào)太遲了;而漢語強調(diào)的是‘未遲。
(3)可以意譯
英漢兩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往往造成英漢成語典故的不對應(yīng)而出現(xiàn)空缺,典故尤其容易造成空缺。因此這些詞語一般都只宜意譯。所以比如出自莎士比亞之手的‘Thats all Greek to me.這句話只能意譯成“這對我來所是完全陌生的”,據(jù)說莎翁一點也不懂希臘文。再如:
to be out of ones depth 非自己所能理解;為自己力所不及
to come down to earth 回到現(xiàn)實,不再作幻想
As old as the hills 古老
(4)某些成語典故具有不可譯的特點
例如漢語中的“東施笑顰”、“八仙過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語中的 “l(fā)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to be on the rocks”, “to raise the wind”。這些成語典故按照前面介紹的三種方法翻譯,譯入語的讀者恐怕難以領(lǐng)悟其中的寓意及精彩。故而只能采用直譯加注或釋義。
結(jié)語
眾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既有各自的個性又有普遍性。正是共性使得轉(zhuǎn)訴一個異域文體成為可能;而各自具有的個性則構(gòu)成了轉(zhuǎn)訴的障礙。這正是翻譯教學中有必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A·Johnson. Common English Sayings(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58
[2]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Language Teaching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
[3]蔡新樂. 論翻譯學的三個新概念:元翻譯、反翻譯與非翻譯(J). 外國語, 2002(1).
[4]畢繼萬. “貌合神離”的詞語文化涵義對比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9).
[5]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6]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作者簡介
鄭曉泉(1963- )女,浙江麗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學。